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力度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污泥的處理處置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對于污泥的危害性,和其處理處置起來的難度,令許多專業人士深感“頭疼”。而今,讓人頭疼的產自污水處理廠的城市污泥處理問題有了突破性進展。“從城市污泥中提取微生物蛋白作為資源化產品加以利用”即污泥微生物細胞破壁技術及工程應用,不僅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垃圾的再利用,還實現了城市環境的改善。該技術從生物污泥中提取微生物蛋白作為資源化產品加以利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殘渣作為土壤改良劑和綠化土等產品,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污泥資源化利用,同時使污泥減量化達到四分之三,經權威部門認定,技術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具備了大規模推廣應用條件。
近日,記者采訪了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裕川集團總經理劉成林,他滿含焦慮的向記者介紹了這一行業的現狀。他說:治理城市污泥是水處理方面的重要一環。在我國由于污水處理產業長期“重水而輕泥”,污泥處理能力、技術和投入嚴重滯后于水處理產業,“治水不治泥,等于未治水”,解決不好污泥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水環境的改善。
他說,城市污泥危害嚴重,首先城市污泥的含水率高達80%,易腐爛,有惡臭,并含有寄生蟲卵與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如不加以妥善處理,任意排放,將對城市環境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
目前,國內外處理污泥的主要方法是填埋、堆肥、焚燒和厭氧消化,而這幾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別是填埋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而且存在滲濾液污染環境和甲烷氣體爆炸的風險;堆肥和焚燒則分別因土地和資金的限制而無法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厭氧消化成本高,且處理不徹底。在我國污泥處置還處于起步階段,也沒有十分成熟的處理方式,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污泥的無害化處置,而昂貴的污泥處置經費(運行費),以及對污泥處置的觀念和相關政策的缺失,制約了污泥處置的發展。據統計,到2015年,我國每年產生污泥量將超過4000萬噸,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但長期以來,我國污泥處理量僅為30%左右,其余的70%只是隨意外運、簡單填埋或者堆放,成為環境污染的最大隱患。
2010年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曾下發通知,要求不具備污泥處理能力的現有污水處理廠,應當在兩年內建成并運行污泥處理設施。今年2月11日清潔水行動計劃發布會上,相關人士透露,除明確各細分領域的污染物減排指標及具體任務外,計劃明確污泥處理將作為水污染防治重點任務之一,未來將加快推進全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設施同步建設,以彌合當前全國污泥處理率不足10%的落后現狀。據測算,未來5年全國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包括新建和既有設施改造)的基礎投資需求將達600億元,加之后期運行投入資金需求超100億元/年,污泥處理撬動的總投資規模將超千億元。
致力于“循環經濟”的劉成林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我們從2007年起步,歷時七年,投入5000多萬的研發費用,與湖北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外十幾所院校共同開展污泥處理及資源化技術研究,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現在,這一自主研發項目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獲得10余項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為了進行市場推廣,我們已投資2億余元,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一旦在全國全面推廣,未來將產生幾十億的經濟效益,可以為國家和社會節省上百億的費用。該技術目前已成功應用于工程項目,裕川因此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家從污泥中提取蛋白進行綜合利用的企業。該技術既是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新技術,同時也是污泥微生物蛋白提取新技術。
2012年10月,裕川集團在濱海新區建設的300噸/日規模的污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程項目建成投產。目前每天為濱海新區和天津市處理污泥150噸。劉成林說,在實現規模生產的同時,公司繼續在研發上下大力度,不斷完善這項技術,在降低成本和資源化產品的深度開發上取得新成果。相信裕川在未來的污泥處理和環境治理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裕川污泥治理技術填補國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