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按照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整理: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
江桂斌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于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現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志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分析化學和環境化學研究。建立了較系統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分析方法體系,在新POPs的污染水平、傳輸與演變趨勢、累積機理和毒性效應方面開展了長期研究,為我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目標做出了相應的貢獻。發展了系列的色譜與原子光譜聯用技術,解決了有機汞、有機錫和有機砷等常見化學形態的分析問題,部分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曾獲2007年長江學者成就獎、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趙進才
環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12月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1982年7月畢業于內蒙古大學化學系,1986年8月獲該校碩士學位,1994年4月獲日本Meisei大學博士學位!董h境科學學報》、《環境化學》副主編。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方面的研究。提出并確立了不同于傳統紫外光光催化的染料污染物可見光光催化降解機理,將TiO2光催化從紫外光區拓展到可見光區域。發現了光催化反應過程中氧原子轉移的新途徑,揭示了分子氧在光催化反應中的新作用。將光催化原理用于環境中的重要光化學過程研究,闡明了環境中鐵物種的光化學循環規律及其環境效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日本光化學協會亞洲及太平洋光化學家講座獎等獎勵。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
朱永官
朱永官,中國科學院院士,環境土壤學家,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鄉。1989年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和環境生物學研究,在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特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土壤修復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取得的成果得到同行廣泛認可,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等。主要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第一完成人)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農業科學獎。至今已在國際主流刊物Science, 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Plants, PNAS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得到Science, Nature, Cell Press,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國際著名刊物報道或專文評述。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
倪晉仁
環境水利專家。北京大學教授。1962年8月生于山西山陰縣,籍貫山西山陰。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5年和1989年于清華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流域水沙運動理論、水體污染控制及河流綜合治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適用范圍廣泛的紊動水流中懸移質泥沙垂直分布公式,實現了了從低濃度到高濃度泥沙分布的微觀描述。針對河流氮污染源控制的難題,發現了具有特殊脫氮功能的系列高效微生物菌株,開發了能夠在單一好氧條件下實現氨氮與硝氮同時脫除的一步法脫氮工藝。提出了流域水沙災害、河流功能性斷流、河流多物質通量等新認識,為河流多功能調控與生態環境功能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