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 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二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專家觀點集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7-20  瀏覽次數:98
    核心提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專家觀點集萃
    中國給水排水 云直播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 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二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專家觀點集萃
    新華網 ( 2013-07-20)
     
     
     

        綠色城鎮化論壇——城鎮化不僅是多蓋房更要講質量

        

        地方環境理事會ICLEI東亞秘書處創會理事康拉德·奧托·齊默曼在綠色城鎮化論壇上發言

        康拉德·奧托·齊默爾曼(國際地方環境理事會東亞秘書處創會理事):

        我們生存的城市應該是堅強的。城市堅強才能抵擋像熱浪、干旱或者缺水的極端災害襲擊。城市在經歷災難的時候,要能夠維持正常的功能,所以堅強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城鎮化不僅僅是數量上要蓋多少房子,而是要更多的講質量,而且是能夠創造永久的可持續價值。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要推進綠色城鎮化,從基礎設施到公共事業場所都必須是綠色的、低碳的、節能的、環保的,這就必須要有有力的、可持續的資金支持。如何獲得?第一中國必須推進金融改革,要讓金融的產品更多的能夠覆蓋城鎮化客觀需要的項目;第二必須堅定的發展規范可持續的政策性;第三把管理運營的績效機制提上一個臺階。

        李鐵(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新城鎮化一個是農民怎么納入市民化進程問題,第二關于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生態綠色城市化道路。怎樣通過政策使更多的人享受城鎮化進程?怎樣通過土地制約遏制城市政府攤大餅的動機?怎樣實行土地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化發展?恐怕還有工作要做。

        節能減排公益與社會責任論壇——不降低能耗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王忠敏(全國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聯盟理事長):

        節能減排有著明顯的“外部效應”,每一個節能減排項目的實施,都是在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為全社會乃至全人類做貢獻,這意味著我們把更多的發展機會留給子孫后代。無論組織還是個人,只要是主動節能減排,就直接體現了社會‘公益性’。同時,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減排則是每一個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

     

        李小亭(河北大學副校長):

        學校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搖籃,在學校開展節能減排教育非常重要。各級各類教育都應該注入節能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節能減排理念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建議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比如支持高校設置與節能減排相關的政策、法規方面的普及課,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開發節能產品等等。

     

        劉東(北京天地互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隨著云計算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IT互聯網公司已經變成能耗大戶,不降低能耗就意味著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科技創新做好節能減排工作,不僅是我們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IT互聯網行業的責任和義務。

        綠色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論壇——對環境友好型企業加大金融支持

        李禮輝(中國銀行行長):

        合格機構是金融生態圈的責任主體,金融機構素質決定金融生態健康。高效市場是金融生態圈的基礎平臺,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穩步發展資本市場、加快銀行業務轉型。良好信用是金融生態圈的基本原則,應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設步伐,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培育良好的風險文化。

     

        張紅力(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

        建立與綠色經濟相適應的綠色金融是一場深刻的金融革命。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企業、銀行等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通過建立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監管政策和評判標準,加強綠色金融政策與環保、財稅政策之間的配套銜接和企業環保信息的采集、評定、發布、共享,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應該把環保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導向,充分發揮在支持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資源配置效用,通過提供金融專業服務改善并增進社會福利。

     

        朱加麟(中信銀行副行長):

        實施綠色金融戰略、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是商業銀行應當積極承擔的社會責任、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應遵循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全面進入服務業;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實施差異化的綠色信貸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大力發展網絡金融業務,推動社會減排。

     

        趙大建(中國民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綠色金融可能通過影響技術創新、企業行為、公眾投資以及糾正市場失靈而對實體經濟轉型產生直接和間接的作用。為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應完善環保和金融部門的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在綠色金融融資體系中引入環保因素,推進綠色金融實施有效的標準體系;激勵加快綠色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和推出。

        郭田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綠色金融給銀行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發展綠色金融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推動,多方聯動,構建多層級金融支持體系,為發展綠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礎。金融機構應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積極推進業務轉型,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

       

        林業與生態文明論壇,嘉賓在發言

       林業與生態文明論壇——加強森林文化研究與傳播

        瑪翰達·喬希(Mahendra Joshi)(聯合國森林論壇高級項目管理官員):

        森林現在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現在人口過快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這對森林系統將造成很大壓力;從生產與消費趨勢來看,人類對木材行業依賴很大,也沒有形成很好的森林生態服務市場機制。我們希望通過論壇的形式,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缺乏良好經營方式、缺少資金來源、缺乏政策支持等這些問題的研究,利用論壇發出這方面更大的聲音,并將一些好的經驗進行推廣,促進全球森林的管理、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近年來,生態補償機制成為政府、社會、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這將有利于深入開展生態系統功能的基礎研究,完善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指標體系和量化技術,加快推動生態服務在政府決策和綠色經濟核算中的應用。

        帕爾卡什(Bhojvaid Parkash)(印度林業研究所所長):

        森林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過重大影響,包括中國、印度的人民,都有許多關于森林的崇拜、信仰,和隨之發展而來的道德觀念,至今對我們仍有積極的意義。我們作為發展中的經濟體,森林受到工業化、氣候、人口等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更要大力弘揚傳統森林文化,加強森林文化研究與傳播,使寶貴的森林資源更好地在經濟、文明發展中發揮作用。

        資源再生利用論壇——城市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王吉位(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秘書長):

        城市廢棄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城市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有三個階段,即源頭減量化、處理處置(無害化)和循環利用(資源化),全社會對于資源利用產業和廢棄物利用后的產品認識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增強。目前,中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廢棄物達8-15億噸,是城市廢棄物的重要來源之一,資源化再生利用的潛力巨大。

        尚百雨(北京新奧混凝土集團總經理):

        作為建筑廢棄物資源再生的領袖企業,北京新奧混凝土集團這些年來,不斷研發和實踐解決方案。目前,有些建筑垃圾資源再利用采用比較初級的制磚等方式,二次污染嚴重,實際的利用率并不高。我們主張一步到位,采用先進的建筑垃圾制混凝土的資源再利用一體化技術,提高整體利用效率。

        碳市場論壇——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

        李怒云(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應該積極推進林業碳匯進入國家碳交易體系,促進企業利用碳匯實現碳中和,通過測算企業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捐資造林予以中和。幫助林改后的農民編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案,計量碳匯,推動交易讓農民獲利,鞏固林改成果,幫助農民通過碳交易增收。同時,應該加強對生態產品生產、管理、評價、交易的研究和實踐;推動以碳匯為主的生態產品交易,加快森林恢復和保護、增加碳匯,減緩氣候變暖,為保護地球家園,建設美麗中國做貢獻。

     

        李俊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定要加快立法,構建低碳發展法律保障體系,必須通過加強立法和執法,明確和保障碳金融價值鏈各環節如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責任、義務和利益,加強法律引導和專業支持,降低和避免碳金融風險;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頂層設計,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加強基礎工作,加強數據庫和方法學等技術系統建設,構建完善統一的MRV體系,加強碳市場連接研究和準備,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適時調整以適應我國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動態變化,確保碳交易市場可持續發展,健全碳市場服務體系,吸引技術、金融、管理、咨詢等機構和組織參與碳市場,提供碳盤查、碳減排、碳資產管理等多層次服務,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加強碳交易市場業務培訓;積極創新碳金融產品,活躍碳交易市場。

     

        齊紹洲(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湖北省作為唯一一個碳交易試點的中西部省份,其基礎條件和能力、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認識程度、省內地區間的差異性、行政管理的多層級性對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對于廣大中西部省區建立碳交易市場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湖北省碳交易試點的一些做法相對其他發達的試點省市對中西部省區具有獨特的借鑒意義。建立碳交易試點,要充分考慮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基礎條件,強制減排企業要抓大放小,覆蓋行業減排成本要有差異性,配額總量結構要實行柔性化管理,要建立價格發現和穩定機制,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

        生態文明·ICT產業創新論壇—— 物聯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曹淑敏(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院長):

        生態文明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召開意義非凡。在全球范圍內,生態問題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伴隨著信息通信的發展,ICT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對整個社會節能減排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ICT技術有助于提升效率,可以和工業結合,促進工業升級轉型。

     

        趙厚麟(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

        第一次到貴陽,感覺濕度大適合人居,除了氣候涼爽,城市宜人、舒服,城市很有特點,污染小,潛力大,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風水寶地。貴州和瑞士很像,可加強交流、學習,多多互動。東部產業往西部轉移需要基地承接,貴州是很好的選擇。

        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來保障。物聯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林金桐(北京郵電大學原校長、中國通信學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要縮短、消除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教育有責任。大學應多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以及創業精神和創業膽量,只有縮短培養人才的差距,才能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希望貴州辦好教育,多培養人才。

     

        陳山枝(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副總裁):

        移動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商業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市場效率,ICT有利于提高行業競爭力,同時,還能增加創業機會,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寬帶覆蓋率。

        礦區生態修復論壇——把最好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

        盧耀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黨的十八大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社會建設中。在礦產資源開采中,也需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方面就是在礦產資源開采中,首先要更好認識自然,進而使資源開采能順應自然,進而在開采資源中,能夠保護自然。

     

        吳海洋(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

        礦產資源開采在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和原料的同時,也對土地和生態環境造成了持久而嚴重的破壞。土地復墾是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是促進礦區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舉措。

     

        吳次芳(浙江大學東南土地管理學院院長):

        耕作層土壤是人類珍貴的歷史遺產,凝聚了從祖先到當代人的辛勞和智慧,是人類進化的“歷史集體記憶”和情感寶庫,也是一面尋找和映照歷史文化的“鏡子”。人類應該像保護古文物那樣保護好土壤遺存,也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珍惜每一顆表土。幾乎可以說,對表土的認知和價值取向,就像對古文物等歷史遺存的認知和價值取向一樣,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和存在境界。

     

        曹新平(江蘇省徐州市市委書記):

        良好的生態是生存之基、健康之源,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主動順應百姓求富、求變、求綠的強烈期盼,把黨委、政府意圖和群眾意愿有機統一,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顯山露水、還綠于民等生態惠民工程,千方百計創造更多更優的生態產品,把最好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把最美的自然風景留給百姓。

        濕地保護與綠色轉型論壇現場

       濕地保護與綠色轉型論壇——保護濕地要有法律做保障

        馬廣仁(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

        在談到保護貴州濕地的意義時,馬廣仁認為,貴州地處長江上游,從這點來講,保護好貴州的濕地,對于保護好長江、保護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他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保護濕地,要有法律做保障。“法律上明文規定保護濕地,你若不保護,再破壞就違法,違法就追究。”

        此外,馬廣仁還提出,貴州要針對自身的特點,根據現在的新形勢,進一步制定完善濕地保護的中長期規劃;在生態文明的考核系統里,把保護濕地、森林作為政績考核的內容;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讓老百姓社會各界認識到保護濕地不僅是濕地工作者的任務,而是每個人的責任。

        稿件來源:貴州日報

     

    匯聚全球智慧 共建生態家園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專家觀點集萃】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乌拉特后旗| 台湾省| 盐山县| 陈巴尔虎旗| 天峻县| 瓮安县| 定襄县| 兴仁县| 辽中县| 苍梧县| 吕梁市| 淮安市| 德阳市| 连南| 长子县| 安泽县| 关岭| 安新县| 阜宁县| 高阳县| 贡山| 西盟| 金沙县| 仙游县| 马鞍山市| 砀山县| 康平县| 铜梁县| 进贤县| 宁安市| 阿拉善左旗| 阳高县| 舞钢市| 东宁县| 禹州市| 安龙县| 龙胜| 通辽市| 莲花县|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