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人物 » 正文

    王子健----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5-22  瀏覽次數:1116
    核心提示:王子健----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姓名:王子健            性別:男

    職稱:研究員            學歷:研究生

    電話:(010)62849140       傳真:(010)62849140

    Email:wangzj@rcees.ac.cn     郵編:1000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18號

     

    簡介:

    1992-2000年擔任生態中心環境水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任。兼國家863計劃污染控制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和副組長(2001-2005)和資源環境領域專家組成員(2006-2010),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河流主題專家組組長(2006-20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第二、三屆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2004-2008)和第三屆監督委員會委員(2008-2010)。同時擔任生態毒理學學報主編,環境科學學報(副主編)、過程工程學報、環境化學、濕地研究、地球與環境、美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等雜志的編委。主要研究天然水體和水處理過程中的水質轉化、相關毒性和毒理變化以及健康和生態風險。內容包括發展新的環境監測技術,離體和活體生物毒性測試方法,研究污染物水體多介質過程,水質安全性評價和水污染的健康和生態風險的指標和方法。在開發新型生物模擬采樣技術和生物毒性測試方法體系、生活飲用水和再生水的安全性評價、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及其生態與健康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相當一部分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已經在SCI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篇,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3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指導博士后5名,培養博士生20余名,培養碩士生20余名。參加工作以來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獲中國環境科學會第三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 2000年科協國家優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持久性污染物的環境界面化學與控制技術原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年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招生專業:

    環境科學、水生態毒理學

     

    專家類別:

    研究員

    王子健

     

      

    王子健,男,1953年10月出生,博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水生態毒理學,主要研究天然水體和水處理過程中的污染物形態轉化及相關毒性和毒理變化,和水體污染物生態風險。研究內容包括發展新的環境監測技術、生物毒性測試方法,針對具體案例研究有毒污染物在水體多介質環境中的關鍵過程及水環境生態風險。
    他的學術兼職包括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風險開發事業中心評估專家組成員,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環境表現分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成員。1992-2000年先后擔任生態中心環境水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和主任。2001以來是國家863計劃污染控制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和副組長和資源環境領域專家組成員,2006年以來是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河流主題專家組組長。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第二、三屆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同時兼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工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三屆監督委員會委員委員,生態毒理學學報主編,環境科學學報副主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Water Quality, Exposure & Health等雜志的編委。
     

      

    1983-1984在瑞士日內瓦大學地學系湖泊實驗室工作,,從事日內瓦湖湖泊污染化學規律研究;
    1984-1985在瑞士聯邦水技術研究所(EAWAG,蘇黎世高工), 從事重金屬污染物和天然有機物相互作用的界面化學研究;
    1987在日本九州大學藥學系工作, 從事生物樣品生理活性物質分析方法研究。
    已經在SCI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篇,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3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指導博士后5名,培養博士生20余名,培養碩士生20余名。參加工作以來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稱號,199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獲得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稱號, 2000年獲得科協國家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2年持久性污染物的環境界面化學與控制技術原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年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先后承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合作項目"中德合作生態學研究計劃-德興銅礦課題";國家八五攻關"飲水中某些有機物在大骨節病病因中的作用"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典型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及生態效應"和"農用稀土的環境行為、毒理和生態效應"中的專題;科學院重點基礎科研課題, "水陸交錯帶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環境效應和開發前景研究"和"環境中痕量污染物生態毒理效應的模擬新技術研究"課題;中國科學院方向項目"新的環境采樣技術和生物毒性測試方法";以及多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省部級課題等。在重金屬和有機有毒污染物污染及其生態效應、中國低硒帶形成及其與大骨節病關系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觀點和看法,其中相當一部分觀點得到國際同行認可,所發表論文被大量引用。還在發展了多種新的環境監測和生物毒性測試技術方面做出了成績。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东海县| 佛山市| 永安市| 遂平县| 左贡县| 丰镇市| 肥城市| 九寨沟县| 赞皇县| 涿州市| 鹤山市| 思茅市| 桐庐县| 资阳市| 塘沽区| 浙江省| 金堂县| 绥江县| 都兰县| 江达县| 崇左市| 千阳县| 宜宾县| 华容县| 开化县| 乾安县| 库伦旗| 凤庆县| 宁乡县| 苍溪县| 德格县| 涡阳县| 台江县| 永康市| 郁南县| 宽甸| 盖州市| 佛冈县| 响水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