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涌(1935.7.30-)。化學工程專家,北京市人,1959年畢業于原蘇聯烏拉爾工學院,獲學士學位。研究了氣固湍動流態化流型轉變,提出了流型轉變的機理模型和定量判據,已發明了湍動流化床新型復合內構件,改善了流化質量,解決了工程放大的難題,成功地用于指導六種工藝,三十余臺大型工業流化床反應器地改造或設計。獲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其他省部級獎勵十余項,獲技術專利十余項,發表學述論文300余篇,專著2本。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個人簡介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35年7月

金涌-院士
職 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 位 博士
研究領域 化工工藝
2工作經歷
1959年 前蘇聯烏拉爾工學院(烏拉爾聯邦大學前身)畢業
1960 - 1973 年 中國科技大學 助 教
1978 年 清華大學 講 師
1980 年 清華大學 副教授
1986 年 清華大學 教 授
1973 - 現在 清華大學化工系
1997 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涌院士現任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工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還擔任工業生態經濟與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顆粒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為我國化工領域中流態化技術的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理論的提出和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3研究方向
1 高速流態化的多相流體力學、傳熱、傳質、反應動力學、數模以及反應器分析、設計和開發(包括湍動床、循環床、下行床等流態化技術);
2 清潔化工工藝,包括氣-液-固、液-固循環床合成反應、移動床重整等;
3 化工反應-反應和反應-分離過程耦合;
4 粉體技術,包括超細粉合成、包涂改性、干燥、摻混和氣力輸送等;
5 生態工業工程與工業生態園區規劃。
4主要成就
通過氣固湍流流場時空結構研究,提出了氣固流態化流型轉變的機理模型和定量判據,發明了湍動流化床新型復合內構件,改善了流化質量,解決了工程放大的難題,成功地用于指導六種工藝,三十余臺大型工業流化床反應器的改造或設計。
所研究的氣固循環流化床、氣固超短接觸催化反應器,移動床重整反應器、大型節能干燥裝置等已成功地應用于工業過程,在生態化工工程與工藝、產品工程、亞微米與納米粉體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
獲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及其他省部級獎勵十余項;
在近期大連PX項目復產問題上持支持態度
金涌說,國際上,沒有關于PX生產區和居住區距離的具體限制,須距居住區100公里以上的說法子虛烏有,“美國、新加坡、日韓等國都是PX生產大國,他們的生產廠區都是緊鄰生活區,相距幾百米最多也就幾公里而已”。
金涌認為,廈門PX之所以成為一次環保事件,與該產品本身的毒性并無太多關系,而是背后有諸多利益博弈在作祟,“PX論毒性和汽油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