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 |
鄔紅娟 |
職稱: |
教授 博士生導師 |
所屬學科: |
環境工程系 |
研究方向: |
環境規劃與評價 |
聯系電話: |
027-87792363 |
電子信箱: |
hjwu88@163.com |
|
1、個人介紹
鄔紅娟,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環保部環境評價評審專家,湖北省環境保護咨詢委員會委員,長江技術經濟學會流域環境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武漢市環境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兼職教授。
2、研究方向:
生態環境規劃與評價
生態毒理學
水污染生態監測和控制
3、研究成果:
先后承擔和參加完成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大型多功能水庫優化模式研究”(95-14-01-04)、國家948項目“水生物細胞毒理學研究(2005-Z37)”、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湖泊污染生物修復群落優化研究(2005AA306B05)”,湖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湖泊污染生物操縱治理和診斷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200860423207)”,“武漢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治理規劃”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微囊藻毒素在蚌體內的積累及削減毒素基因的篩選";武漢市清水入湖二期工程等若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在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富營養化水體防治,大型多功能水庫優化模式研究等領域有很強的研究積累。針對國內受污染和富營養化水體現狀,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生態修復技術相結合,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水質的生態水文學管理和水體生態修復系統技術集成的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武漢蓮花湖、紫陽湖、梅院泥水庫等得到成功應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數十余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3項,先后編寫國家標準和百科全書2部。
4、獲獎項目:
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大型多功能水庫優化模式研究”獲1996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梅院泥水庫生態節水優化模式及其自控裝置研究開發”獲200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福建省水庫資源調查”獲1993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5、研究生去向:
中科院,環保部直屬研究所,環科院,電力等各大專業設計院和公司。
歡迎來自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物學,生態學,化學,計算機及其它文理工等專業有志于環境保護的學生報考,考前請與老師聯系。
鄔紅娟 女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環境生態
長期從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規劃,水污染生態修復等考驗和教學工作,共主持和參加國家"八五",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國際合作,省市,部級科技重點攻關項目20余項。年平均經費20余萬元,先后多次獲省部級二、三等獎。發表論文30余篇,論文多次被SCI和EI收錄和獲省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先后編寫國家標準和百科全書2部。與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和澳大利亞DEAKIN大學有合作研究關系。與國內中科院,國家環?偩盅芯克,相關主持和完成的主要項目:目前(在研)承擔項目共4項,其中:國家項目1項,省部項目1項,橫向項目2項。近五年(1998-2002年)支配科研經費共 102.5 萬元,平均 20.5 萬元/年。
目前承擔項目:
國家863項目"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范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范"
國家863項目"武漢市漢陽地區城市水環境生態綜合規劃"。
武漢市重點項目"武漢市城區水環境污染和保護規劃"。政府部門有合作項目
學生培養和畢業情況:
數名學生因參與獲獎科研項目獲獎學金,目前為止培養的學生均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所屬的研究所工作。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武漢梅院泥灌區水庫群生態節水優化模式及其自控裝置開發研究,一種位移信號器,水庫水文情勢與浮游植物群落結構 ,黑龍灘水庫不同水位時的理化性狀 ,水庫浮游植物群落與環境的多元分析。
科研項目:荊門市漳河水庫三干渠灌區水資源評價,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水資源影響的支持系統,美國匙吻鱘苗種培育及水庫成魚養殖技術研究 武漢市科委基金項目,三峽庫區水生生物監測子系統 ,長江流域水庫富營養化研究,武漢市梅院泥灌區生態節水優化模式及其自動化,荊門市城區防洪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漢江中下游水生態系統研究,環境脅迫下河流群落結構退化機理的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共5篇,出版專著(譯著等2部。申請專利2項, 其中發明專利1項, 實用新型1項。
主要社會兼職:九三省委婦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政協第六屆洪山區委員
武漢更要節水―訪華科大環境生態研究所長鄔紅娟
荊楚網通訊員曾凡順
隨著政府引導、媒體呼吁、專家建言……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9月28日,筆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鄔紅娟教授。
筆者:您是環境生態研究方面的專家,您是如何看待生態的?
鄔紅娟:近年來,“生態文明”已成為一種時髦用語,但很少人去真正地體會其內涵。生態環境是系統的、有機的,是輸入與輸出相平衡的。如今各地都在發展有關生態的產業,生態漁業、生態旅游業、生態都市休閑業的提法越來越多,但關鍵還在于生態意識。生態保護是長久的,只有具備了生態意識,才能維護好生態環境。
隨著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環境的破壞是很難恢復的。當地的環境不好,商家也不會愿意來投資。環境保護還可帶動相關的旅游業、農業、工業發展,所以說,生態保護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需要有長遠的、整體的眼光。
筆者:您曾經說過,您的工作主要是“做水的事情”,您認為該如何利用水資源,做好水文章呢?
鄔紅娟:水是很珍貴的資源,水的功能很豐富,納污、娛樂、運輸、調蓄、養殖……對人類有著很大的貢獻。
武漢是一座水資源豐富的城市,但是越是水資源豐富,就越要節約用水。在人們的觀念里,什么資源缺少,才會想到節約。但是水資源卻例外,如果有了節水的意識,大家少排一點,少污染一點,環境保護的壓力就會小很多。所以說,節約用水是很重要的。除了節約,還要盡最大可能將水資源充分利用,盡可能挖掘水資源的各項功能,并充分發揮。武漢不缺水,就更要嚴格保護好水。要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考慮到對湖泊的保護。
筆者:請您從專業角度談談如何有效加強湖泊保護?
鄔紅娟:一是要加強有關湖泊保護的立法。環境與經濟發展聯系緊密。環境保護得好,對經濟發展很有幫助。但是有些人目光短淺,加上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如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如果按照相關法律制度去執行,守法的成本會比較高;但是違反環境保護的法律去獲取利益,往往受到的處罰卻很有限。因此,湖泊保護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要罰得他們知道破壞湖泊環境,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當地政府不能為了GDP去而違規圍湖造地發展房地產。要長遠地看待經濟的發展,環境搞好了,自然能吸引投資,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在保護湖泊上也是如此,要加大對湖泊保護的投入,并將湖泊保護作為行政能力的考核標準之一。
三是要引導和發揮志愿者的力量。很多時候,人們把不收費的東西不當作資源。當用水要收費時,人們才意識到水是資源。我們更要認識到,水只有是清潔的,對人是有用的,才是資源,沒有誰會在一潭臭水中獲得實用和樂趣。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發揮專家學者、高校學子、公益社團等志愿者在湖泊保護中的作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湖泊保護,乃至環境保護當中來。
【評論】湖泊保護要科學發展
曾凡順
正如鄔紅娟教授所說,水是很珍貴的資源。水不僅孕育了生命,還滋養了萬物。人類文明發祥于水,沿水而居,繁衍生息。為了感激水的賜予,人們將水稱作母親,將水視為上善,這是人類最高的贊許。水利萬物而不爭,潤物細無聲,帶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而人類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對水的保護。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形而上學地對待環境保護與GDP增長之間的平衡,沒能長遠的、全面的、發展的辯證看問題。如今如何加強湖泊保護、環境治理、調整經濟結構等問題迫在眉睫。
湖泊保護要以人為本。古往今來,人們都是喜歡湖泊的。從古代的著名詩篇,到如今購房要買湖景房,足以證明人們是愛湖的。而愛湖,更要惜湖,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統一。不能為了房地產開發,而違規圍湖造田,蠶食湖泊面積,讓許多湖泊的名稱變成了記憶中的地名。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景象,不應該只從書中看到。要知道,人不僅是享受湖泊帶來好處的受益者,更是湖泊保護的主體。要意識到湖泊這一水資源是公眾資源,自覺加入到湖泊保護的隊伍當中,維護大家共有的資源。
湖泊保護要全面協調。正如鄔紅娟教授所言,環境破壞了,恢復是很困難的。在工業時代,人類是吃過惡果的。如今,隨著社會的轉型,再不能走經濟發展伴隨著環境破壞的老路。隨著“兩型”社會的發展,人們應該正確對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將湖泊保護設為經濟發展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協調發展中的矛盾,全面整體的科學發展。
湖泊保護要可持續發展。有人說水是可再生資源,但是,如果人類忽略了對湖泊等淡水資源的保護,一味消耗和污染,加上對湖泊的破壞,自然有一天將消失殆盡,成為不可再生的了。因此,湖泊保護要著眼長遠,要讓湖泊也休養生息,才能讓湖泊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子子孫孫造福。
鄔紅娟于1963年出生,現任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環境生態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規劃,水污染生態修復等科研和教學工作,發表論文30余篇;先后編寫國家標準和百科全書2部;主持和承擔有國家“十五”重大專項課題“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范”。
鄔紅娟 - 基本信息
姓 名: 鄔紅娟
任教專業: 理學-環境科學類
在職情況: 在職
性 別: 女
所在院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代表性論文: 水庫水文情勢與浮游植物群落結構
研究方向: 環境規劃與評價
鄔紅娟 - 鄔紅娟介紹
鄔紅娟博士,1963年生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環境生態研究所所長,
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環境影響評價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評委。
長期從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規劃,水污染生態修復等科研和教學工作,共主持和參加國家"八五",國家863項目,國家948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省市,部級科技重點攻關項目30余項,先后多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發表論文30余篇,論文多次被SCI和EI收錄和獲省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先后編寫國家標準和百科全書2部。
鄔紅娟 -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和承擔有國家“十五”重大專項課題“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范” (2002AA601021);國家863項目“武漢市漢陽地區城市水環境生態綜合規劃”;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大型多功能水庫優化模式研究”(95-14-01-04),主持和承擔水利部重點項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丹江口水庫及其輸水沿線水體水生生物影響”研究及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水資源影響的支持系統”(96-911-02-06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污染脅迫下河流群落結構和功能退化機理的研究” (30270278); “武漢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規劃”。首次用生態指標對水域進行分類,為具體實施保護和修復提出了科學依據,“長江日報”以“武漢專家創新水質評價方法”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人民日報”以內參形式進行了報道。
獲獎項目
“梅院泥水庫生態節水優化模式及其自控裝置研究開發”獲200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型多功能水庫優化模式研究”獲1996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福建省水庫漁業資源調查”獲1993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黑龍灘水庫夏季不同水位對漁產量和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獲1997年湖北省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丹江口水庫浮游植物及其演變”獲1998年湖北省水產學會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研究方向下研究工作基礎及在研項目
國家948項目“水生物細胞毒理學研究”;
梅院泥水文水資源與環境管理及研發;
武漢市水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
白云湖水庫建設環境影響評價;
許家坪水電工程建設環境影響評價;
羊子巖水電工程建設環境影響評價;
九灣水電工程建設環境影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