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人物 » 正文

    吳振斌----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2-26  瀏覽次數:1080
    核心提示:吳振斌----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務院科技突出貢獻津貼獲得者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姓 名:
     吳振斌
    性 別:
     男
    職 稱:
     研究員
    學 歷:
     研究生
    電 話:
     86-27-68780675
    電子郵件:
     wuzb@ihb.ac.cn

    簡歷: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務院科技突出貢獻津貼獲得者,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歐洲聯盟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評審委員,國際水協會專業委員會亞洲區協調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理事長。 

      1982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于中科院水生所,獲碩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水生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6年英國赫爾大學訪問學者,2000年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長期從事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以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先后主持國家“八五”科技攻關、歐洲聯盟重大國際科技合作、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與“重要方向性項目”、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等數十項科研課題,取得了系統的科研和工程應用成果。以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00余篇,以第一發明人獲專利30余項,培養研究生、指導博后150余人。科研成果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人工濕地”、武漢“六湖連通水體生態修復工程”、“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杭州“西湖水質改善與水生植被恢復工程”等500余項工程中應用,已設計、建設人工濕地等工程遍布22個省、市、自治區。發起并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首屆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國際培訓班等,推動了人工濕地廣泛深入研究和大規模工程應用。 


    研究方向:

    人工濕地和水體生態修復研究及其工程示范 


    專家類別:
    百人;杰青;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省突貢專家



    獲獎及榮譽: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9),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1),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2007,2002),湖北省成果推廣獎一等獎(2015),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中國專利優秀獎(2014),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4,2014),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6),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7);并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國家環境保護部“十一五”國家環保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012),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獎先進個人(2002)和院地合作獎先進個人(2009),湖北省“十大節能減排行動環保年度人物”(2008),首屆武漢杰出人才獎(2008)和首屆武漢市優秀科技工作者(2007)等多項獎勵和榮譽稱號。 

    代表論著:

      1. 吳振斌等著,大型水生植物對藻類的化感作用. 2016,北京: 科學出版社 

      2. 吳振斌等著,水生植物與水體生態修復. 2011,北京: 科學出版社 

      3. 吳振斌等著,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 2008,北京: 科學出版社 

      4. Du M P, Xu D, Trinh X, Liu S, Wang M , Zhang Y, Wu J M, Zhou Q H, Wu Z B. 2016. EPS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by applying the biosurfactant rhamnolipid to reduce clogging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18:833-841. 

      5. Zhang Y, Wang C, He F, Liu B Y, Xu D, Xia S B, Zhou Q H, Wu Z B. 2016. In-situ adsorption-biological combined technology treating sediment phosphorus in all fractions. Scientific report 

      6. Hu Y, He F, Ma L, Zhang Y, Wu Z B. 2016. Microbial nitrogen removal pathways in integrated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7:339-345. 

      7. Zhang Y, He F, Xia S B, Zhou Q H, Wu Z B. 2015.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sediment phosphorus with a combined technology of PCFM and submerged macrophyt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6: 705-711. 

      8. Chen Z L, Zhou Q H, Zou D D, Tian Y, Liu B Y, Zhang Y Y, Wu Z B. 2015. Chloro-benzoquinones cause oxidative DNA damage through iron-mediated ROS produ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Chemosphere, 135: 379-386. 

      9. Zhang Y, He F, Xia S B, Kong L W, Xu D, Wu Z B. 2014. Adsorption of sediment phosphorus by porous ceramic filter media coated with nano-titanium dioxide film. Ecological Engineering, 64: 186–192. 

      10. Zhong F, Gao Y N, Yu T, Zhang Y Y, Xu D, Xiao E R, He F, Zhou Q H, Wu Z B. 2011. The management of undesirable cyanobacteria blooms in channel catfish ponds using a constructed wetland: Contribution to the control of off-flavor occurrences. Water Research, 45: 6479-6488. 

      11. Zhu J Y, Liu B Y, Wang J, Gao Y N, Wu Z B. 201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llelopathic influence on cyanobacteria and chlorophytes by submerged macrophyte (Myriophyllum spicatum) and its secretion. Aquatic Toxicology, 98: 196-203. 

      12. Zhang Z, Wu Z B, He L. 2008. The accumulation of alkylphenols in submersed plants in spring in urban lake, China. Chemosphere, 73: 859-863. 

      13. Zhou Q H, Wu Z B, Cheng S P, He F, Fu G P. 2005.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Di-n-butyl phthalate (DBP) biodegradation,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7(8): 1454-1459. 

      14. Qiu D R, Wu Z B, Liu B Y, Deng J Q, Fui G and He F. 2001. The restoration of aquatic macrophytes for improvement water quality in a hypertrophic shallow lak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8: 147-156.  

      15. Wu Z B, Xia Y C and Deng J Q. 1993. Studies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means of integrated biological pond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of macrophyte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7(1): 97-105.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 平谷区| 象州县| 陆川县| 青田县| 长岭县| 金阳县| 三江| 高碑店市| 玉山县| 大足县| 屏边| 泊头市| 永和县| 常熟市| 嘉定区| 横峰县| 昌图县| 乌兰察布市| 大冶市| 新龙县| 大英县| 平顶山市| 石渠县| 南城县| 榆树市| 鄂温| 浦县| 武强县| 沈丘县| 岳普湖县| 潜江市| 卓资县| 湖北省| 波密县| 乌海市| 阜阳市| 日照市| 电白县| 那曲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