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榮,1957年8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土壤肥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1] 。
沈其榮于1982年從江蘇農學院土畢業,考取南京農學院植物營養專業碩士研究生;1987年獲得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5年擔任英國倫敦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5年擔任南京農業大學資環系系主任,同年晉升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擔任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1997年被評為南京農業大學優秀學科帶頭人、校級特聘教授;2002年入選江蘇省“333二期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006年擔任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2018年擔任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2] 。
沈其榮主要從事有機類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發工作 [7] 。
相關星圖
- 中文名
- 沈其榮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
- 1957年8月
- 畢業院校
- 南京農業大學
-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
- 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性 別
- 男
目錄
- 1 人物經歷
- 2 主要成就
- ▪ 科研成就
- ▪ 人才培養
- ▪ 榮譽表彰
- 3 社會任職
- 4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沈其榮(7張)
1975年夏末,高中畢業后留在中學當代課老師。三個月后回去當大隊共青團書記 [18] 。
1978年3月10日,考取了江蘇農學院(現揚州大學)土化系 [18] 。
1982年初,考取了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植物營養專業有機肥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師從裴保義教授。
1987年12月,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994年6月—1995年6月,擔任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高級訪問學者。
1995年11月,擔任南京農業大學資環系系主任;12月,晉升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6年5月,擔任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
1997年7月,被評為南京農業大學優秀學科帶頭人、校級特聘教授。
1998年4月—1998年7月,擔任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高級訪問學者。
1998年12月,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
2001年7月—2001年10月,擔任德國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高級訪問學者。
2002年1月,入選江蘇省“333二期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2006年1月,擔任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
2018年5月,擔任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2] 。
2021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4-7]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沈其榮發明了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機肥為核心技術的防控土傳病害綜合技術體系,為經濟作物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7] 。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12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沈其榮先后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是全球高被引科學家,H指數83 [7] 。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編號
|
項目金額,擔任職務
|
---|---|---|---|
1990年1月—1995年12月
|
有機肥養分循環與利用
|
農業部八五計劃攻關項目
|
5萬元,子課題主持
|
1994年1月—1996年12月
|
優質有機肥制作中的生化特征及其調控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9370413
|
12萬元,主持
|
1995年1月—1998年12月
|
農業有機肥養分的循環、轉化與平衡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9430090
|
50萬元,第二主持
|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
黃瓜幼葉磷酸鹽營養對其誘導系統抗病能力的作用機理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8萬元,主持
|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
不同土壤粒級中有機氮的化學形態及其有效性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9770442
|
11萬元,主持
|
1999年1月—2002年12月
|
有機肥優化農田養分循環的機理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9830220
|
90萬元,主持
|
2001年1月—2003年12月
|
半腐解秸稈覆蓋下旱作水稻水肥根的協同作用及其調控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傾斜項目,30070446
|
38萬元,主持
|
2001年11月—2005年11月
|
作物秸稈快速分解制成生物有機肥關鍵技術
|
國家863計劃(面上項目),2001AA246081
|
125萬元,主持
|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
作物液泡膜硝酸鹽內、外流特征與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關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270790
|
22萬元,主持
|
2003年9月—2005年9月
|
農業固體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快速處理
|
江蘇省教育廳重大產業化項目,2003ZC-3
|
48萬元,主持
|
2003年1月—2006年12月
|
主要農田生態系統氮素行為與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第二課題: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根系生物學和生理機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主持),30390082
|
160萬元,主持
|
2005年1月—2007年12月
|
不同氮效率水稻苗期根際土壤硝化強度和硝化微生物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471074
|
36萬元,主持
|
2006年6月—2008年8月
|
利用農業廢棄物研發克服經濟作物連作病害的微生物有機肥研究與開發
|
農業部農業產業結果調整重大專項,06-07-04B
|
30萬元,主持
|
2007年1月—2011年12月
|
肥料減施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基礎研究(第四課題:有機無機肥料的協同促進效應及機理)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課題主持),2007CB109304
|
343萬元,主持
|
2007年1月—2009年12月
|
水稻增硝營養的生理與分子機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671234
|
29萬元,主持
|
2008年5月—2010年12月
|
有機(類)肥料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研究
|
農業部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803031
|
2267萬元,主持
|
2009年6月—2012年6月
|
水稻氮磷高效關鍵基因的克隆與功能驗證
|
國家轉基因專項,2009ZX08009-126B
|
294萬元,主持
|
2009年1月—2011年12月
|
土傳枯萎病拮抗菌在黃瓜作物根 際和根表的行為特征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871126
|
49萬元,主持
|
2011年1月—2015年12月
|
利用有機(類)肥料調控我國土壤微生物區系關鍵技術研究
|
農業部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1103004
|
2677萬元,主持
|
2012年—2017年
|
江蘇省優勢學科平臺建設項目
|
3000萬元,主持
|
|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
江蘇省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運行經費,BM2007203
|
600萬元,主持
|
|
2014年1月—2018年12月
|
根際有益菌在作物根表形成生物 膜的機理模型與調控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330069
|
312萬元,主持
|
2015年1月—2019年12月
|
作物高產高效的土壤微生物區系特征及其調控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2015CB150500
|
3450萬元,主持
|
2019年1月—2022年12月
|
全元生物有機肥高價值專利培育項目
|
江蘇省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項目
|
900萬元,主持
|
2020年1月—2022年12月
|
江蘇省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運行經費
|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運行項目,BM2007203
|
900萬元,主持
|
2021年1月—2025年12月
|
土壤生物復合污染過程與調控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2090060
|
2000萬元,主持 [1]
|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2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沈其榮先后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一等獎6項;以第一完成人獲發明專利授權78件,轉化51件,1件獲中國專利金獎 [7] 。
獲獎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
1998年
|
濱海鹽土快速利用模式及其配套技術體系的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
2004年
|
城市污泥快速脫臭發酵及其園林花卉基質化和肥料化技術
|
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
2009年
|
產學研結合分類培養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人才的模式與實踐
|
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09年
|
一種能防除連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
江蘇省專利獎金獎,第一完成人
|
2009年
|
有機(類)肥料產品研發和推廣
|
第四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獎金橋獎
|
2009年
|
產學研結合分類培養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人才的模式與實踐
|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克服土壤連作障礙的微生物有機肥產品研制與產業化開發
|
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一種能防除連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
中國國家專利獎金獎,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BIO爸愛我”生物有機肥
|
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效展區優秀產品獎,二等獎
|
2011年
|
加強產學研合作,創造多贏局面案例
|
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優秀案例
|
2011年
|
克服土壤連作生物障礙的微生物有機肥及其新工藝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3年
|
有機肥作用機制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5年
|
有機肥與土壤微生物創新團隊
|
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第一完成人
|
2015年
|
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磷養分的生理過程和分子調控途徑
|
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基礎類)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
2015年
|
有機肥作用機制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7年
|
病死畜禽動物零污染無害化處理和高附加值資源化利用工藝
|
國家專利獎優秀獎,第一完成人
|
2018年
|
一種木霉直接發酵作物秸稈制備木霉固體菌種的方法及制備的產品
|
國家專利獎優秀獎,第一完成人
|
2018年
|
利用秸稈和廢棄動物蛋白制造木霉固體菌種及木霉全元生物有機肥
|
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1]
|
2019年
|
經濟作物抑病型土壤微生物區系調控技術創建與應用
|
農業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3]
|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沈其榮認為,人才培養是大學和教師的核心任務。他總結提出了研究生導師應具備的八項基本素質:要深刻理解導師崗位的職責和神圣性,敬畏崗位;在生活上慷慨解囊,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身體力行,盡量與學生一起做試驗、寫論文;刻苦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寫作能力;參與團隊建設,當好團隊互幫手,同時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謙虛謹慎,尊重同事和學生;遇到突發事件,不把責任推卸于學生。他建議教師在培養好研究生的同時,要主動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潛力,創造好的實驗條件供本科生使用,本研一體共同推動學?萍紕撔履芰μ嵘 [10] 。
-
教育成果獎勵
根據2022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沈其榮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7] 。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99年9月
|
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紅杉樹”園丁獎銀獎
|
|
2003年3月
|
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2008年
|
國家教學名師
|
|
2010年
|
我心目中的優秀導師
|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會
|
2020年
|
第二屆江蘇省十佳研究生導師 [1]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91年1月
|
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
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1992年5月
|
霍英東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三等獎
|
國家教委
|
1995年12月
|
南京農業大學“優秀青年學術骨干”
|
|
1996年8月
|
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骨干”
|
|
1998年2月
|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1999年12月
|
農業部突出貢獻專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
2000年5月
|
國家教育部優秀青年學術骨干
|
|
2002年12月
|
江蘇省優秀博士生導師稱號
|
|
2004年
|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
|
2004年
|
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
|
|
2010年
|
第4屆“江蘇省十大杰出發明人”
|
|
2011年
|
十一·五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
2012年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
2013年
|
江蘇省突出貢獻專家
|
|
2016年
|
江蘇省勞模和先進個人
|
|
2016年
|
金橋獎先進個人
|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
|
2016年
|
江蘇省首屆專利發明人獎
|
江蘇省政府 [17]
|
2017年
|
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 [16]
|
2017年
|
有機肥行業突出貢獻人物
|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和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有機肥分會 [15]
|
2018年
|
第六屆中華農業英才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14]
|
2020年11月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
中國工程院 [13]
|
2021年11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8]
|
社會任職
編輯 播報
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04年—2012年
|
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
|
2004年
|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常務理事兼有機肥與土壤生物專業委員會主任
|
2009年
|
農業部科技委委員
|
2010年
|
教育部科技委委員
|
2010年
|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農業學科組組長
|
2010年
|
江蘇省太湖水治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2010年—2013年
|
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組組長
|
2012年
|
中國有機(類)肥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
|
2012年
|
科技部863計劃現代農業領域主題專家
|
2014年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物科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2014年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2015年
|
農業部重點研究計劃“減肥減藥”咨詢專家 [9]
|
人物評價
編輯 播報沈其榮的技術工藝被幾百家企業采用,為中國有機類肥料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7] 。(中國工程院評)
沈其榮提出和其團隊實施的“調控土壤微生物區系”新思路,得到中國國內外同行認可和良好評價的新思路及其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11] 。(《新華日報》評)
沈其榮對中國有機肥和生物肥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4] 。(南京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