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候,人類是如何生活和生存的?
史前人類是何時及如何永久定居青藏高原?
這些人類記憶的“空白”該如何找尋?
在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遷徙的空白記憶中,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董廣輝教授就擔當著尋找以往記憶的角色。
2017年12月16日,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會議上,董廣輝站在領獎臺上,成為第五屆“劉東生青年地球科學家獎”得主。除此之外,第十三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計劃”、“科學中國人(2016)年度人物”……這些獎項可謂是對他近些年勤于科研的回報。
緣起未名湖
董廣輝最初學習土壤與農業化學,當時的他并未想到自己能到環境考古學從事研究,更沒想到會在這個領域走得這么遠。機緣巧合之下,董廣輝博士階段到著名環境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夏正楷教授門下學習,打開了他通向環境考古學研究的大門。
“最開始接觸這一學科感覺很有意思,與我之前學習土壤學有很大不同。土壤學更多的是做一些實驗,環境考古學很多時候需要跑野外,進行野外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環境考古學需要多學科交叉合作,如地貌學、考古學,當我們了解到某一時期人類居住地區時,我們就會對他居住方式與生存環境的關系進行探討。董廣輝在夏正楷教授的指導下,很重視環境變化、地貌及河流水系變化對人類居址時空變化的影響,這也是他最初進入環境考古領域時開展研究的切入點。
在未名湖畔的學習,帶給董廣輝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開拓,更多的是對科研的堅持。“做科研要不迷信權威,從事實出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正是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他在教育自己的學生時,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討論。“董老師非常鼓勵我們與他進行討論。之前在討論嘉峪關閉關的問題時,史書記載通常是皇帝一聲令下關閉嘉峪關,董老師認為皇帝決策是一方面,但這里面也有其他影響因素,我們就此進行討論研究,最后發現確實當時環境對此有影響。雖然多數情況是自己思慮不周,但在與董老師的探討之下,對我個人的幫助很大。”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二學生張山佳笑著說。
深耕于蘭大
博士畢業后,董廣輝看中蘭州大學在自然地理學領域的實力與平臺,到資源環境學院任教。與我校陳發虎院士創建的環境考古團隊一起進行新石器-青銅時代文化演化與環境變化、史前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與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以及歷史時期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于史前和歷史時期人類擴散和文化交流的關鍵位置,史前人類何時及如何永久定居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與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有怎樣的關系,是學術界和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科學問題。
過去的研究認為,全新世溫暖適宜的氣候條件是促使史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寒冷地區的最主要因素,而我校考古團隊的研究結果則與之相反,史前人類是距今3600年之后、全球氣候轉向冷干的情況下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寒冷缺氧地區大規模擴張。在對青藏高原東北部的200余處史前遺址進行調查,在其中53個文化地層保存完好的遺址開展植物和動物遺存分析工作后,研究團隊用炭化農作物種子直接測定了63個AMS碳十四年齡,發現在史前人類大規模永久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的漫長過程中,東西方文化交流帶來的技術進步與革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研究團隊提出了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和定居的“三步走”模式:距今約兩萬年至約5200年前,舊石器人群在青藏高原進行低強度的季節性游獵。大約距今6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粟黍農業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迫使一部分人群沿黃河及其支流河谷向西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這部分人群以種植粟黍(谷子、糜子)為主,而粟黍的生長受溫度限制,因此距今5200年至3600年前人類主要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區大規模定居。距今4000年前左右,由于歐亞大陸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起源于西亞地區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和家畜羊傳入中國甘肅、青海地區。大麥和羊對低溫的耐受能力強,這為青藏高原東北緣黃河谷地的人群于3600年前左右向更高海拔擴散提供了條件,農牧混合經濟人群開始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永久定居。
“這項研究理清了史前人類向世界最高海拔地區擴散過程的時間框架,對理解人類如何適應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極端環境,以及認識主要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生活的藏族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董廣輝說。
科研需要“真”
從2005年加入蘭州大學成為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到如今的團隊負責人,董廣輝帶領團隊從研究青藏高原到人類活動歷史,再到絲綢之路形成過程,變的是角色,不變的是對科研的認真與嚴謹。“今年夏天我留在學校做實驗,董老師基本上每天晚上10點左右回家,早上7點左右就能看到他已經坐在辦公室里了。有天晚上繪制關于“泛第三紀項目”中新石器遺址變化的圖表,當我完成時已經是半夜3點多,我把內容給董老師發過去,本以為要等到第二天老師才能給我回復。沒想到過了一會兒老師就回復我,指出了我圖表中問題和需要修改的地方。”資源環境學院博二學生劉峰文如是講道。
(左一為董廣輝)
“科研過程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當我們進行研究時,不能因為一些數據和自己的研究結論相悖就把它去掉,要保留原有的內容。現在解釋不了,就先放一放,以后再研究。”這樣的話,董廣輝的學生太熟悉了,在他們眼中,董老師嚴謹認真、有能力但更努力。他總是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自己的學生。“放假很多同學出去玩耍,我們待在實驗室是很樂意的,因為我知道董老師肯定也在。要找他討論問題基本不需要約時間,去辦公室找他,他是一定在的。”
要想做出有影響力的重大成果,一味追求短平快是達不到目標的。當你誠實、踏實地工作,耐心、持續進行一項研究時,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出來了。董廣輝思索著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