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臺套太陽能制備污泥為燃料重大技術裝備
李澤明 國家太陽能標準化專業委員會委員
云南齊裕熱電研究院院長
摘要:
太陽能制備污泥為燃料重大技術裝備是依托制造大國優勢和大氣-污水-污泥一體化治理專利技術,填補污泥處置產業短板,終結污泥填埋污染,變廢為寶,是服務于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所實現的中國式突破。
一、污泥處置技術路線的探討
依能量守恒,干化含水率99.8%的污泥必須投入等量熱源,填補鍋爐缺失的空白,目前獲取熱源的工藝方法各異,其技術路線實際只有二類,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一是獲取污泥的外部熱源:利用發電廠、水泥廠余熱異地協同處置,存在高處置費,高運輸費的問題;利用熱泵設備處置,存在設備投資大,電耗大的問題。
二是獲取污泥的內部熱源:采用不同工藝方法,利用污泥自身熱值,“煮豆燃豆箕”將其干化為廢渣,同樣存在高投入,低產出的問題。
二、太陽能制備污泥為燃料的技術路線:
1、開發污水池閑置的200℃左右的太陽能熱源,就地將含水99.8%的污泥深度脫水至10%以下,實現減量化。
2、通過高溫滅菌,阻斷了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諸多病原體糞口傳播途徑,實現無害化。
3、充分保留污泥中寶貴的有機熱值,改性為約4000大卡的低硫動力燃料,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
4、將污水產生的污泥用太陽能干化,創造為可再生能源,實現社會綠色發展。
三、首臺套太陽能制備污泥為燃料重大技術裝備在呈貢污水廠完成
1、昆明市呈貢區污水廠日處理污水13000立方,產生含水99.8%的污泥約20噸。10年來,由上海同濟環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采用人工-板框壓濾-添加生石灰-晾曬-運輸-發電廠焚燒方式處置,目前因處置費不變,焚燒費上漲而難以為繼。
2、在污水池上不打眼,不開孔無損安裝鋼結構,支撐本院自主創新的太陽能真空管蒸汽設備,透光透亮,不影響原有污水生化處理工藝。
3、將軟化水改為導熱油介質,便于高效聚熱,儲能,輔以少量電加熱,全天候循環利用。
4、創新深度脫水裝置,淘汰傳統的帶式壓濾機,由流量計統計污泥的處理量。
5、太陽能導熱油潛熱提供顯熱干化設備高效利用,將污泥一次性就地深度脫水到10%以下。
6、烘干產生的水蒸氣用中水冷凝排放回污水系統再次處理。
7、充分保留污泥中寶貴的有機熱值,制備為低硫改性燃料,創造綠色動力。
8、系統由互聯網人工智能管理,清楚展示污泥輸入至燃料產出的全過程在線檢測數據。
9、顛覆了污泥壓濾-運輸-填埋的傳統處置技術路線。
10、首臺套太陽能制備污泥為燃料技術裝備的投資,每噸約80萬元,處置費每噸約300元,改性燃料每噸約300元。
四、技術裝備產業化發展思路
1、鎖定目標市場:將現有的污泥增量通過太陽能制備為燃料,為垃圾發電廠焚燒長期填埋的污泥存量,提供綠色動力,在治理污染中為社會創造清潔電能。
2、歡迎各地項目方,投資方,設計方,建設方根據不同需求,創新不同合作模式,組成不同門類的技術裝備產業鏈,互惠共贏。
已群發消息
-
13:09已群發
-
星期五 17:14已群發
-
星期四 18:48已群發
-
星期三 09:11已群發
-
星期二 18:31已群發
-
星期一 18:08已群發
-
09月20日已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