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 PDF格式下載字號: 大 中 小 京政辦發〔2021〕6號 各區人民政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4-05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  瀏覽次數:102
    核心提示: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 PDF格式下載字號: 大 中 小 京政辦發〔2021〕6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5月11日   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環保文件 |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

     2023-02-16 09:20

    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

      為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促進水生態健康狀況改善,持續提升首都水環境質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持續提升首都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健康水平為目標,以城市溢流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和再生水擴大利用為重點,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補強城市污水治理弱項,補齊農村污水治理短板,強化運營監管和政策支持,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實現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基本全覆蓋,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溢流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達到20%以上),首都水環境問題得到根治,水生態健康水平穩步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三)加強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建設

      新建(擴建)10座再生水廠,升級改造5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3萬立方米/日;開工建設2座再生水廠,推進3座再生水廠前期工作。新建(改建)污水管線169公里,完成污水管線消隱1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50公里。

      1.中心城區。完成海淀區稻香湖再生水廠(二期)、朝陽區垡頭再生水廠、石景山區五里坨再生水廠擴建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日;推進朝陽區酒仙橋再生水廠擴建工程前期工作。新建(改建)污水管線39公里,完成污水管線消隱1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12公里。(市水務局、相關區政府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2.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區。完成通州區減河北再生水廠工程建設,完成通州區漷縣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萬立方米/日;開工建設通州區臺湖再生水廠改擴建工程。新建(改建)污水管線40公里。(通州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3.平原新城。完成大興區永興河第二再生水廠和西紅門第二再生水廠(一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臺湖第二再生水廠(二期)和金橋再生水廠工程建設,完成房山區竇店基地污水處理廠(一期)、昌平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9萬立方米/日;開工建設房山區長溝再生水廠(一期),推進昌平區馬池口再生水廠擴建工程和房山區竇店基地再生水廠(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新建(改建)污水管線2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14公里。(相關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本通知責任單位中未具體列名的區政府,如涉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事項,均包括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不再單獨列出)

      4.其他城鎮地區。完成平谷區馬坊物流園再生水廠、懷柔區懷北再生水廠工程建設,完成懷柔區污水處理廠、密云區高嶺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萬立方米/日。新建(改建)污水管線7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24公里。(相關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ㄋ模┘涌熘攸c地區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設

      充分利用人防工程、河道兩岸地下空間,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區合流制溢流污水調蓄凈化設施建設,完成西城區陶然亭溢流污水調蓄凈化工程建設。堅持流域統籌、系統治理,在中心城區建設清河、壩河、涼水河、通惠河四大流域溢流污染控制工程體系,總溢流污水調蓄凈化能力達到50萬立方米,實現中心城區溢流口、跨越口在場次降雨小于33毫米時污水不入河的目標。城市副中心及其他城鎮地區同步編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規劃,加快重點流域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和排水管網錯接混接整治。(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ㄎ澹┭a齊農村地區水環境治理短板

      1.加快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治理。堅持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優先選用符合農村地區實際、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模式。加快污水戶線和公共污水管線建設,采用“污水收集管網+廠站”模式,解決位于城鄉結合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及人口密集等重點村莊污水集中處理問題;其他村莊采用分散處理模式,解決農戶生活污水處理問題。(相關區政府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2.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推動規;笄蒺B殖場全面配備糞污處理設施,加強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糞污污染防治,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實施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強化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鼓勵以循環利用與生態凈化相結合的方式控制種植業污染,發展生態種植、水產生態養殖和畜禽規;B殖,建設一批種養結合示范基地和循環農業示范園。推廣節肥減藥、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和模式,建立農業面源污染動態監測網點。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35萬畝,采取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田水土流失。(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牽頭,相關區政府配合)

      3.加強農村地區小微水體維護管理。深入實施鄉村環境綜合整治,以村莊排水溝和道路邊溝為重點,持續開展“清河行動”,及時清理垃圾、雜物等,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強農村地區小微水體維護管理,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落實屬地管護責任,加強管護人員和經費保障,防止水體黑臭問題發生,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相關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配合)

     。┩晟圃偕渲美皿w系

      按照“安全可靠、集約高效、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原則,加快再生水輸配工程建設,擴大無水河湖再生水生態補水,大幅提高園林綠化再生水利用量,實現再生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園林綠地再生水應用盡用,推動自來水和地下水灌溉逐步退出,穩步擴大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和居民家庭沖廁等再生水利用。全市新建再生水管線170公里。

      1.中心城區。新建再生水管線65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河道10條、補水河長30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以再生水管網輸配為主、河道取水為輔,實施中心城區及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園林綠化再生水置換工程,擴大園林綠化再生水利用面積1200萬平方米,新增園林綠化再生水利用能力1000萬立方米;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區再生水供應范圍,實施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再生水輸配工程,推進數據中心冷卻水再生水利用,新增工業用戶再生水利用能力2000萬立方米;新增環衛和居民小區用戶再生水利用能力300萬立方米。(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市城市管理委牽頭,相關區政府配合)

      2.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區。新建再生水管線16公里,實施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再生水輸配工程。新增再生水補水河道2條、補水河長5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能力2000萬立方米。新增園林綠化再生水利用能力100萬立方米、工業用戶再生水利用能力300萬立方米、環衛和居民小區用戶再生水利用能力100萬立方米。(通州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市城市管理委配合)

      3.其他地區。新建再生水管線89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河道5條、補水河長20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能力5000萬立方米。新增園林綠化再生水利用能力400萬立方米、工業用戶再生水利用能力300萬立方米、環衛和居民小區用戶再生水利用能力200萬立方米。(相關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市城市管理委配合)

      (七)開展污泥協同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1.擴大污泥協同處理和資源化本地利用。充分利用污泥無害化處理產能,完善鼓勵污泥與糞污、廚余垃圾、園林廢棄物等協同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政策,推動達到相關利用標準的污泥資源化產品優先用于荒地造林、苗木撫育、園林施肥、沙荒地改造和土地改良等土地資源化利用,穩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地生產力水平。建立政府實施的園林施肥、礦山修復、沙荒地改造、土地改良等項目利用污泥資源化產品的工作機制。完善市區協同的污泥及污泥資源化產品收集轉運處理利用工作機制,加強村級污泥無害化處理監督管理。(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牽頭,市生態環境局、相關區政府配合)

      2.深度挖掘污水(再生水)、污泥能源潛力。按照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深度挖掘污水(再生水)冷熱能資源,推進污水(再生水)源熱泵供暖、制冷應用;充分發揮再生水廠生物質能轉化優勢,完成朝陽區高碑店再生水廠、高安屯再生水廠和小紅門再生水廠等污泥沼氣發電工程建設;完成朝陽區高安屯再生水廠、清河第二再生水廠、定福莊再生水廠光伏發電工程建設。(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區政府配合)

     。ò耍⿵娀潘O施運行維護和監督管理

      1.加強排水設施隱患排查和更新改造。加強排水設施運行維護和更新改造制度建設,持續推進不明權屬的公共排水設施有序移交專業運營單位養護管理;開展排水管網病害診斷和隱患排查,重點實施存在安全隱患的無筋混凝土排水管道、平口混凝土排水管道及運行年限超過50年的排水管道更新改造;加強排水管網外水滲入、倒灌問題排查整治;持續開展“清管行動”,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實現問題隱患動態清零。(市水務局、各區政府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2.推進專用排水設施社會化專業化維護服務。深化排水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平等協商、保本微利、按效付費”原則,研究制定專用排水設施社會化專業化維護服務工作的意見;鼓勵社會單位與水務企業簽訂維護服務合同,對居民小區、單位大院、產業園區等內部的專用排水設施實行社會化專業化維護服務。各區政府組織將本地區不明權屬的專用排水設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吸引水務企業按照合同約定提供社會化專業化維護服務。(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排水管網連接設施運行維護。完善化糞池建設維護標準,強化化糞池清掏監督機制。嚴格落實農村地區化糞池運行維護考核付費機制,防止因化糞池清掏養護不及時造成排水管網可燃氣體濃度超標引發安全事故。(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各區政府配合)

     。ň牛┘訌娦袠I監管和執法監督

      1.全面提升行業監管水平。強化對排水運行單位的行業監管和執法監督,督促其依法履行排水設施運行、維護等職責。加快排水設施智慧感知監測系統建設,完善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排水行業監管水平。(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各區政府配合)

      2.加強對違法排水行為及重點污染企業的執法監督。完善市、區、街道(鄉鎮)三級執法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村地區企業、民宿、農家院等經營主體廢污水收集、處理的監管,依法嚴厲查處違法排水行為;針對特征污染物開展溯源治理,加強對醫療機構、實驗室及洗滌、食品加工等重點污染企業的監管和執法監督,督促重點污染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牽頭,各區政府配合)

      3.加強農村水源地監管。依法劃定農村水源地保護范圍,明確水源地管理責任,健全巡檢機制,強化日常保護管理。開展農村水源地環境污染問題整治行動,嚴厲查處在農村水源地保護范圍內傾倒填埋垃圾、排放廢污水等行為,確保水源地環境安全。(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牽頭,相關區政府配合)

      (十)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1.完善特許經營服務機制。研究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與運營績效掛鉤的付費機制,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強化特許經營企業績效考核,保障特許經營項目運行經費投入。將海淀區山后地區、豐臺區河西地區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納入市級中心城區特許經營范圍,研究探索中心城區特許經營范圍內新建(擴建)再生水廠投融資體制。深化水價改革,合理調整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逐步實現全成本覆蓋。(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水務局牽頭,相關區政府配合)

      2.建立資源化循環利用激勵機制。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探索建立分流域再生水利用市場化機制,落實使用者付費制度,引導再生水供水企業和用戶按照優質優價原則,在合理價格區間內自主協商確定再生水價格。鼓勵再生水供水企業將再生水收益用于擴大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投入。通過政府專項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模式,開展資源化循環利用建設試點工作,暢通社會資本參與渠道,形成市場化良性運轉機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激勵支持政策,推動再生水廠污泥沼氣、光伏發電及污水(再生水)冷熱能資源循環利用。(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水務局牽頭,各區政府配合)

      3.探索建立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針對新階段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特點,探索建立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運行、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健康狀況的考核指標體系和核算方式。(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牽頭,各區政府配合)

      三、支持政策

      (十一)完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支持政策

      1.中心城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再生水廠(站)建設資金按照中心城區特許經營范圍內新建(擴建)再生水廠投融資體制確定的政策執行,50%的征地拆遷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解決,剩余50%的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地區政府承擔。污水管線、再生水管線、溢流污水調蓄凈化設施、污泥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資金和非原管徑原路由排水管線更新改造資金及50%的征地拆遷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解決,剩余50%的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地區政府承擔。(市發展改革委、相關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原管徑原路由排水管線更新改造、雨箅子“平改立”、排水管網錯接混接整治、除臭系統改造、排河口垃圾攔截裝置及一體化處理裝置安裝等建設運營費用由市級財政予以保障。(市財政局牽頭,相關區政府配合)

      2.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區。再生水廠(站)建設資金由特許經營主體承擔,征地拆遷資金由通州區政府承擔。城鎮地區污水管線和再生水管線建設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解決,征地拆遷資金由通州區政府承擔。農村地區污水管線和再生水管線骨干管網建設資金的70%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解決,拆遷資金和剩余30%建設資金由通州區政府承擔。(市發展改革委、通州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其他城鎮地區。再生水廠(站)建設資金由特許經營主體承擔,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地區政府承擔。污水管線、再生水管線建設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按照地區給予差異化支持,其中生態涵養區城鎮地區為90%、平原區城鎮地區為70%;剩余部分建設資金和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地區政府承擔。(市發展改革委、相關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4.其他農村地區。再生水廠(站)建設資金由特許經營主體承擔,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地區、鄉鎮政府共同承擔。污水管線和再生水管線骨干管網建設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按照地區給予差異化支持,其中生態涵養區農村地區為90%,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農村地區為50%,其他農村地區為70%。(市發展改革委、相關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ㄊ┩晟妻r村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運營維護支持政策

      市級財政對農村地區污水處理廠(站)和管網運行維護實行差異化支持政策,對生態涵養區農村地區和城市副中心規劃范圍以外的通州區農村地區給予70%的運營維護補貼,對平原區農村地區給予60%的運營維護補貼,對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農村地區給予50%的運營維護補貼。農村地區污水處理廠(站)運營維護補貼基數為0.5-3.2元/立方米,農村地區污水管線、再生水管線、雨水管線維護補貼基數為20元/米·年。(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牽頭,相關區政府配合)

      四、保障措施

     。ㄊ┘訌娊M織領導

      完善市統籌、區負責的工作機制,成立市級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工作專班,負責統籌協調和監督指導城鄉水環境治理工作,成員單位由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綠化局等部門組成;專班下設深化改革組、規劃指導組,分別由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牽頭,負責加強對各區和市排水集團的服務指導;專班辦公室設在市水務局,承擔專班日常工作。各區政府要落實屬地責任,成立區級工作專班,統籌協調和監督指導本地區城鄉水環境治理工作,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協調力度,確保項目按計劃實施。

      (十四)強化監督考核

      市有關部門、各區政府要將目標任務逐項進行分解,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形成年度工作計劃,報市級專班辦公室。市級專班辦公室匯總形成全市年度工作計劃,將各項重點任務納入市總河長令,強化監督考核。對履職不到位、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依規依紀依法追究責任。

     。ㄊ澹┘訌娚鐣仓

      廣泛開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宣傳普及,建立水資源浪費、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激發市民群眾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來源:首都之窗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

    京政辦發〔2021〕6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5月11日  

     

    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城市內澇治理和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短板,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完善水務基礎設施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推進首都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工作原則

      (一)堅持問題導向。優先治理已有積水點和積水內澇問題突出的片區,對積水風險點加強監測,按照當年形成的積水點次年治理的原則,滾動推進治理工作。

      (二)堅持目標導向。新建區排水防澇設施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及相關專項規劃確定的標準建設;建成區排水防澇設施通過實施本方案,并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雙修”、道路維修實施更新改造。

      (三)堅持綜合治理。將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與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優先利用自然洼地、綠地、濱水綠帶、城市公園、下沉式廣場、留白增綠空間等實現雨水調蓄和溢流污染強化凈化,發揮綜合效益。

      (四)堅持深化改革。深化排水防澇體制改革,建立市區分級負責,行業集中統一管理,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的排水防澇工作體制機制。

      (五)堅持科技創新。加強排水防澇設施自動化監測,構建排水設施物聯網智慧化監控調度平臺,提升精細化預報預警、精準化模擬調度、智慧化綜合管理水平。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重點道路達到小時降雨65毫米不發生積水。中心城區其他道路及新城重點道路達到小時降雨54毫米不發生積水。中心城區溢流口、跨越口在場次降雨小于33毫米時污水不入河。城市排水防澇建設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超標準降雨積水及時有效排除,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取得明顯成效。

      四、工作任務

      通過對流域、單元、管網、排水口等進行系統分析,精準診斷積水原因和溢流污染影響,綜合施策、合力共治,逐步建立“源頭削減、管網輸送、蓄洪削峰、超標應急”以及“貯存調蓄、強化凈化、保障水質”的工程體系和高效智慧調度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水平。

      (一)提高雨水收集、輸送和抽升能力

      采取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更換旋流井蓋等措施,進一步擴大道路雨水收集能力。2023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及新城道路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市水務局牽頭,市交通委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市排水集團負責所轄范圍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其他區域由各區排水設施運行管理單位具體實施)

      開展路面積水問題排查,對部分因路面原因導致的積水問題,優化調整路面坡向,實施路面改造。2022年底前完成易積水低洼點路面改造。(市交通委牽頭,市水務局配合,相關區政府負責)

      實施雨水管道提標,改造雨污合流管線,打通45處22公里“斷頭管”,完善雨水管網系統。(市水務局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相關區政府配合,市排水集團具體實施)

      綜合采取提升橋區雨水收集能力、新建調蓄池、擴大泵站抽升能力、建設獨立退水管線等措施,解決下凹橋區積水問題。在金安橋、金泰橋、郭公莊鐵路橋新建3座雨水泵站,對紅領巾橋、四元橋等8座下凹橋雨水泵站進行改造;同步完善雨水泵站進出道路,并實現雙路供電。新建曉月苑排澇泵站。(市水務局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配合,相關區政府負責,市排水集團等具體實施)

      (二)提高區域排水能力

      采取綜合措施治理朝陽區CBD、海淀區馬連洼上地清河西三旗地區、豐臺區南部及河西地區、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等積水內澇問題突出的片區。其他區梳理轄區內積水內澇風險隱患較大區域,綜合施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予以治理。(市水務局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市排水集團和相關區排水設施運行管理單位具體實施)

      2023年底前完成重點區域低洼院落排水系統改造,通過調整地面坡度、高程和匯水流向,增設集水井和抽排設施,解決院落積水問題。(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牽頭,市水務局、市排水集團配合,東城區、西城區等相關區政府具體負責)

      (三)提高雨水蓄滯和河道行洪能力

      建設南旱河、壩河口、黃土崗灌渠等蓄滯洪(澇)區6處。(市水務局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配合,相關區政府負責)

      打通涼水河大成橋、通三鐵路橋、水衙支溝(張儀村梅市口路至岳各莊)等19處河道阻水點。(市水務局、市交通委、相關區政府、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按照職責分工和設施權屬負責)

      (四)提高溢流污染控制能力

      針對中心城區雨污合流溢流污染問題,以清河、涼水河、通惠河、壩河考核斷面水質全天候穩定達標為約束條件,通過各流域排水系統及河流水質的模擬分析,明確雨污合流溢流污染控制措施,分區域分類型對陶然亭公園等92處合流溢流口實施調蓄凈化治理。(市水務局負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相關區政府配合,市排水集團具體實施)

      (五)提高綜合管控能力

      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恢復并增加水空間,擴展城市及周邊自然調蓄空間,按照有關標準和規劃開展蓄滯洪空間和安全工程建設。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建設雨水調蓄設施,發揮削峰錯峰作用。恢復和保持城市及周邊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嚴格保護河湖、濕地、低洼地等自然調蓄空間,不得隨意侵占河湖水域。(市水務局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

      嚴格實施城市規劃,在用地審批、土地出讓、開發建設等階段,明確排水防澇、調蓄設施等用地范圍,落實地塊雨水徑流管控和豎向管控要求,建設海綿城市。(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牽頭,市水務局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

      修訂城市道路綠化帶及公園綠地建設標準,使新建道路綠地具備雨水蓄滯和消納功能。對現有高出路面的綠地,結合道路大修、綠地更新等改造,逐步達到新標準要求。(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市園林綠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配合)

      (六)提高運行管理能力

      設立全市統一的雨水口和易積水點標識,準確標注雨箅子位置、管理責任主體及積水范圍等信息。加強對排水設施及海綿設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化鞏固推進“清管”行動成果。完善排水基層治理體系,結合河長制工作,完善水務專員進街道、進社區行動,開展雨箅子“門前雙包”試點,建立高效快速的積水處置體系。各區建立責任明確、統一管理的專業化養護隊伍,通過裝備配置、人員培訓、應急演練等措施提升養護能力和水平。加強排水設施運行、維護、維修等方面的技術和裝備研發,切實提高排水設施運維水平。(市水務局牽頭,市應急局、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城市管理委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市排水集團及各區排水設施運行管理單位具體實施)

      (七)提高預警、調度和應急處置能力

      建設城市積水內澇感知系統。實施積水點和排水管網監控,擴大積水點監測范圍,感知水位、流量等要素信息。系統整合氣象、降雨、水文、排水管網、設施工情等監測數據,實時掌握降雨量、管網充滿度、泵站運行負荷、道路積水深度和河道水流水位等狀況。對重點排水戶開展水質監測。(市水務局牽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氣象局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排水集團負責)

      加強智能化調度。完善共享機制,利用5G、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市區兩級相關專業運行單位數據共享。整合運行調度、災情預判、應急搶險和輔助決策等功能,對排水管網、泵站、再生水廠、調蓄設施、蓄滯洪(澇)區及河道行洪等方面進行協同調度,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智能化水平。(市水務局牽頭,市應急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排水集團負責)

      完善預警機制。細化預警標準,構建清河、涼水河、通惠河、壩河等流域及城市副中心精細化洪澇預報模型,完善積水內澇監測、預報預警發布與響應機制,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時向市民提供雨天出行和道路積水預報預警服務。(市水務局、市應急局牽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氣象局、市排水集團配合)

      提升應急處置能力。修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細化應急處置程序。優化完善中心城區搶險基點布局,實現搶險單元30分鐘內到達(首都功能核心區20分鐘內到達)。建立應急搶險裝備更新機制,完善應急搶險通行保障措施。各區至少建立一支專業化排水防澇應急隊伍,并根據服務范圍、管網長度配齊人員和裝備。(市水務局牽頭,市應急局配合,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排水集團負責)

      (八)提高監管能力

      完善排水防澇相關標準,規范城市積水內澇防治技術措施?茖W編制雨水口和易積水點標識、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等方面技術規范,制定城市積水內澇防治、溢流污染控制、應急排水搶險單元配置等方面相關標準。推動修訂《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辦法》,加大對占壓、掩埋、阻塞排水溝渠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市水務局負責,市司法局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組建市級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工作專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有關單位為成員單位。專班辦公室設在市水務局,負責日常工作,加強統籌協調,跟蹤督辦本方案確定的各項工作;建立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工作臺賬,工程進展和治理效果納入河長制監督考核和城市體檢。

      市發展改革委要將本方案確定的相關內容納入“十四五”時期相關發展規劃。市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推動相關項目盡早開工建設并發揮效益。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要落實屬地責任,統籌組織實施好本區域內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工作;參照市級工作專班模式,組建本區工作專班。

      各區政府、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和年度實施計劃,明確任務分工、責任人和完成時限。

      (二)創新建設管理體制機制

      進一步完善路網和雨水管網建設管理體制。新建道路要確保隨路建設系統完整的雨水管網,避免產生新的“斷頭管”。隨路建設的排水設施竣工驗收后按有關規定及時移交、規范養護。對路網完整、雨水管網不完整的工程,由規劃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完善排水系統規劃,由排水設施運營單位單獨立項解決,打通“斷頭管”,實現排水暢通。對雨水管網規劃未落實、項目未落地和排水設施不完善或能力不足的區域,應優先完善排水設施,嚴格控制新增排水負荷的建設項目。

      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簡化程序,新增雨箅子及“平立結合”改造、路面改造等項目可按照應急防汛項目辦理相關手續。本方案確定的城市積水內澇防治項目由發展改革部門按權限直接審批實施方案。

      (三)明確資金支持政策

      加大對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設施新建和更新改造工程的資金支持力度,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的雨水泵站、雨水管涵、物聯網感知設備運營經費納入政府特許經營服務協議解決。

      對于城市積水內澇防治項目,市屬項目全部工程投資及70%的征地拆遷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安排解決,其余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區籌措解決;區屬項目建設及征地拆遷資金按現行差異化投資政策解決。對于溢流污染控制項目,市屬項目全部工程投資及50%的征地拆遷資金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安排解決,其余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區籌措解決;區屬項目建設及征地拆遷資金按現行差異化投資政策解決。隨路建設的相關項目,資金按原有投資渠道解決。雨水口改造、中心城區搶險基點建設等項目工作經費由市、區財政專項解決。隨新建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同步建設的物聯網感知系統,所需資金納入主體工程投資。

      對于河道阻水點治理和蓄滯洪(澇)區項目,市屬項目全部工程投資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安排解決,征地拆遷資金由所在區籌措解決;區屬項目建設及征地拆遷資金按現行差異化投資政策解決。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滨县| 子洲县| 城口县| 北流市| 碌曲县| 清丰县| 琼海市| 南皮县| 如东县| 仪征市| 广州市| 咸宁市| 曲松县| 托克逊县| 河东区| 辽阳市| 吉木萨尔县| 瑞昌市| 嵊州市| 南投市| 六枝特区| 张掖市| 犍为县| 高唐县| 右玉县| 河源市| 延寿县| 赤水市| 桐庐县| 广州市| 开原市| 临邑县| 贡嘎县| 文安县| 东山县| 长寿区| 汉阴县| 蓝田县| 彭阳县| 会宁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