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人物 » 正文

    楊揚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學科帶頭人 現任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7-18  來源:楊揚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學科帶頭人 現任暨南大學  瀏覽次數:191
    核心提示:楊揚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學科帶頭人 現任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楊揚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學科帶頭人
    楊揚,女,研究員, 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理學博士學位。自1982年1月開始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曾就職于武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暨南大學;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現任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
    國家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咨詢中心(環境分析與水體生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人事處處長,科技開發處處長。廣東省農業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科技專家庫專家和廣東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專家;并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高級會員和國際水質協會會員(IAWQ)。
     
     
    中文名
    楊揚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
    學位/學歷
    博士
    主要成就
    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
    性    別
    職    稱
    研究員

    目錄

    1. 1 個人簡介
    2. 2 學習工作經歷
    3. 3 研究方向
    4. 4 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編輯 播報
    現任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特聘專家、研究員,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環境科學/生態學/水生生物學專業、研究員,碩士/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多年來從事水環境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主要包括污染生態學、生態工程、生物技術、水環境生態系統優化、水功能區劃、環境規劃和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技術研究工作,尤其在水環境生態學、污染生態學、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技術、生態毒理學、生物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生態系統優化與管理等專業技術研究方面有較深造詣。主持或主要負責完成了30余項國家、省及地方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及其它各類科研和工程示范項目,在研項目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東江水生態系統健康監測、維持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2009ZX07211-009,課題組長)”;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東江干流水質敏感區污染系統控制技術集成與示范(2008ZX07211-003)”子課題“沿江城區排水深度處理與水生態系統恢復成套技術與示范(子課題組長)”;廣東省環保基金項目“廣東省重點水庫及入庫河流水源生態安全評估與保障對策研究(項目負責人)”;廣東省科技重點項目“珠江流域典型河道非點源COD 污染負荷減量化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子課題“城區混合污水人工濕地工程示范” (子課題組長)等。

    學習工作經歷

    編輯 播報
    學習經歷: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理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自1982年1月開始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曾就職于武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暨南大學;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

    研究方向

    編輯 播報
    多年來從事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受損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及理論;人工濕地構建、天然濕地恢復技術及理論;面源污染控制、雨水回用生態工程技術與理論;河流水環境修復技術與理論研究。特別在人工濕地植物碎石床生態系統凈化機理和技術創新、人工生態系統類群配置和原理、自然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與構建技術、面源污染控制生態工程應用技術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形成了系統的技術體系和知識體系。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863課題及地方政府近20項人工濕地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應用項目,包括對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高濃度有機廢水、污水深度處理、微污染和富營養化水體處理等。

    研究成果

    編輯 播報
    (1)河道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
    ①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鎮江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及示范—通內江河道生態修復與面源控制技術研究及示范(2003AA601100-05)”項目,在水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方面,開發了面源污染控制岸坡生態濾床構建技術、硬質護坡護岸生態型改建技術、水生態修復中的生態操縱技術等。
    ② 完成云南省大理州洱海入湖河流-永安江流域生態修復與濕地重建設計研究,包括:重建與恢復上游5000畝東湖濕地、河岸灘涂濕地修復、河口水質凈化工程濕地等;建成100畝河水凈化濕地恢復示范工程。
    ③ 重污染河流水質改善人工濕地研究。深圳黃麻布河污染控制人工濕地處理工程設計研究,已建成日處理1萬t河流水質凈化工程,改善了鐵崗水庫水源水質;日處理4萬t深圳茅州河人工濕地處理工程可研、設計。
    (2)面源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
    云南省科技廳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項目“洱海湖濱地區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控制技術試驗示范”。在云南洱海流域2.77平方公里進行示范研究,將人工構筑濕地系統、生態農業工程、生態碎石槽工程、湖濱帶生態工程等加以集成,形成了從源頭控制到末端治理的控制非點源污染的流域生態工程體系,成功控制了湖濱地區農村非點源污染問題。該項目獲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KJ2006-2-03-G01),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LC006-3-R02)。
    (3)人工濕地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
    設計并建設了我國第一座處理能力達3100m3/d的適用性深圳白泥坑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示范工程。該成果1996年獲國家環保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6-3-001-03)。以后在此領域不斷開拓進取,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及國家863相關課題的研究,這些研究包括對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高濃度有機廢水、污水深度處理、微污染和富營養化水體處理技術的機理及應用研究。
    (4)國際合作
    “寧波慈溪濕地項目-工程濕地研究”,為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GEF)贈款項目,通過國際招標選擇設計人。項目利用人工濕地技術對浙江省寧波市慈溪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處理,以保護杭州灣及東海海洋環境;同時開展48平方公里杭州灣灘涂濕地生態修復,構建形成“慈溪國際候鳥濕地”。這是迄今為止GEF全球最大的人工濕地項目。
    (5) 成果情況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20余篇;獲發明專利2項(CN 1974936A、CN 2012643A)。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川县| 大港区| 额济纳旗| 柯坪县| 安溪县| 桂东县| 福安市| 建阳市| 靖宇县| 库车县| 阜南县| 和龙市| 双柏县| 鞍山市| 乳山市| 景东| 奉新县| 武冈市| 佛坪县| 舟曲县| 揭东县| 桐城市| 金坛市| 吉木乃县| 铜川市| 孟津县| 上饶县| 楚雄市| 大安市| 新兴县| 黑河市| 平昌县| 磐安县| 建湖县| 邻水| 白银市| 安平县| 日照市| 蒙阴县| 武隆县|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