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深圳市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
姓名 | ![]() 廖志民 |
職務 | 董事長 |
介紹 |
廖志民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1987年獲北京環境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93年創辦了深圳市金達萊環保有限公司。在他的領導下,金達萊現已發展成為集環保研發、設計、施工、運營管理、設備生產與銷售、環境咨詢為一體的、業內有名的高科技環保企業。
公司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技術——電子、電鍍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在一般經營者看來已有足夠的技術資本去生產經營的情況下,廖志民毅然斥資3000多萬元建立起企業自有的研發中心。自研發中心成立以來,廖志民便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新技術的研發上,他率領研發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完成了多項環保專項技術的研發,并取得了多項科技成果。目前研發中心已是國家環境保護電子電鍍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單位,是兩項國家標準的編制承擔單位。
2005年,某著名跨國公司與廖志民商談了合作事宜,希望借助金達萊在國內的銷售網絡,銷售其中水回用設備。但由于價格太高,未能成功合作。但廖志民被該設備的先進性能和市場前景所吸引,下決心開發國產的中水回用設備。當時,研發中心初步落成,各項設施尚未完善。在此情況下,廖志民給研發中心同時也是給他自己定下了一個艱巨卻有著深遠影響意義的目標:研發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水回用設備。
從主體工藝的選擇,到關鍵技術的攻關;從中試設備的制作,到標準化設計、流水線生產,廖志民始終保持著極強的敬業精神,與技術人員一起共同探討,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自信與執著攻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面對該項目3年只投入研發、不生產盈利的局面,廖志民始終是沉著冷靜,充滿自信,在他身上完美地體現了作為企業家的韌性與人格魅力。如今,金牌中水器以其先進的技術性能、合理的價格在國內迅速打開銷路,并順利出口至歐盟,實現了四年前定下的目標。
在企業經營模式上,廖志民審時度勢,他希望通過股改,規范企業經營機制,實現上市融資,促進企業繼續成長壯大。2006年,廖志民將部分股份轉讓給企業的骨干員工,并將金達萊整體變更為深圳市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初,公司完成了上市輔導,做好了上市的充分準備。由于金融海嘯的沖擊,市場大環境不容樂觀,盡管廖志民盼望企業早日上市,但他也深知,應該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辦事,決定暫緩上市。事實證明,這一決策保存了企業及股東的最大利益。目前,公司的上市準備工作正在順利開展中,成功上市指日可待。
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在廖志民的帶領下,企業實施了一系列創新機制,為金達萊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公司落實“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原則,采取了全員績效考核、競爭擇優上崗的舉措,運用科學、規范、統一的考核標準,對員工的各項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每年設立500萬元的獎金用于獎勵那些對公司生產研發、技術改造、市場開拓、管理模式、經營機制、公司形象宣傳等方面做出重大項獻、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極大降低公司運營成本的員工。通過綜合考核的導向功能,公司充分發揮了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在業務拓展、防范和化解風險、保障依法合規經營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促進了公司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的全面完成,為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起到了重要保障和支撐作用。
財富來于社會,也應回饋社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廖志民從2000年開始積極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先后擔任了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深圳市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深圳市生態經濟促進會副會長等職務,為國家環保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廖志民組織金達萊員工踴躍捐款,截止2008年5月23日,公司員工合計捐款19.848萬元;公司還響應國家環保部科技司及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號召,贈與都江堰1臺金牌中水器,幫助解決臨時安置區群眾的安全用水問題。
“創建卓越企業,傾力貢獻社會”是廖志民永不懈怠的追求,這種追求將引領著金達萊繼往開來,成就輝煌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