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項目效果圖。記者 鄧玲 攝
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項目施工現場。記者 鄧玲 攝
在濱湖廣場,噴在地面的水通過透水磚滲入地下。記者 鄧玲 攝
生活在南寧,你每天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化。明年,南寧將要打造一個“萬米桂花溪谷、千棵朱槿水岸”景觀,將成為國內最長的桂花景觀和南寧城市新名片。10月23日,南寧新聞網、貓撲網等10余家新媒體通過走進城市水環境體驗活動,了解到南寧市建設“海綿城市”的進展與取得的成果。
據介紹,3月31日開工的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項目,作為“海綿城市”扶植示范性項目,將打造“萬米桂花溪谷、千棵朱槿水岸”景觀,在河道兩岸錯落栽種桂花樹、朱槿花,并以東盟和壯鄉風情雕塑散布其間,花香飄逸兩岸,將成為國內最長的桂花景觀和南寧城市新名片。
當天,記者在位于昆侖大道附近的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項目施工現場看到,進進出出的車輛正在忙碌作業,水質凈化廠已經打好地基。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南起茅橋湖東湖,沿線經過湘桂鐵路、長堽路、廂竹大道、廣西藥用植物園、昆侖大道,北至環城高速路,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整治、截污治理、生態修復、污水處理廠、沿岸景觀、信息化管理等工程。整治后的那考河,將 “色”“香”“味”俱全,顯現出柳綠桃紅、水清岸綠的濕地公園景觀。預計將于2016年末完成。
據介紹,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項目建設只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如今,“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果無處不見。新建大批人工濕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樹栽花、大幅提升綠地率,地面停車場鋪設多孔磚,人行道上進行透水鋪裝……這些措施都在滿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還具備了內澇防治的“海綿”功能。目前,在南寧市建成區范圍內,已經可以看到海綿城市的影子。今年南寧市進行的城市公園、道路、公共建筑、城市綠化花化等項目,已按照海綿城市的要求進行建設。
“園林工人用水槍往廣場上噴水,水沒有積在地面上,而是通過特殊的透水磚全部滲到了地下。”當天,記者在濱湖廣場看到了這一幕。濱湖廣場是南寧市海綿城市改造示范工程之一。沒有改造前的濱湖廣場,因為地面硬化比例過高,逢雨必澇、雨后即旱,同時還將未經處理的雨水直接排向南湖,對南湖水質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為此,整個濱湖廣場綜合采用了“滲、滯、蓄、凈”的方式對道路、綠地和徑流污染控制進行“海綿化”改造。“南湖周邊我們都計劃鋪上透水磚,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滲到了地下,并經過下面的排水系統流進儲水池,再用于綠化灌溉。”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
據悉,改造后的濱湖廣場可達到30.6mm降雨不產流、80%降雨不外排、顆粒物(TSS)去除率達70%,可解決周邊道路初期10mm降雨的雨水徑流污染。
據了解,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總面積54.6平方公里,北起三塘環城高速,南至新平路-玉洞大道,中間經過東葛路沿線、民族大道沿線、邕江兩岸、五象新區核心區。根據南寧市暴雨強度大、時間分布較集中的特點,南寧市較適用的措施包括:綠色屋頂、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花園、滲井、調節塘等。將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總體要求。
2015年海綿城市計劃建設項目總數為165項,其中年內開工項目共111項,竣工項目72項,完成前期的項目54項。目前,已完成實施項目有濱湖廣場、市規劃展示館等22項項目;正在進行施工建設的項目有青秀山蘭園二期主體景觀工程、市十四中埌東校區、雙鳳立交等53項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有南湖公園水質改善、石門森林公園綜合改造提升工程、南湖公務員小區等11項項目。(記者 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