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人物 » 正文

    朱永官---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入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1-12  瀏覽次數:490
    核心提示:朱永官---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姓名 朱永官 性別:
    職稱 院士,研究員 學歷 研究生
    電話 010- 62936940,62849158 傳真: 86-10-62936940
    Email: ygzhu@rcees.ac.cn 郵編: 100085
    地址 北京海淀區雙清路18號
    簡歷:

        朱永官  研究員,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鄉,博士生導師,200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989年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環境生物學博士學位。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后在英國女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澳大利亞Adelaide大學學習和工作,2002年回國工作,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澳聯合土壤環境實驗室主任,2007年7月-2009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副所長,2009年10月任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遷移和生物轉化的機制,主要包括根際過程、微生物分子生態和植物分子生理學等。研究小組系統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積累的生理與分子機制,揭示了水稻根表鐵膜與砷動態的關系,發現和表征了植物砷酸還原酶;系統分析和表征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發現砷污染可能導致水稻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積累;揭示了藍藻砷甲基化的分子機制;闡述了植物菌根菌共生與污染物的根際過濾機制及菌根依賴性(生態專一性)與植物磷素高效的相互關系;探明了水稻根際氧化-還原梯度上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變化特征;系統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統鉀銫交互作用的機理。目前研究重點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對污染物的生物轉化機制與調控,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至今已在國際主流刊物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已經發表的國際論文被引用近4000次,H index 為35(截至2012年6月)。

    研究方向:

    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根際,污染生態學,土壤生物學

    專家類別:
    院士,研究員
    社會任職:
    國際原子能機構科學顧問副主編: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編委: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Marschner Reviews 編輯, Plant and Soil 顧問, New Phytologist 編委,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項目(20720102042)“持久性有毒物質在土壤-水稻界面的聯合作用機理研究” 100萬元,2008年1月-2010年12月
    英國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研究理事會合作項目(BB/F004184/1) “亞洲地區水稻砷污染的遺傳和環境控制因子研究” 2.3萬英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671102)“水稻根表鐵膜形成的微生物學過程及其機理研究”45萬元,2007年1月-2009年12月
    瑞士洛桑理工學院合作項目:“中國地下水中砷污染與有機物的關聯”15.4萬瑞士法郎,2009年-2012年
     
    獲獎及榮譽:

    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根際,污染生態學,土壤生物學
    英國皇家學會特別研究員獎,1994
    英國核工程師學會年度最佳論文獎,1998
    國家留學回國成就獎,2003
    中國青年科技獎,2006
    中國科學院“十大杰出青年”,2007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09
    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2008

    代表論著:

    1. Chen X P, Zhu Y G*, Xia Y, Shen J P and He J Z 2008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important players in paddy rhizosphere soil?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0, 1978-1987.

    2. Chen Z, Zhu Y G*, Liu W J and Meharg A A 2005 Direct evidence showing the effect of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 on arsenite and arsenate uptake into rice (Oryza sativa) roots. New Phytologist 165, 91-97.

    3. Guo W, Zhu Y G*, Liu W J, Liang Y C, Geng C N and Wang S G 2007 Is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rice uptake of arsenate (As-v) related to in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s, iron plaque and phosphate nutr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8, 251-257.

    4. Liu W J, Zhu Y G*, Hu Y, Williams P N, Gault A G, Meharg A A, Charnock J M and Smith F A 2006 Arsenic sequestration in iron plaque, its accumulation and speciation in mature rice plants (Oryza sativa 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0, 5730-5736.

    5. Liu W J, Zhu Y G*, Smith F A and Smith S E 2004 Do phosphorus nutrition and iron plaque alter arsenate (As) uptake by rice seedlings in hydroponic culture? New Phytologist 162, 481-488.

    6.  Williams P N, Lei M, Sun G X, Huang Q, Lu Y, Deacon C, Meharg A A and Zhu Y G* 2009 Occurrence and Partitioning of Cadmium, Arsenic and Lead in Mine Impacted Paddy Rice: Huna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3, 637-642.

    7. Zhang J, Zhu Y G*, Zeng D L, Cheng W D, Qian Q and Duan G L 2008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ssociated with arsenic accumulation in rice (Oryza sativa). New Phytologist 177, 350-355.

    8. Zhang X, Zhao F J, Huang Q, Williams P N, Sun G X and Zhu Y G* 2009 Arsenic uptake and speciation in the rootless duckweed Wolffia globosa. New Phytologist 182, 421-428.

    9. Zhu Y G*, Sun G X, Lei M, Teng M, Liu Y X, Chen N C, Wang L H, Carey A M, Deacon C, Raab A, Meharg A A and Williams P N 2008a High percentage inorganic arsenic content of mining impacted and nonimpacted Chinese ri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2, 5008-5013.

    10.Zhu Y G*, Williams P N and Meharg A A 2008b Exposure to inorganic arsenic from rice: A global health issu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4, 169-171.

    姓名:朱永官              性別:男

    職稱:研究員              學歷:研究生

    電話:(010)62936940,62849158  傳真:(010)62936940

    Email:ygzhu@rcees.ac.cn      郵編:1000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18號

     

    研究方向:

    環境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簡介:

    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科學顧問,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編, Plant and Soil領域編輯(Marschner Review editor),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New Phytologist等刊物編委。

    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遷移轉化的機制,包括根際過程、微生物分子生態和植物分子生理學等。研究小組系統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積累的生理與分子機制,如分析和表征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揭示了水稻根表鐵膜與砷動態的關系,發現和表征了植物砷酸還原酶,探索了菌根菌共生與污染物的根際過濾機制,解析了氧化-還原梯度上微生物的分子生態學。目前的主要研究重點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對污染物的生物轉化機制與調控。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曾經主持和正在主持的重要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國家基金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以及來自英國、瑞士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國際合作項目。

    至今已在國際主流刊物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

    主要獲獎有:2003年國家留學回國成就獎;2006年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年中國科學院“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名第一);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

     

    招生專業:

    環境生物學

     

    專家類別:

    研究員、“百人計劃”入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浙江桐鄉人,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留學回國工作成就獎”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計劃國家級人才。現任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2009-)、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2] 
    朱永官成功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與澳大利亞首個聯合實驗室,并任首屆主任(現任室主任為賀紀正研究員)。首次揭示了土壤—水稻體系中砷—磷—鐵膜三者交互作用的機理,論文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New Phytologist上[3]  ,被國際專家稱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在帝國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系統研究土壤—植物系統中鉀—銫交互作用,成為該領域的國際權威之一。
    2004年至2012年,應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博士邀請,朱永官作為該機構我國唯一的科學顧問,為提升中國在環境核污染治理和核技術應用領域的國際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1]  [4] 
    朱永官博士現任國際放射生態聯盟的副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退化與控制專業委員會的秘書長,曾任國際學術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編(2008-2012),現任國際學術刊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副主編(2012-),并任多個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或編輯。[1-2] 
     
    朱永官 研究員,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鄉,博士生導師,200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989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原浙江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環境生物學博士學位。[1-2] 
    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后在英國女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學習和工作,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回國工作,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澳聯合土壤環境實驗室主任。
    2007年7月-2009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副所長,2009年12月任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5] 
    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遷移和生物轉化的機制,主要包括根際過程、微生物分子生態和植物分子生理學等。研究小組系統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積累的生理與分子機制,揭示了水稻根表鐵膜與砷動態的關系,發現和表征了植物砷酸還原酶;系統分析和表征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發現砷污染可能導致水稻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積累;揭示了藍藻砷甲基化的分子機制;闡述了植物菌根菌共生與污染物的根際過濾機制及菌根依賴性(生態專一性)與植物磷素高效的相互關系;探明了水稻根際氧化-還原梯度上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變化特征;系統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統鉀銫交互作用的機理。研究重點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對污染物的生物轉化機制與調控,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至今已在PNA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1余篇。截止到2014年1月15日,共發表SCI論文201篇。總被引次數6293次,平均每篇被引31次,h-index為43。[6]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武陟县| 盐池县| 尚义县| 理塘县| 上虞市| 会宁县| 阳西县| 台中县| 广平县| 长丰县| 恩平市| 平乐县| 陆川县| 平江县| 黄冈市| 安乡县| 长宁区| 通榆县| 军事| 房山区| 卢龙县| 贺兰县| 揭西县| 牙克石市| 永康市| 乃东县| 于都县| 镇宁| 寻乌县| 洛浦县| 兰考县| 色达县| 昔阳县| 鹰潭市| 临沭县| 凌云县| 宜宾县| 昌都县| 仁布县|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