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印發
四平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規范化管理方案的通知
四住建發〔2022〕25號
各縣(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現將《四平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規范化管理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四平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2年11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四平市城市污水處理廠
污泥處理處置規范化管理方案
一、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3.《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
4.《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規范》
二、適用范圍
1.本方案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包括污泥的產生、收集、運輸、貯存、處理、處置及監督管理。
2.本方案所稱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態或者半固態物質,不包括柵渣、浮渣和沉砂。
本方案所稱污泥產生單位是指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單位是指對污泥進行穩定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的單位,一般包括濃縮(調理)、脫水、厭氧消化、好氧消化、石灰穩定、堆肥和干化等;污泥處置單位是指污泥的接收及消化單位,包括土地利用(園林綠化、土地改良、污泥農用等)、填埋、建筑材料利用和焚燒等;污泥運輸單位是指依法從事污泥運輸的單位。
三、職責責任
(一)市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對市本級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進行監督管理。
縣(市)區、開發區建設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職責,承擔本轄區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的監督管理工作。
四、污泥產生、收集、貯存、處理、運輸、利用及處置各階段管理要求
1.污泥產生單位應當將污泥交由有處理處置能力的單位處理處置,并向所在地住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
2.污泥產生單位和處理處置單位應建立污泥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落實污泥管理責任制,設置專門的污泥監控部門或專職人員,確保污泥安全、妥善處理處置,禁止污泥處理處置單位超處理處置能力接收污泥。
3.新建污泥處理處置單位應將其經營范圍、處理處置規模、處理處置工藝及污泥去向等信息向所在地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備。現有污泥處理處置單位以上信息發生變化的,也應報備變化情況。
4.污泥產生單位和處理處置單位應對污泥的安全處理處置負責。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應按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泥質標準進行安全規范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單位應按照相關標準對污泥進行合理利用或者處理處置,不能自行利用或者處理處置的,應當委托具備相應能力的單位處理處置。
5.污泥產生單位和處理處置單位應對產生的污泥以及處理處置后的產品去向、用途、用量等進行跟蹤、記錄,并向所在地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
6.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新建、改建和擴建時,污泥處理設施應當與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投入運行。
7.污泥產生單位及處理處置單位應當加強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防范,制定與污泥處理處置有關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應急演練,處理處置不當造成環境污染的,應當進行修復和治理,相關責任人應承擔相應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8.污泥產生單位應提前協調其他污泥處理處置單位作為污泥應急出路的備用單位,避免因原有污泥處理處置單位出現檢修、事故等情況時,污泥無法及時處理處置。
9.污泥產生單位、運輸單位、處理處置單位,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有以下情形發生:
(1)未使用專用容器、包裝物貯存污泥或將污泥裸露存放至外環境中;
(2)將未經處理的污泥作為生活垃圾處理,或者交給污泥處置單位以外的單位和個人處理;
(3)隨意拋灑、傾倒污泥;
(4)在非污泥集中處理處置地點拋灑、傾倒、填埋污泥;
(5)其他未盡情形導致污泥量發生改變。
10.污泥產生單位、運輸單位和處理處置單位,應當采取有效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為從事污泥收集、運輸、貯存、處理、處置的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裝備。
11.污泥產生單位設置污泥臨時貯存點、在廠內收儲廠外污泥或將本廠污泥外送用于其他污水處理設施培養活性污泥的,應采取措施確保不產生環境危害,并加強全過程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單位應具備一定的污泥臨時貯存能力并采取措施確保污泥貯存不產生環境危害。
12.污泥產生單位及處理處置單位在轉移污泥時應當如實填寫污泥轉移聯單,每月向污泥產生地、處理處置地的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交污泥轉移聯單。污泥產生單位應當在轉出前向所在地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送轉出計劃并申領填寫污泥轉移聯單,無轉移聯單的,污泥運輸單位和處理處置單位不得接收污泥。
13.跨市(縣)轉移污泥的,污泥產生單位及污泥接收單位應當制定污泥跨域轉移計劃(包括轉移量、污泥性質、檢測報告、轉移時間、運輸路線、接收單位營業執照、污泥處理處置方案等基本信息),在移出地和接收地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同意后,方可轉移。
14.污泥運輸單位的運輸車輛應當防水、防滲漏、防遺撒,并安裝衛星定位系統合法裝載,采取密閉措施,嚴禁超限超載運輸,運送工具應具有明顯標識。污泥運輸單位運送污泥的時間應避開上下班高峰期,運輸路線應避開人群密集區及環境敏感區,嚴禁車輛停放在人群密集區,盡可能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運輸單位應對運輸過程進行全過程監控和管理,禁止隨意停靠和中轉,禁止擅自傾倒、堆放、丟棄、遺撒污泥。
15.運輸污泥的專用車輛,應當在污泥處理處置場所內及時進行清潔,妥善處理清潔產生的污染物,防止二次污染,禁止在指定場所外清洗污泥運輸車輛。
16.污泥產生單位和處理處置單位應按國家有關規范設置計量設施,在污泥產生單位轉移污泥之前及污泥處理處置單位接收污泥之后均應逐車過磅計量登記,按日匯總,以監控其計量、車輛進出廠情況,監控資料保存時間為5年。同時,污泥產生單位有權對污泥運輸車輛裝運情況進行檢查并可派人員跟車到污泥處理處置單位查看污泥計量情況。
17.從事污泥處理處置活動的單位,依照國家規定,應符合下列條件:
(1)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必須依法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并經相關主管部門審批,選擇的處置工藝符合相關要求,污染防治能力滿足生產需要,污泥處理處置單位需取得排污許可手續;
(2)配備符合環境保護和衛生要求的污泥貯存、處置設施或者設備;
(3)從事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負責人和關鍵崗位人員需經專業培訓,配備(委托)負責污泥處理處置效果監測、評價工作的機構和人員;
(4)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國家標準要求的其他條件。
18.污泥處理處置單位必須建立健全污泥及污泥處理處置產品的檢測報告及檢驗制度。對進廠污泥及處理處置后的產品均要進行檢測,不得接收未經檢測或經檢測分析不達標的污泥,檢測不達標污泥由污泥產生單位負責處理處置。
五、應急管理
1.污泥產生單位及處理處置單位應當加強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防范,制定與污泥處理處置有關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應急演練,發生環境污染事件應及時向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報告,處理處置不當造成環境污染的,應當進行修復和治理,并承擔相應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2.污泥產生及處置單位廠房一旦發生停電或其它重大事故,可能造成發酵倉缺少氧氣,發酵會產生較大的異味,直接導致污泥無法制肥。所以必須及時排解事故。這種短時間污染無法從根本上避免,只有加大運行管理,加強維修,盡可能提高廠房的安全保證率,使事故發生的機率盡可能降低。
六、監督管理
1.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對污泥產生、貯存、轉移、處理、處置、管理臺賬以及泥質達標情況的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其中應當將污泥的貯存、處理、處置、管理臺賬和泥質達標等情況作為對污泥處理處置單位的重要監督管理內容,發現隱患的應當責令立即消除,嚴厲打擊非法傾倒和違法處理處置污泥等行為。
2.污泥產生單位、運輸單位、處理單位、處置單位對有關部門的檢查、監測、調查取證,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和阻礙,不得提供虛假材料。
3.建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定期對污泥產生單位、處理處置單位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污泥轉運記錄、轉移聯單、污泥產生量、運輸量及處理處置量、污泥檢測、產品檢測、產品去向等。
4.污泥產生單位、處理處置單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污染物環境防治法》及《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的規定,應當予以處罰的,按照相關規定處理。
七、違法處罰
未按照規定處置污泥的,由城鎮排水主管部門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八條規定處罰,或者依據《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