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生 |
![]() |
1953年-現在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副主任。 1972年陳靜生教授在北京大學參與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環保專業,是我國最早招收(自1978年起)環保碩士研究生的教師之一,至今已培養碩、博士研究生50余名。 他在我國率先開出“環境污染與保護原理”、“環境地學”、“環境地球化學”和“水環境化學”等一系列新課程,編寫和出版了相應的教材。其中,《水環境化學》和《環境地學》均在大陸和臺灣兩地出版。《水環境化學》1992年獲全國優秀教材獎。《環境地學》1990年獲全國環境科學優秀圖書二等獎,“環境污染與保護簡膽原理”和“環境地球化學”先后區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獎。陳教授是1979-1980年中國環境學會環境教育委員會組織的頭4期全國環保領導干部研討班的主要授課人之一,編寫的“水污染及防治”教材收集在我國第一本高校環保教材《環境保護概論》中(此書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他曾撰寫多篇環保宣傳普及性文章,如“認真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一文發表于1982年7月29日的人民日報上、“強化環境管理也要依靠基礎研究”一文發表于1987年9月17日的中國環境報上以及“環境地球化學進展”一文發表于1988年2月13日的中國環境報上等。1990年陳教授為《環境教育教師指導書》提出了有益的修改建議。陳靜生教授多次接待香港學生來內地的環保考察團,向他們介紹和講授內地環保和環保教育情況。他的教材《環境污染與保護簡明原理》80年代初曾被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指定為主要教學參考書。他也曾被邀赴臺灣大學地理系進行環保教學交流。陳教授于1995年被國家環保局和國家教委聯合授予“環境教育先進個人”稱號。 1969年陳靜生教授研制成功適于農村使用的飲水除氟方法,并自制除氟藥劑和為高氟水源區農民修建供水除氟處理設施,受到周總理表彰。70年代初他對地下水鹽度升高問題進行研究,首次查明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農灌污水中有機物降解產生的CO2作用于土壤碳酸鹽礦物的結果,提出的防治措施成效明顯(國家科委科技成果號:852789)。作為《唐山市地下水飲用水源地鉻污染治理》的技術負責人,陳靜生教授提出了土壤潛在還原容量、有效還原容量和條件還原容量等概念,研究了提高土壤還原容量技術措施和將其應用于治理鉻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可能性。他還研究了以保護地下水為目標的土壤質量基準建立的理論和方法,并應用平衡分配法,以鎘、鉛為例,提出了適用于研究區域的初步的土壤質量基準。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工作,在國際上僅有2-3例同類研究。 1984-86年陳靜生教授主持的“鴨綠江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課題,對鴨綠江汞污染源的查明和整治作出了突出貢獻,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他建立了第一個較全面表征我國水體顆粒物牲,具檢索、查詢功能的實用性數據庫,并組織此領域全國著名學者對我國5條河流、3條大河口和4個海灣的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合作出版《中國水環境重金屬研究》著作,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 陳靜生教授參與主持了 “全國封環境背景值研究”,提供了我國30個省、市及沿海5個開放城市土壤中61種元素的含量水平資料,出版了大型數據冊和地圖集,深入控討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地域頒規律。此成果為包括浦東新區開發評價、世行貸款淮北農灌區建設在內的幾十個大型環評項目提供所需數據;為《中國封環境質量標準》和農業部的《綠色食品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基礎和依據。成果的部分內容和經驗被收入UVESCO出版的《為環境和資源管理服務的全球地球化學數據庫》一書,被認為“在全球超低密度地球化學掃描工作中開創了先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陳靜生教授發表環保論文100余篇,出版環保專著和教材6本。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有一篇環保論文發表于SCI國際學術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