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丁珩通訊員沈武艷
本報訊如何妥善處置工業污泥,防治二次污染,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記者昨天從區環保局獲悉,今年1至4月份,秀洲區工業污泥處置約4萬噸,全區產生污泥的工業企業和北部三鎮各噴水織機廢水處理站均已納入了一般工業污泥處置范圍。
近年來,秀洲區堅持可持續的工業污泥處置方式,以設施規模化、處置資源化、排放清潔化、運輸規范化為建設內容,不斷完善污泥處置各個環節,以“四化同步”不斷完善工業污泥處置體系。“十二五”期間,秀洲區累計處置工業污泥47噸。
規模化處置
實現資源化利用
紡織染整行業是秀洲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其極大的污水處理總量也產生了年均約12萬噸的工業污泥。如何為這些工業污泥找尋出路,是秀洲區環保部門一直努力的方向。
“以往采用的是污泥制磚方式,但是由于處置量小,末端治理難,加上磚瓦窯逐步被淘汰,該處置方式潛力不足。”區環保局管理科相關負責人說,因此工業污泥處置亟需規模化。
秀洲區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污泥的規模化處置帶來了契機。秀洲區充分結合實際,以“熱電企業污泥焚燒供熱發電綜合利用”的模式積極推進全區污泥的規模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
據統計,自2011年嘉興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1200噸/日污泥焚燒綜合利用項目正式運行以來,已累計處置污泥近180萬噸。新嘉愛斯熱電二期污泥處置項目于2015年6月正式投運,日處置能力擴大至2000噸以上。該污泥焚燒項目不僅全部解決本區內的工業污泥處置出路,也積極幫助周邊縣(市、區)處置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企業的污泥,有效緩解了全市污泥處置難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為污水治理和生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末端治理
推進清潔化排放
工業污泥可以焚燒綜合利用,但卻引來了如何實現焚燒廢氣清潔化排放的問題。結合工業廢氣脫硫、脫硝、除塵治理,秀洲區積極推動嘉興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新建scr+sncr兩級脫硝,實施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改造,增設布袋和濕電除塵設施等方式,不斷推進廢氣排放清潔化。
去年,新嘉愛斯兩臺每小時220蒸噸的污泥焚燒爐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濃度分別小于每立方米35毫克、每立方米50毫克、每立方米5毫克,并在每臺鍋爐廢氣治理設施前后及煙囪總排口安裝在線監測,配套dcs系統。同時,督促企業公開治理效果,在廠區門口設置顯示屏,顯示企業煙囪出口廢氣各項污染物濃度,接受群眾監督。
加強中間管理
落實規范化運輸
昨天下午,一輛裝載著工業污泥的運輸車駛進新嘉愛斯廠區,走近這輛運輸車,卻看不到裸露的污泥,沿路也沒有拋撒滴漏現象。
“進入新嘉愛斯的污泥運輸車全部進行了技術改裝,實現加蓋密封運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秀洲區對污泥運輸車輛開展了為期近3個月的專項整治,要求車輛整體不粘掛污泥,裝載污泥低于車廂擋板,車廂有效密封,杜絕拋撒滴漏,全面落實規范化轉移運輸要求。
規范化運輸的背后是秀洲區對以往“重兩頭輕中間”管理模式的改變。在做好污泥產生單位管理和末端處置的同時,去年,秀洲區逐步加強中間環節監管,針對污泥泥質監測和污泥運輸車輛沿途污染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督促新嘉愛斯委托第三方監測機構對入廠污泥泥質開展抽樣監測,防止危險廢物混入,不斷補齊工業污泥處置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