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人物 » 正文

    胡 春-- 博士,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 教授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環境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0-25  瀏覽次數:329
    核心提示:胡 春-- 博士,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 教授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環境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胡春

    【來源: | 發布日期:2018-04-24 】

     

    胡春老師

    胡 春

    女,1966年3月生,籍貫吉林樺甸

    博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環境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

    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510006

    Tel.:020-39346609

    E-mail:huchun@gzhu.edu.cn

    團隊主頁:界面微觀過程與水凈化研究所

    教育背景

    2001年畢業于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3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環境科學系,獲碩士學位

    1990年畢業于吉林大學電子科學系,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7年09月至今,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 教授

    2005年01月至2017年09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 教授

    2001年01月至2004年12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1995年10月至2000年12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1996年11月至1997年06月,德國健康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學者

    1993年07月至1995年10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實驗員

    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院長,界面微觀過程與水污染控制研究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水質學重點實驗室催化凈化課題組組長、中科院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水處理化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土木建筑與環境學報》雜志編委、《環境污染與防治》雜志編委。

    研究方向

    1.多相催化高級氧化水處理原理

    2.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界面化學-微生物協同控制原理

    3.飲用水深度凈化與輸配管網水質安全控制原理

    4.再生水循環過程中微污染物與病原微生物控制原理

    科研項目

    主持項目14項: 

    1. 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復合微污染水質安全轉化納米技術及應用研究,2016YFA0203204,1011萬, 2016.7-2021.8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激發因子耦合的多相催化氧化過程與控制原理,51538013,360萬,2016-2020.

    3.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水污染控制化學,21125731,240萬, 2012-2016.

    4. 國家973課題:基于納米材料與技術發展高效、無二次污染的關鍵治理技術,2010-2014,646萬,2010-2014 (所屬項目: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在水  污染物檢測與治理中的應用基礎研究, 主持人:逯樂慧,單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5. 國家863課題:納米復合中孔氧化物可見光催化消除飲用水中難降解有機物的研究,2006AA06Z304,100萬,2006-2009

    6. 國家863課題:可見弱光納米光催化技術及應用,2005AA642030,60萬,2005-2006

    7. 國家863課題:表面鍵聯納米氧化鈦固定化復合光催化材料及在局部空氣凈化中的應用,2002AA649040,50萬,2002-2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

    8. 磁性納米鐵基復合氧化物催化臭氧化水中難降解有機物的研究20977104,34萬,2010-2012

    9. 零價鐵表面氧化還原對構筑與高效去除水中難降解有機物的研究,50778169,32萬,2008-2010

    10. 復合光催化薄膜消除飲用水中病源微生物的研究,20577062,26萬,2006-2008

    11. 納米貴金屬負載固定化氧化鈦光熱催化協同凈化室內空氣的研究,20377050,21萬, 2004-2006

    12. 染料廢水光降解過程中催化劑失活機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20007004,18萬,2001-2003

    13. 中科院知識創新重點方向性項目:生物強化氧化還原過程的濕地系統構建與 污染控制原理,KZCX2-EW-410,150萬,2011-2013

    14. 橫向項目:管網管垢生物膜特征分析與管網水質穩定性控制研究100萬,2013-2015

    參加項目11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15. 環境微界面過程與污染控制研究,51221892, 50萬, 2013-2015

    16. 環境微界面過程與污染控制研究,50921064,47萬,2010-2013

    17. 環境微界面過程與污染控制研究,50621804, 47萬, 2007-20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

    18. 基于污染物高效分離和資源化的城市污水深度處理新工藝與原理,51138009,60萬,2012-2016

    19. 環境納米污染物和納米材料在微界面的反應過程及生態環境效應,20537020,25萬,2006-2009

    20. 國家863計劃:不確定源突發性污染事故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開發及示范,2007AA06A414,100萬,2008-2010

    21. 國家水專項課題: 流域產污匯污模型、入河污染物遷移轉化過程及重要參數率定, 2008ZX07011-0010-02,58萬,2008-2010

    22. 國家水專項課題: 海河流域北運河水系水環境實時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研究與示范,2008ZX07209-001,53萬,2009-2011

    23. 國家水專項課題:南水北調水源切換管網水質化學穩定性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2009ZX07424-003, 150 萬, 2009-2011

    24. 國家水專項課題: 北京水源切換期管網水質穩定性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2012ZX07404002, 160 萬,2012.1-2015.12

    2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于復合污染效應控制的供水系統優化51290281,100 萬, 2013.1-2017.12

    發表論文、專著、專利及獎勵

    代表性論文:

    1. Xueci Xing,  Haibo Wang, Chun Hu*, Lizhong Liu.(2018) Effects of phosphate-enhanced ozone/biofiltration on form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occurrence of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Water  Research ,139,168-176.

    2. Lai Lyu, Guangfei Yu, Lili Zhang, Chun Hu*, Yong Sun. 4-Phenoxyphenol -functionaliz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A metal-free Fenton-like catalyst for pollutant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52, 747–756.

    3. Lai Lyu, Lili Zhang, Guangzhi He, Hong He, Chun Hu*. (2017) Selective H2O2conversion to hydroxyl radicals in electron-rich area of hydroxylated C-g-C3N4/CuCo-Al2O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5, 7153–7164.

    4. Jishuai Bing, Chun Hu*, Yulun Nie, Min Yang, Jiuhui Qu. (2015) Mechanism of catalytic ozonation in Fe2O3/Al2O3@SBA-15 aqueous suspension for destruction of  ibuprofe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 1690-1697.

    5. Lai Lyu, Lili Zhang, Qiyuan Wang, Yulun Nie, Chun Hu*. (2015) Enhanced Fenton catalytic efficiency of -Cu-Al2O3 by -Cu2+-Ligand Complexes from aromatic pollutant degrad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14), 8639-8647.

    6. Haibo Wang, Chun Hu*, luchao Han, Min Yang. (2015) Effects of microbial cycling of Fe(II)/Fe(III) and Fe/N on cast iron corrosion in simulated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Corrosion Science, 100, 599–606.

    7. Xiaoxiao Li, Haibo Wang, Chun Hu*, Min Yang. (2015),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 and iron corrosion scales with ground and surface waters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Corrosion Science, 90, 331-339.

    8. Yulun Nie, Chun Hu*, Nengneng Li, Li Yang, Jiuhui Qu. (2014) Inhibition of bromate formation by surface reduction in catalytic ozon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over beta-FeOOH/Al2O3,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147, 287-292.

    9. Haibo Wang,Chun Hu*, Lili Zhang, Xiaoxiao Li, Yu Zhang, Min Yang. (2014) Effects of microbial redox cycling of iron on cast iron pipe corrosio n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Water  Research, 65, 362-370.

    10. YingZhu, HaiboWang, Xiaoxiao Li, Chun Hu* , M. Yang, J. Qu. (2014) Characterization of biofilm and corrosion of cast iron pipes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UV/Cl2 disinfection, Water  Research, 60, 174-181.

    11. Xiujuan Wang, Xuexiang Hu, Haibo Wang, Chun Hu*.(2012)Synereistic effect of the sequential use of UV irradiation and chlorine to disinfect reclaimed water. Water  Research, 46, 1225-1232.

    12. Chun Hu*, Tianwei Peng, Xuexiang Hu, Yulun Nie, Xuefeng Zhou, Jiuhui Qu, Hong He. (2010) Plasmon-induced photodegradation of toxic pollutants with Ag–AgI/Al2O3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2, 857-862.

    13. Li Yang, Chun Hu*, Yulun Nie, Jiuhui Qu (2010) Surface acidity and reactivity of β-FeOOH/Al2O3 for pharmaceuticals degradation with ozone: In situ ATR-FTIR studie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97 (3-4), 340-346.

    14. Li Yang, Chun Hu*, Yulun Nie, Jiuhui Qu. (2009) Catalytic ozonation of selected pharmaceuticals over mesoporous alumina-supported manganese oxid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3, 2525-2529.

    15. Chun Hu*, Yongqing Lan, Jiuhui Qu*, Xuexiang Hu, Aimin Wang (2006) Ag/AgBr/TiO2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t for destruction of azodyes and bacteria.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37, 4066-4072.

    研究生培養

    現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3名。已畢業博士/碩士研究生40名。歡迎具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化學化工、材料學、微生物學、給排水工程與科學以及相關專業背景的同學報考博士(市政工程)和碩士(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研究生。

    崗位工作思路與預期目標

    1.崗位工作思路

    學科方向:水污染控制化學,主要包括天然水體污染過程,關鍵污染因子識別;控制水體污染的新原理與新技術開發與應用。

    科研思路:水體復合微污染是全球所面臨的關鍵環境問題之一。針對這一重大環境需求的解決,需要解決兩個關鍵的科學問題:水體污染的過程與關鍵風險因子識別;及基于水質關鍵風險因子控制的關鍵控制技術的突破, 形成創新的水處理技術原理與應用。總體的研究思路是復雜條件下水-固微界面表征方法的建立,重點研究水體中典型污染物水固微界面的過程,并基于污染物的多介質界面的轉移轉化過程機制,發展創新的水處理技術原理并進行應用。

    主要研究內容:

    一、水-固液微界面定性定量表征方法,建立污染物結構及多介質界面化學與微生物過程的原位研究平臺:原位激光拉曼、原位漫反射紅外、原位紫外-可見以及電子自旋共振等方法建立,構建水-固液微界面表征平臺。

    二、研究水體環境中不同介質界面污染物的化學和微生物過程,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水體復雜條件下轉移轉化規律,識別水質關鍵風險因子,為水質轉化研究提供控制目標。

    三、研究催化材料-活性媒介(光、H2O2、O3和O2)-水為核心的多相催化高級氧化體系,基于水-固液微界面電子轉移與污染物轉化,突破該系列技術在水處理過程存在的技術瓶頸,針對水體關鍵風險因子的控制,實現水中污染物高效的安全轉化,形成創新的多相催化高級氧化技術原理與應用。

    四、針對較高濃度行業廢水,研究金屬氧化物與微生物酶催化協同,強化污染物的生物轉化過程,創建金屬氧化物催化與酶催化協同的廢水生物處理技術原理與技術應用。

    五、水輸配的化學/微生物過程與調控,重點研究水輸配過程中水質的化學和微生物轉化及交互作用機制;發展依據管網水質轉化規律,調控水質凈化過程的輸配水質穩定性原理。

    教學思路:

     依據上述開展的科研內容,編寫與開設水環境污染化學及水污染控制化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核心課。

     本課程主要學習水污染過程及控制中,涉及的化學反應基本規律和理論,包括氧化還原、絡合、沉淀、吸附解吸等典型化學反應過程,以及自由基產生及反應化學。培養學生利用化學的基礎理論,分析解決水環境污染與控制過程的的關鍵科學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在水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奠定基礎。通過這兩門核心課的學習,學生們能夠了解典型的化學反應對水中污染物轉移轉化的作用和對水質凈化的意義。主要掌握基于自由基反應的水中典型污染物如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如農藥醫藥品等處理的化學基礎;了解基于污染物安全轉化的多個化學反應過程組合化學基礎。

    人才隊伍建設思路:

    依據上述四方面的科研內容,涉及兩個學科,三個研究方向,五年內組建三個研究群和一個水-固液微界面表征平臺:水環境污染化學-水體污染過程機制研究;水污染控制化學-水體污染物多相催化凈化研究;水污染控制化學-水輸配管網水質穩定性研究。每個研究群大概有3-4名研究人員包括教師、博士后等。研究表征平臺有2-3名實驗員。

    2.預期目標

    1、針對水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研究,構建開發水環境污染物在水相的多介質界面的原位表征方法,建立水-固微界面表征平臺;

    2、建立關于水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研究的20人左右的研究團隊,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形成影響;

    3、揭示水環境污染物在水-固液微界面化學/生物過程交互作用機制,水環境中污染物的轉移轉化規律,并建立其風險因子識別的方法;

    4、基于催化材料表面特殊性能的構建,解決催化劑/ 光,臭氧,過氧化氫在實際水處理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難題,形成關鍵技術突破,發展水中有機污染物安全轉化的新技術原理;

    5、建立多氧化過程耦合的多相催化與生物處理復合系統,并進行中試應用研究;

    6、發表SCI論文20-30篇,申請專利5-10項;

    7、培養博士后2-6名,博士生8-10名,碩士生8-15名。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龙陵县| 永定县| 井冈山市| 徐水县| 乃东县| 大港区| 江永县| 蒲城县| 锡林郭勒盟| 北碚区| 盐池县| 略阳县| 汽车| 玉田县| 葵青区| 旬阳县| 蒙山县| 永安市| 安国市| 习水县| 乳山市| 萝北县| 武功县| 于都县| 藁城市| 理塘县| 宁都县| 通渭县| 滁州市| 温宿县| 界首市| 涪陵区| 阿克苏市| 信宜市| 拜城县| 苏尼特左旗| 东丽区| 清丰县| 冷水江市|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