財政部辦公廳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十四五”期間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項目的通知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西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2023年,中央財政擬支持地方開展“十四五”期間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第三批山水工程)。現將項目申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點和范圍
按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和《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中央財政主要支持對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態受益范圍較廣的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等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事項。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第三批山水工程繼續重點支持“三區四帶”重點生態地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二、申報內容和程序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同)要牢固樹立和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申報項目必須圍繞國家重點區域開展,體現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并由省級政府統一規劃、統一組織項目申報。
(二)申報項目實施方案要科學可行,與其他項目規劃銜接,避免項目交叉重復,明確地方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的渠道和額度。中央財政資金不得安排用于以下方面支出:有明確修復責任主體的項目;生態受益范圍地域性較強、屬于地方財政事權的項目;不符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等“三區三線”管控規則的項目;涉及審計、督察發現問題未有效整改的項目;生態保護修復主體功能不突出,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不強的項目;缺乏科學性,生態修復效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工程措施對生態系統造成新的破壞可能性較大,工程技術不完善等條件不成熟的項目;公園、廣場、雕塑等旅游設施與景觀工程建設項目;忽視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和自身恢復能力,工程措施人工干預過多的項目;華而不實的“盆景”工程;不符合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支出方向的項目等。
(三)2023年3月31日前,由省級人民政府或經省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級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部門聯合行文報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申報文件應附實施方案(編制大綱見附件)、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績效目標申報表、平面規劃圖等(含全部電子文檔)。申報材料應簡明扼要、簡便裝訂,避免繁瑣冗長、過度包裝。
(四)各省擇優選擇一個工程項目申報,申報項目實施期限為3年(2023-2025年),對超過申報項目數量或逾期申報的項目均視為無效項目。第三批山水工程項目將通過競爭性評審方式公開擇優確定,每個項目中央財政獎補不超過20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已有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不得重復申報。
三、工作要求
(一)建立完善省級政府統籌、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各地要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職能界限,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要求,統籌考慮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自然生態要素的綜合性,對相互關聯的各類自然生態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現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
(二)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各地要加強項目規劃和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合理測算工程預算,科學設定項目總體績效目標和分年度績效目標,加大投入力度,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夯實項目實施基礎,提高項目成熟度,及時做好經費預算審核、招投標等前期準備工作,涉及用地(林、草)、需要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按規定完成有關手續,確保2023年9月底前具備開工條件。同時,在項目申報時提交項目成熟度證明材料,明確項目前期準備工作計劃、時間節點及進展情況,項目成熟度將作為項目選拔和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因素。要充分考慮財力可能,避免過度修復或形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三)嚴格審核把關。省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組織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實施條件、布局、建設內容、技術路線、資金估算等進行認真審核、嚴格把關,對審核結果和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合規性、準確性負責,確保項目不包含負面清單內容,符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等國家管控要求,涉及有國家管控要求的事項,應按規定提供相關批復文件、協議書或當地政府承諾函等證明材料。
(四)結合疫情防控形勢開展工作。各地省級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部門應充分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和疫情防控需要,嚴格落實當地疫情防控規定,采取靈活、適當方式,開展項目編制、遴選、上報等工作。
附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大綱)
財政部辦公廳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2023年1月3日
附件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方案
(編制大綱)
一、基本情況
(一)項目摘要(不超過1500字)。簡述工程范圍的地理位置及涉及的行政區域、所在流域或自然地理單元名稱、生態功能定位、工程涉及的相關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等,重點說明工程范圍是否涉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的重點生態區域;工程范圍內自然生態現狀、突出生態問題(受損類型、面積和程度)及成因;工程規模(其中保護區面積)、實施區面積、生態修復治理總面積、實施期限、生態保護修復總體目標及主要績效目標、保護修復單元劃分及子項目布局、項目成熟度等;工程項目總投資、申請中央財政資金、地方各級政府資金及社會資本等資金來源組成。
(二)總體概況。一是介紹自然地理概況。簡述項目擬申報范圍的地理位置、面積,所在地的區位條件、自然資源條件、自然保護地等要素狀況及其主要特征。二是介紹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利用概況。簡述工程范圍涉及的縣(市)級各行政區人口社會經濟狀況。說明工程范圍內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格局,分別說明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的面積及比例。說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特別是工程范圍內土地利用現狀,包括類型、分布、面積等,重點列出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情況。三是介紹生態系統概況。簡述工程范圍所在流域或自然地理單元名稱及生態功能定位等,工程范圍內主要生態系統類型,構成生態系統的動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特征,包括動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及主要特征,特別是地帶性植被建群物種、本地關鍵物種、指示物種、旗艦物種、先鋒物種、入侵物種等的種類、分布及數量。簡述工程范圍內生態廊道、生態網絡、水系等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可用于生態保護修復的生態水量。
(三)生態問題識別與診斷。闡述參照生態系統的確定過程,說明參照生態系統的自然地理條件、物種組成、生態系統結構和服務功能等關鍵屬性。根據國家生態安全戰略部署,按照最大程度保護生態安全、構建生態屏障的要求,針對工程范圍,在區域(或流域)尺度,簡述生態系統質量、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空間格局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在中小尺度(生態系統尺度),對照參照生態系統,診斷受損生態系統在自然地理條件、物種組成、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與參照生態系統存在的差異。簡述需要保護保育和修復治理的對象及其現狀、關鍵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等。對照參照生態系統目標指標,分別說明各評價單元內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生態問題,以及嚴重程度、受損或退化涉及的面積、影響因素、恢復力、需保護修復的緊迫程度等。
(四)以往項目實施情況。一是“十三五”期間本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情況,其中:納入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省份需介紹試點組織實施情況和完成情況,包括項目名稱、工程范圍、項目進展、資金投入和支出情況、修復效果、績效自評情況、問題與經驗等,未納入試點的省份重點介紹自主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情況和修復效果。二是本地區統籌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總體情況。說明工程范圍內,已實施、正在實施和計劃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情況,包括中央財政支持或地方自主實施的項目名稱、實施區域、項目進展、資金投入、問題經驗、修復成效、績效評價等。三是簡述工程范圍內與本工程建設內容密切相關的已實施、正在實施和計劃實施的防洪調蓄、災害防治、污染治理等工程情況,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等相關項目的總體情況。
(五)重要性、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一是工程實施的重要性。說明工程范圍是否屬于關乎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生態安全屏障核心區域或重點區域,是否具有突出生態環境戰略意義,項目實施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戰略、重大規劃的關系等,特別是要重點說明項目實施范圍是否涉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的重點生態區域。二是工程實施的必要性。針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關鍵性及生態保護修復的緊迫性,從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角度,闡述實施保護修復工程、破解生態環境難題的必要性。三是工程實施的可行性。論證項目實施的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以及技術和政策的可行性,說明項目前期工作、利益相關者協調、資金籌措等情況。
二、主要工作內容
(一)總體思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保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針對工程范圍生態系統特點,說明項目實施的總體思路。
(二)基本原則。闡述工程項目實施的基本原則。
(三)主要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年度目標、績效目標三個部分。總體目標主要圍繞生態保護修復對象,針對識別出的生態問題,堅持定性和定量描述相結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提出全方位、全區域、全過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的總體目標以及相關指標,明確項目系統治理總面積,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促進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工程包含多個子項目的,要對每個子項目的總體目標進行描述。要根據總體目標,從保護修復的不同尺度、層次,提出實施期限內分級、分期(按年度)、分類的保護修復具體目標,明確各生態保護修復單元的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并細化各子項目的具體目標和指標。年度目標主要根據工程實施周期,按年度說明工程和各子項目的年度目標。績效目標依據項目總體目標合理設定,確定項目預期實現的產出、效益、滿意度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標,并依據項目年度目標確定年度績效目標。對能夠量化的績效指標應設定量化指標,對包含多個子項目的,需列出每個子項目的績效目標。
(四)實施范圍。闡述工程所在的流域、山體山脈等相對完整自然地理單元名稱、工程范圍、實施區域面積、與周邊的關系等;結合行政區域劃分,闡述工程范圍涉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縣(市)等情況。包括工程范圍(基期年)遙感影像圖、土地利用現狀圖,以及其他矢量圖件。
(五)實施內容與進度安排。
1.技術路線。主要包括生態修復治理的技術路線、技術手段和方法、工程擬解決的生態問題等。項目實施方案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有關要求,經多領域專家充分論證,要達到可研設計的水平,突出生態效益,技術、經濟可行,要統籌考慮自然地理單元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自然生態要素的綜合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要素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涉及占用土地等權屬問題,涉及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確權用地和拆遷安置等利益相關者問題,要提供相關批復文件、協議書或當地政府承諾書。
2.生態保護修復單元劃分。闡述生態保護修復單元劃分依據、方法和過程,并以矢量圖表示劃分結果。分別描述各生態保護修復單元的自然生態狀況、主要生態問題、保護修復目標等。
3.生態保護修復模式選擇。闡述各生態保護修復單元擬采取的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等技術模式,措施選擇的依據、過程和結果等。
4.工程建設內容。根據各生態保護修復單元的現狀調查、生態問題診斷分析結果和設定的具體目標,劃分項目類型,明確保護修復的重點和內容,根據需要設定工程子項目。
5.子項目布局。主要闡述各生態保護修復單元內工程子項目類型、數量、分布、生態保護修復面積以及建設內容等,并以矢量圖表示子項目劃分結果,列表說明子項目清單,明確項目類型、生態保護修復面積、工程量等。工程布局應體現整體性、系統性,說明子項目實施區域與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套合情況,是否涉及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及“三區三線”調整,擬占用土地類型,特別是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等。
6.進度安排。主要闡述工程總體部署和子項目部署,工程實施期限為3年(2023-2025年)。闡述各生態保護修復單元內工程子項目的時序安排,說明生態保護修復單元或子項目的工程期限和起止時間,年度工程建設計劃、工程量、投資計劃等。介紹項目立項審批、規劃設計、施工圖設計、預算審核、招投標等前期準備工作計劃、時間節點及進展情況,說明申報項目是否能在2023年9月底前具備開工條件。
三、工程概算與資金渠道
按照實事求是、節約集約、科學合理的原則,測算工程項目總預算和各子項目預算,明確測算依據、取費標準等,并列表說明各子項目簡要工程內容和資金預算;闡述工程估(概)算參照的國家和行業相關定額標準,子項目估(概)算采用的方法,說明完成單位工程量的各類生態保護修復措施所需的成本;闡述工程施工費、監理費、監測費、其他費用以及不可預見費等費用構成;明確工程項目總預算和子項目預算的籌措方案、資金來源渠道和規模、分年度資金預算,包括申請中央財政資金情況、地方各級政府資金安排情況、社會資本投入情況等,明確項目預算支出明細和分年度資金安排等,其中:地方資金需明確省、市、縣三級政府具體籌資情況,社會資本來源需附相關說明材料,并詳細說明盈利模式和收益來源。
四、組織實施與監督管理
(一)保障措施
明確項目具體組織和實施的責任單位和部門,從組織領導、政策保障、技術保障、管理機制、資金籌集、成效評估、監督檢查、后期管護等方面,說明擬采取的保障項目順利實施的措施。
(二)監測評估
闡述工程范圍生態保護修復監測及評估的依據、過程、方法等。闡述工程范圍內工程實施全過程跟蹤監測評估的指標、措施、計劃安排等;闡述監測點位布設、監測評估頻次及具體監測評估手段與方法。說明后期管護的資金期限、責任主體和管護資金來源。
五、效益分析
分析評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預期成效,全面分析對工程項目預期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
六、其他事項
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