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3月26日在京表示,中國環境產業尚處于產業發展的前中期,未來5年確定是環境市場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他提出,未來中國環境產業變革有“七個合理推斷”。
在26日召開的“第七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王世汶說,正在變革中的中國環境產業將呈現嶄新的發展趨勢,他給出了七個方面的判斷:
環境問題已成為中國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的政績直接關聯到政府主要官員的仕途命運;財政的投入會大幅增加,或將遠超“十二五”規劃;環境管理的政策措施和組織體系正醞釀重大調整;環境管理目標將由總量控制向總量+質量控制過渡;應急性改善將成為未來幾年區域努力的核心目標;環境信息公開和強化監督處罰成為環境管理的亮點。
但王世汶同時表示,未來中國環境產業的發展仍存在憂慮。“財政投入增加的預估很大,但資金來源尚不明晰。”王世汶說,這是中國一直存在的“老問題”,錢從哪里來、有什么樣的回報機制等等,一直有待回答。
王世汶說,此外,管理和投入如何形成有效的合力尚缺頂層設計。如何平衡地方的保增長與抓環保,對工業污染的監督能否真實到位,缺乏系統性的考量。在環保大部制改革方面,錢與權如何構建真正的執行力仍存憂慮。
王世汶說,目前,中國環境產業尚處于產業發展的前中期,整體規模增長將處于加速期,并會維持相當時間。
據環境保護部最新統計,截至2011年,我國環境產業從業單位23820個,從業人員319萬人;年收入總額30752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左右。其中,環保產品1997億元,年增長28%;環境服務1706億元,年增長30%;廢舊資源利用7001億元,年增長14%;環境友好產品20046億元。
王世汶說,目前我國環境產業部門領域存量不小,但整體效果較差。部分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環境管控支撐體系尚不健全,設施運營體系能力與需求差距很大,設施能力發揮不足。環境咨詢服務尚處于稚嫩期,環境管理與現狀不匹配。
“盡管從中央到地方對環保高度重視,但產業整體的技術進步、研發沒有形成體系和實際的投入。中央和地方都缺乏頂層設計,運動式治理現象依然嚴重。”王世汶說。
在談到環境企業存在的問題時,王世汶認為,目前大企業對技術的擁有和儲備不足,以生存和效益為目標的低成本戰略導致實際效果欠佳。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沒有普遍成為發展的核心要素。企業輕質量重營銷的思維普遍根深蒂固。企業家的整體職業素質依然偏低,缺乏知識復合度,企業提供區域性環境綜合解決方案的綜合能力尚不夠。
對于未來幾年環境產業的預測,王世汶表示,企業的核心要素將開始凸顯競爭力;外資企業會呈現一定程度的回歸,但會變換模式;大企業開始重視技術,購買技術,吸納人才;一般性中小企業的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劇;業內新的模式、業態會出現,并形成亮點;創業企業可能會有所增加,但不會集中在傳統領域;咨詢領域會逐漸升溫,重要性和收益都會增強。
作者:章軻來源一財網)
中國環境產業變革的“七個合理推斷”
2014年03月26日
來源:第一財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