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湖北省進一步加強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4年4月26日
湖北省進一步加強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
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工作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工作,切實肩負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根據《水利部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水規計〔2023〕316號)要求,結合湖北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目標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統籌發展與安全,統籌治理與保護,以保障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為核心,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和系統治理,不斷完善丹江口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監測調度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建設,著力提升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源涵養能力、水質安全保障能力和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加快將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建設成為國家水安全戰略保障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先行區。到2025年,丹江口水庫湖北境內水質穩定達到供水要求,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水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實現存量問題全面解決,潛在風險全面化解,增量問題全面遏制,體制機制全面健全,丹江口庫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先行區基本建成,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治理范圍。湖北省境內丹江口水庫庫區及其上游干支流(以下簡稱水源地),涉及十堰、神農架林區2市(區)9縣(市、區),國土面積2.17萬平方公里。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水質保障綜合治理
1.守牢水安全、水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底線。統籌推進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庫區省控(含國控)水質監測點位優良率達到100%,丹江口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或以上,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持續保持100%。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定期開展監測與評價,穩步提升生態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推進森林撫育等重點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提升工程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改委、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十堰市、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兩地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建立管控分區及分區責任體系。以省際聯控國控水質監測點位明確管控主體,以流域匯水分區明確庫區管控區域,以小流域為單元落實屬地分區責任,壓實責任主體鏈條。全面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扎實做好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統籌,探索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水、養殖污染等綜合治理的有效舉措。(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綠色低碳轉型。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雙集中”發展,引導生態敏感地區人口疏解。加快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大健康、大生態產業,推進存量企業及園區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能源、交通運輸、用地結構調整,推動城鄉供排水系統低碳化發展,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和低碳智慧社區建設。深入實施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水環境系統治理。實施深度雨污清污分流,推進以浪河、神定河等重點流域沿線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和處理設施改擴建,確保穩定達標運行。加強水源地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建制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省住建廳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按照“一口一策”方案,持續推進入河(庫)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溯源。(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以工業園區為單位,完善工業園區綜合廢污水處理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網等設施,改擴建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廠,統一收集處理園區預處理達標排放的廢水,保證工業廢水達標排放,推進工業企業節水改造及污泥綜合處理。(省經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規范優化種養業生產布局,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綠色生產行動,強化生產源頭市縣減量管控。推進畜禽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鞏固提升畜禽養殖場(戶)糞污收集與處理實施,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分類梯次推進農村改廁、農村生活污水與黑臭水體治理,實施集中連片池塘尾水處理工程,加快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建設。(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5.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快實施5~15度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項目,確保到2025年完成規劃治理任務。分類分區落實水土流失預防保護治理措施,強化行業水土保持項目遙感監管。督促指導十堰市、神農架林區將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縣,逐級開展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省水利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落實《湖北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要求,督促各地分區分類分級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強化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及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省自然資源廳、省地質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實施堵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做好濕地破壞和違規建設項目問題整改,不斷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監管。嚴守林業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紅線,持續鞏固退耕還林還濕成果,增強提升固碳增匯能力。(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定期開展分布情況調查,發布重大危害物種名錄,落實一種一策防控策略。(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6.強化庫區消落區管控和治理。規范水庫消落區土地利用管理,銜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強化涉河建設項目審批監管。落實長江保護法規定,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消落區內農業耕種施用化肥農藥,因地制宜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開展消落區生態修復和物理隔離試點,探索建立庫周生態防護帶、消落區高效去污生態濕地、岸邊氮磷阻控帶,構建連接陸生林區與庫區水域的濕地生態系統,加快消落區生態修復治理。(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強化政企協同管護,落實庫區日常清漂長效機制,配合開展水漂垃圾常態化清理工作,及時消除水質安全風險。(省水利廳負責,持續推進)
7.突出重點污染物防治。以入庫河流和污染負荷重、總氮總磷濃度高的城鎮、郊區河流及浪河等水質不穩定達標河段為重點,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加強庫區水源地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強化化肥、無磷洗滌劑市場供應監管,采取禁止銷售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滌劑等措施,強化氮磷產品源頭管控。(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二)構建嚴密的監測體系
8.完善水文監測體系。積極推進水文站新改建工作,配套建設湖北省丹江口水庫及其上游流域水文監測系統平臺,著力構建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加強水文新技術新儀器推廣應用,提升流量自動監測能力,實現我省重要支流、漢江干流、入庫河流的泥沙自動監測。(省水利廳、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9.完善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充分融合水生生物、生境等指標類型,優化整合水質監測斷面,全方位構建水質、水生態監測網。開展入庫支流的回水區、庫灣區水質監測,提高水生態監測范圍、監測指標和監測頻次。探索關鍵斷面指示性生物監測。配合推進丹江口及漢江水生態監測考核試點工作,加強水源保護區預警監控能力建設,高標準建設十堰市現代化智能水質實驗室,著力提升新污染物檢測監測能力及環境污染防控能力。(省生態環境廳、省發改委、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10.構建水土流失監測體系。強化水土保持監測評價,實施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及時定量掌握水土流失狀況、動態變化及防治成效。優化升級十堰市、神農架林區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布局和運行管理。建設丹江口市計家溝水力侵蝕觀測重點站、鄖西縣毛獺河小流域水力侵蝕觀測一般站站點。不定期開展典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前后氮、磷等污染物監測,評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指導后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省水利廳牽頭,省發改委、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11.構建生態流量泄放監測體系。配備滿足生態流量監測要求的在線監測設備,優化完善庫區重要入庫河流生態流量監測站網。對接國家監測平臺,實時預警漢江流域生態流量保障情況。構建生態流量泄放效果評估體系,持續開展生態流量監測評估優化工作。(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12.提升遙感監測能力。建設形成覆蓋數據匯聚、處理、分析、應用全流程的基礎軟硬件環境,提升多源衛星遙感數據處理能力。(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生物預警監測等現代化監測手段,逐步實現水質水生態動態監測。加強丹江口水庫和入庫河流富營養化指標監測,定期評價庫區主要河流湖庫富營養化水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加強河流和水庫管理范圍內地物遙感解譯,切實強化河庫“四亂”問題動態監管。(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三)構建流域水資源調度體系
13.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實施引江補漢工程,重點推進引江補漢輸水沿線補水工程建設,保障庫區供水能力。實施湖北省漢江水量調度,按要求編制年度用水計劃建議,開展年度用水計劃執行情況評估,指導各地及工程運行管理單位按計劃執行。加強取用水事中事后監管,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和斷面最小下泄流量管理。適時開展漢江中下游干流水生態調度和水華應急調度,增強丹江口水庫對漢江中下游干流生態流量及生態調度水量保障程度。(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14.構建流域水資源調度系統。配合水利部將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和引江補漢工程納入數字孿生漢江流域和數字孿生丹江口工程,積極配合推進漢江干支流重要水利工程的數字孿生建設。(省水利廳牽頭,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15.加強生態流量保障。將生態水量納入年度水量調度計劃,編制水庫、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規程,建立常規生態調度機制,推動不符合生態流量泄放要求工程加快整改。(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四)強化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
16.提升水文水質“四預”能力。完善洪水預報、水質預報、干旱情況下水量調度等模型,加強洪水期水文全過程水質跟蹤監測分析,密切關注庫區總氮、總磷輸入輸出,逐步優化水質“四預”功能。(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17.加強交通運輸風險管控與應急處置。嚴管嚴控移動污染源,充分運用車輛動態監控、電子運單等手段,強化危險化學品托運、承運、裝卸、車輛運行等運輸全鏈條安全監管。嚴格管控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通行秩序,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通行集中的公路沿線橋梁、專用停車場、危險化學品卸載基地等基礎設施和公路應急物資儲備防污染設施建設,排查風險隱患,做好應急處置。規范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禁限行區域設置,完善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進入限制通行區域通行許可制度。加強船舶污染防治,加快推進水源地船舶綠色更新改造,積極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強化尾礦庫風險管控與應急處置。全面開展尾礦庫風險評估和問題排查,建立完善“一庫一檔”,按照“一庫一策”編制安全風險管控方案,推動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完善尾礦庫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強對尾礦庫尾水排放及下游地表水水質監測。(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發改委、省應急廳、省經信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制定環境應急處置預案,完善應急管理制度,開展汛期環境應急演練,深化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設,提升聯合應急防控能力。(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應急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19.提升水文水質應急監測能力。強化水文水質應急監測隊伍建設,加快建立固定式、移動式和水質應急監測相結合的水質監測模式,提升水源保護區預警監控能力、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和新型污染物監測及環境監控能力。(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5年底前完成)
(五)強化體制機制與法治保障
20.健全流域治理管理體制機制。加快完善漢江流域綜合治理規劃體系,完善水源地保護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制度及相應保護措施,因地制宜實施物理隔離和建設生態緩沖帶。建立漢江流域多目標統籌協調調度機制,強化流域防洪、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一調度管理。持續強化和完善河湖長制,建立專門的水源地河湖長制考核體系,深化“河湖長+檢察長+警長”工作機制。(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建廳、省林業局、省檢察院、省公安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21.加強法治保障。積極配合開展水源地保護立法前期研究工作,推進《湖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條例》制定,推動從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向水源地管理全面覆蓋。加強水源地水行政執法,建立健全跨區域聯動、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強化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省司法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改委、省水利廳、省公安廳、省檢察院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22.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圍繞水源地生態補償,開展水源地生態價值核算、生態保護與補償權責、水源地生態服務價值、生態環境保護成本和發展機會成本研究,加快建立受水區、水源地與調水量、水質類別掛鉤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具備可操作性的生態補償實施方案,推動水源地水質保護生態補償機制長期化制度化。(省財政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推進)
三、保障措施
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把水質安全保障工作當作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擺在壓倒性位置。十堰市、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要落實轄區水質安全保障主體責任,加大治理和保護力度,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有效實施。省直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與國家部委溝通匯報,爭取支持,充分發揮現有工作機制,加強協作,強化督導,持續完善流域管理體制,共同推動方案實施。
編輯:蔡佳圓
責編:胡芳華
審核:姚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