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平:廣州智慧水務實踐經驗分享與思考
時間:2017-06-2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毛茂喬
智慧水務是時下非常火的概念,已成為水務行業發展提升的重要方向。在6月21日舉辦的2017(第二屆)供水高峰論壇上,廣東省水協會長,廣州市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建平對廣州智慧水務做了主題演講。他從廣東供水行業的發展談起,分享了廣州智慧水務的實踐經驗,對未來智慧水務的發展方向做出思考。
廣東省水協會長,廣州市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建平
以下為嘉賓現場發言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廣東供水行業發展概況
城市供水行業的發展與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人口數量密切相關。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省的GDP連續28年全國排名第一。廣東供水總量保持與廣東GDP同步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廣東的供水也將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
廣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供水協會改革起步較早,1986年成立了廣東省供水協會,較早脫離政府行政管理,為全國水務行業協會的改革發展創造了先行先試的寶貴經驗,目前協會會員單位發展到223個。協會著力提升行業技術實力,建立了12個領悟專家組成的行業專家庫,成為解決疑難問題和提高應急處理能力的智囊團。建立了覆蓋東江、北江、韓江、西江流域的原水水質監測與預警體系,確保省內用水安全。前不久,廣東與云南、廣西共同建立了珠江流域沿線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同時,廣東水協積極發揮了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梁作用。
廣東的水務企業改革呈現多種模式,既有原有水務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整合資源做強做大,像深圳水務和粵海水務;也有地級市成立供排水一體化的水務公司,例如湛江水務和中山公用水務;還有從水源到終端全鏈條管理的企業,像廣州市自來水公司。
廣州智慧供水實踐經驗
廣州的智慧供水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全國的供水系統都是剛剛起步,僅水廠有監測系統,管網沒有模型或只有少量監測點;中間階段是2000年到2015年,建立獨立的系統如管網管理的GIS系統,包括管網的模型和大量的監測,廠站實現自動化;從“十三五”期間至未來,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將進一步發展,把各個分散獨立的系統向云端整合,往智能化邁進。
(一)以水質為核心,建立從水源到終端的全過程控制系統
王建平強調,水質管理是供水企業的核心,廣州水司從水源到終端進行全過程的監控和管理。廣州水司是以保障用戶終端為首要前提,從終端反向追溯源頭,提升供水安全性。終端方面,我們的水質監控做到入戶監測,并有面向終端用戶的水質公示。水源方面,廣州主要有東江、北江、西江三大水源,并通過管網上300多個壓力遠程監控點,402個管網水質監測點,252個流量監測點等在線監測設備實現了生產供應全過程監控。水廠實現自動化監控,通過數據采集、處理分析、自動控制實現供水智能生產。在管網方面,我們已建立調度SCADA系統、GIS系統,對廣州供水狀況進行實時分析及宏觀調控,目前可以做到每天對廣州市的供水量進行預測,確保每天能夠達到最佳供給。廣州水司的客戶服務系統,也已面向客戶服務20年。目前,這些系統的應用正在不斷的完善。
(二)著眼于建設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的管網運行系統
王建平表示,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推行互聯網+供水網格化的管理模式,在供水區域劃分了4個一級分區,34個二級分區,在此基礎上設立了357個更細的供水管理分區,每個網格用戶數約6000戶。利用智能化管理平臺,整合服務、營業、管網三大資源,形成公司-分公司-網格管理分區的管理格局。公司已建立4個供水網絡管理示范區,以智能供水為核心,利用百度地圖的平臺及云服務的技術,用平板電腦實現現場抄表,管線及設施巡查、維護,創建面向終端的客戶服務等功能。廣州目前已經安裝14萬只智能水表,由廣州水司自主開發。目前廣州城區內新建的小區均安裝智能水表,智能水表就是一個家庭的畫像,通過它可以探索家庭的用水規律,對客戶進行細分,利于供水企業向用戶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
工作人員用APP抄表
(三)倡導微創新樹立廣州供水云服務管理平臺
現在是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微信幾乎成了人們最頻繁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廣州水司抓住任何與用戶溝通的渠道,建立“廣州自來水96968”的微信平臺,運用微創新,與客戶形成了長期有效的、快捷的雙向溝通和信息共享渠道,提升服務水平。目前我們微信用戶已突破34萬,通過微信平臺,向市民提供水費繳納、賬單查詢、微信報漏、業務辦理、電子發票、停水信息、水質上門檢測等10余項一站式線上服務,并且功能仍在不斷完善。96968供水服務熱線是廣州市第一條24小時服務的公用事業服務熱線電話,已經暢通運行20年,F在廣東省十多個地級市都在共享使用這個平臺,我們正在通過不斷的提升和創新,將它打造成廣東省供水的智能化服務平臺。廣州水司多年與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合作,通過第三方調查用戶滿意度,剖析用戶的需求,并反饋給我們,助力我們不斷完善和提升服務。多年來,廣州自來水供水服務一直穩固提升,2017年比2013年上升13個百分點。
智慧水務的未來發展思考

(一)智慧水廠的生產改造
現在已進入工業4.0時代,制造業在往前飛速發展,水廠改造應該引入智慧生產的理念,對工藝、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未來,“智能工廠”的概念,必然會促進水廠的改造升級,最終實現供水生產決策智能化。
(二)新型智慧水務終端產品和技術的發展推廣
智慧水務未來的發展方向,包含面向服務環節的水表、閥門、消防栓、加壓泵等,這些都離不開智能化。智能的供水管網設備將在用戶用水數據分析和應用、輔助管網科學調度和降低漏損、指導用戶科學用水等方面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廠家可以和供水企業進行合作,推動發展智能管網設備的產業化。
(三)智慧水務需要較高的統一標準
王建平認為,智慧水務建設需要有一個較高的標準,這個標準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國家層面,對智慧水務的基礎制造提出要求,建立一些技術產品的標準,這樣才能把整個行業的產品制造做好。比如智慧水表,是一定需要規范的。第二個層面是地方政府層面,廣州市有34萬只智能水表,應該要出臺關于智慧建設的地方標準,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機制,這個單單靠企業是實現不了的。第三個層面是企業運營層面,企業運營的標準化、個性化、可復制的模式,包括行業標準的建立,都應該形成一種共識。最終這三個層次的標準,都會落到企業的層面,將它實現。
(四)推動形成以區域為中心的水務數據云平臺
智慧水務應該是由幾個方面構成的,第一是供水云服務行業標準規范,行業應該出臺這樣的標準和規范,幫助供水企業,推動智慧水務中不斷的管理升級。第二是供水云知識庫,例如權威的水質知識、水質的管理指標以及人體的健康知識,應形成一種長期的專業知識庫,這不是一個企業能夠做到的。第三是供水云客戶管理,客戶是最重要的資源,把客戶資源放到云端,放到平板電腦上形成標準化的模式,就可以實現共享。第四,水專業搜索引擎平臺也非常重要,這關系到能不能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提升和融資。
未來的智慧水務時代,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王建平提出希冀,期望和大家能夠達成共識,推動全國智慧水務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