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地方引調水工程"龍爭虎斗",最大風險是…/南水北調之路,如此壯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9-17  瀏覽次數:106
    核心提示:地方引調水工程"龍爭虎斗",最大風險是…/南水北調之路,如此壯美!
    中國給水排水 云直播

    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地方引調水工程"龍爭虎斗",最大風險是…

     2016-02-22 經濟參考報 


      《經濟參考報》記者 張軍 徐旭忠 雙瑞 李思遠 董建國/采寫

     

      編者按: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近年來由于江河水污染、水短缺引發的涉水矛盾增多,各地圍繞跨界江河的爭水搶水事件時有發生。本報即日起推出“水權之爭”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將水資源可利用量、水環境容量作為今后國家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為了滿足不斷擴張的城市發展需求,多地爭相謀劃上馬引調水工程,尤其以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地區最為積極。由于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近年來因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明爭暗斗”和矛盾日趨激烈。

     

      專家提醒,要警惕引調水工程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風險,理性決策引調水工程,關鍵是從根本上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在規劃布局中充分尊重自然資源分布規律。

     

      引調水工程數量多投資大

     

    作為調節區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手段之一,長距離引調水在滿足缺水地區農業灌溉、工業和城市用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引調水工程開展的密集程度、調水量之大、調水線路之長和投資數額之巨已十分驚人。

     

      記者走訪了河北、山東、陜西、湖北等省份發現,各地都有在建或正在規劃中的大規模引調水工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河北,繼2009年投資7000余萬元建引黃入邯輸水工程后,又規劃了跨越黃河、海河兩大流域,線路總長482公里,總投資40多億元的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山東省為解決青島、煙臺等市的用水需求,計劃對70多座引黃涵閘進行改造加大引水力度,并規劃了60余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進行跨流域調水。號稱陜西“南水北調”工程的引漢濟渭在籌備多年后,也已進入主體工程建設階段。

     

      除了缺水的北方地區,水資源豐沛的長江和珠江流域近年來也紛紛調水,“引江濟太”、“引江濟漢”、“千島湖引水工程”等已鋪展開。已建成的引調水工程則更多。自上世紀50年代起,為解城市之渴,大大小小的引調水工程先后上馬,如黃河、海河流域的“引黃濟青”、“引黃濟晉”、“引灤入津”、“引大入秦”等。水利部黃委會一位負責人稱,僅黃河流域大大小小各類引水工程多達數萬處。

     

      記者經過粗略梳理發現,這些工程少則耗時數年,鋪設管線數十公里,投資數千萬元或上億,多則耗時數十年,管線長度數百公里跨多個省區,投資數十億元。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稱,隨著調水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長,帶來了調出地水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而外調水工程量大、投資和運行成本高,調來水與當地水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以長距離調水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困境。

     

      “近年來人口大量快速地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集中,城市工業超速發展,導致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等專家指出,過多的引調水工程從側面反映了當前發展并未嚴格遵守自然資源分布規律,城市擴張未受到資源環境的有效約束,貫徹“以水定產”、“以水定城”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水資源管理遭遇“地方割據”

     

    隨著水資源對地區發展的限制作用逐漸凸顯,你方唱罷我登場,許多專家表示,水資源管理實際上進入一個“地方割據時代”。

     

      由于水資源的稀缺性,常常是一地引調水工程得到批復,馬上會引起流域內其他省區的比附或反對,矛盾很難協調。水資源是一個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一些引調水工程甚至是下游為了解決上游引調水工程負面影響的無奈之舉。

     

      除了爭水,一些跨區域引調水工程也常常因為用水補償和生態補償等問題引發糾紛。四川省的“引涪濟平”就因水資源補償費和取來的水如何分配等問題多年爭議不斷,曾一度造成工程管護難以為繼。

     

      引調水亂象的背后,是地方利益的博弈,與水資源的確權難也有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水權制度,開展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確權試點,遵循水生態系統性、整體性原則,分清水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及使用量,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難點重重。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局調配處處長管光明說,水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并且一條河流水量會因年份不同而有差異,確權十分復雜和困難。目前各地、各流域對水資源的分配主要是靠取水口許可管理,但基本是一筆糊涂賬。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引調水亂象。

     

      警惕對生態造成不可逆轉損害

     

    從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角度看,爭相上馬引調水工程潛藏的最大風險主要是在生態領域。過多的引調水工程導致長久維持的河流關系發生了變化:上游將水大量引走之后,常常引起下游河床裸露,湖泊干涸,造成生態環境不可逆的損害。

     

      “河流自身是有生命的,自然資源分布也有規律性,過度人為干預和改變資源分布狀況,對生態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說。

     

      不尊重生態規律,過度干預和開發自然資源所引發的惡果已有很多先例。如河北,由于長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已形成7個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問題。

     

      水作為生命的承載體,對一個生態系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表示,很多中小河流看似沒有什么價值,卻是一些珍稀動植物的棲息之所。水量的減少破壞了原有的多樣性,甚至會導致依靠這些水源的特有生物滅絕。

     

      此外,長距離引調水工程通常投資數額很大,風險也在加大。專家指出,一些調水工程盡管經過多方論證,但建成后發揮的效益卻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尊重資源稟賦 調水并非萬能

     

    有專家稱,調入區往往高耗水行業多,一些地方政府將調水作為發展的靈丹妙藥,“地方領導有干大事業的沖動和愿望,如果不真正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資源環境管理的約束機制不落到實處,就會出現資源開發利用過度的問題,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威脅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張孝德表示,“自然資源分布也有規律性,過度人為干預和改變資源分布狀況,對生態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大范圍調水必然改變河流的水流、生物多樣性、河流的連通性和水文過程等。以黃河為例,30%的河流天然水量利用率是國際環保界公認的生態紅線,而黃河的開發率一度超過70%。

     

      水利部水規院副院長李原園指出,人們對空間均衡存在認識誤區,動輒以水資源分布不均制約地方發展為由大力推進引調水工程,事實上各地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確定發展基調。

     

      荊州長江河道局總工程師楊維明等基層水利專家認為,應該對要上馬的工程進行科學論證,加強引調水工程的審批把關。楊維明說,很多工程是地方為解決近期棘手問題而采取的一種短視行為,短期內看對地方有益,但是幾十年之后就有可能變得有害,而到時候再想恢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十分困難。

     

      有專家表示,很多地方發展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相匹配,盡管工業園區已有水資源規劃的要求,但并未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城市開發利用強度沒有得到控制,這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建議通過將生態文明納入黨政干部考核體系等措施,逐步緩解這些問題。來源:經濟參考報

     

     

    南水北調之路,如此壯美!

    2014-11-21 

    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長江水已進入了北京。汩汩江水一路北上,翻山越嶺,飛越黃河、穿過鐵路。今天,小編就帶您沿干渠北上,看看1277公里的沿途,都是何等的壯美。


    南水北調,水來自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位于漢江和丹江的交匯處。丹江口水庫橫跨鄂豫兩省,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20059月,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啟動。加高后蓄水位170米,庫容增加116億立方米。


    如果將丹江口水庫比作大水缸,陶岔渠首則是名副其實的水龍頭。打開這個水龍頭,一庫清水便可沿干渠奔流北去,走中原,穿黃河,越華北,抵京津。


    先來看看中線工程的渠首陶岔。

    水往低處流,用這句老話兒來闡釋中線工程最貼切不過。清清江水從海拔147.8米的河南陶岔渠首到49.5米的渠尾北京團城湖,近百米的落差為江水自流提供了可能。


    但沿路不免碰到地勢驟降、河流阻礙等困難,這時候就要架設渡槽了

    渡槽,簡單來說就是架空的水槽。河南鄧州湍河渡槽全長1030米,共18跨,單跨重量達1600噸。


    這是被稱為世界第一渡槽的平頂山沙河渡槽。沙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復雜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綜合規模最大的渡槽工程。它的流量,90分鐘就能注滿昆明湖。


    南水北調像一條巨龍,在城市、在田野、在山間蜿蜒游動。

     


    南水北調一路上要遇到許多河流、鐵路、公路,許多時候時通過渡槽跨過,還有許多地方不得不低頭,利用倒虹吸原理,從這些障礙的底下穿過。


    這是唐河倒虹吸工程是穿越唐河的大型交叉建筑物,總長1542.4米。


    這是著名的穿黃工程,就是江水利用倒虹吸原理,在河南鄭州附近從黃河底下穿過。


    長江水進入河北后,通過2008年就已建成并向北京輸水的南水北調京石段工程,輸水進入北京。


    江水進京后將首先進入房山大寧調蓄池。


    2009年開工建設的大寧調蓄池,容量相當于18個昆明湖,水域面積2000多畝,可以對南水北調的來水起到調蓄作用,保障城市安全供水。


    在大寧調蓄池稍作休息,再曬曬太陽,江水就要鉆地洞了。涵洞就在西四環、北東南五環之下,也許此刻您就站在南水北調的水路之上。假如您正在五棵松地鐵站候車,提醒您,您的腳下有水流洶涌而過。


    鉆涵洞的江水躍出水面時,就到了昆明湖畔的團城湖調節池,算是到了南水北調的終點。


    當然,南水北調,除了主要解決我們的生活用水外,也間接給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更多的水韻。像豐臺曉月湖的這片水景,就得益于南水北調前期從河北的調水。

    還有大寧水庫,形成了寬闊的水面。據了解,這兩天調來的水,尚不能飲用,主要用于補充北京的一些河湖水面。

    雄偉壯闊的南水北調工程,背后有千千萬萬#最美一線工人#晝夜不息、辛勤工作。吃水不忘挖井人,小新代表小伙伴們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偉大的建設者們,你們辛苦了!


    (文章來源:國資小新官方微信,圖片來源:北京日報饒強、中國南水北調官網、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網站、市南水北調辦,部分圖片為建設時期照片; 能建視界 WATER8848 )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集贤县| 日喀则市| 曲阜市| 济阳县| 招远市| 涡阳县| 弥渡县| 安溪县| 封开县| 五寨县| 云阳县| 玉田县| 博罗县| 玉门市| 太仆寺旗| 天峨县| 眉山市| 连州市| 若尔盖县| 邻水| 桓仁| 拉萨市| 大邑县| 安阳市| 双辽市| 迁安市| 黄龙县| 德庆县| 丽水市| 右玉县| 宜兰市| 周口市| 唐山市| 苗栗市| 多伦县| 龙川县| 行唐县| 丰镇市| 洪湖市| 班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