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緊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環境保護的新任務,圍繞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現“一湖清水”的決策部署,踐行“以水立市,以水興市”的理念,全力打造具有南昌地域特色的“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品牌城市,切實加大了全市飲用水源保護的力度,連續多年未出現重大、特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保障了市民飲水安全。
全市供水規模達146萬噸
據介紹,我市共10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分別是朝陽水廠、青云水廠、雙港水廠、牛行、長堎水廠、南昌縣昌南水廠、蓮塘水廠水源地、新建縣幸福水庫、進賢縣高橋水廠水源地、安義縣自來水廠水源地和灣里區烏井水庫等。全市供水規模達146萬噸,其中城區4個水廠供水能力達到110萬噸。2012年全年城區水廠總供水量為30600.6萬噸,主要供應城區200多萬人口飲用。
為更好地保障我市飲用水源安全,便于飲用水源環境管理,我市從2010年開始更新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識牌,在全市10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置了界標、道路警示牌和航道警示牌;2011年,又進一步在穿越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南昌大橋、八一大橋兩側設置了8塊交通警示牌;2012年,南昌縣對昌南水廠和蓮塘水廠取水口附近環境進行了整治,對昌南水廠和蓮塘水廠飲用水源標識牌進行了更新,共更新9塊標識牌,進賢縣高橋水廠也按照規范要求更新了6塊飲用水源保護區標識牌。
全面開展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
為更好地保障我市飲用水源安全,便于飲用水源環境管理,2007年,對市區的朝陽水廠、青云水廠、雙港水廠、牛行、長堎水廠以及南昌縣昌南水廠、南昌縣蓮塘水廠等10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分了飲用水源保護區。
同時,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建檔工作,對全市10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本情況、環境管理情況、水源地監測情況進行建檔,重點建立了保護區上游風險源監管臺賬和水質日常監測信息表,實現了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常態化。每年年底對檔案進行更新,建立水質年際動態變化資料檔案庫。
此外,我市從2011年開始連續三年對全市城區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了環境狀況評估工作。2013年,市環保局對地級以下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評估工作。通過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可以及時發現飲用水源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和方案,為更好地保護飲用水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籌備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工程
為有效防范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市環保局組織建立了飲用水源日常巡查制度,及時處理和糾正影響飲用水源水質的行為。2012全年,市環境監察支隊共出動120余人次,對飲用水源巡查58次,有效地保障了全市飲用水水源安全。
2013年6月—7月,市環保局開展了新一輪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及取水口上游20公里范圍內沿岸的環境安全風險隱患進行了全面排查,各水源地都更新了風險源名錄。同時,市環境監測站每月月初對贛江飲用水源采樣分析一次,全年共監測分析12次,監測指標64項;每年7月份對城區4個水源地進行一次全分析監測,監測指標108項。2013年1—9月,我市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我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97%的供水量取自贛江,水源地較為單一,為保障我市飲水安全,昌南、昌北兩個城區城市供水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已被列為我市“十二五”期間重大、重點建設項目,目前,項目規劃報告、水土保持方案、環境影響報告書等已獲得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土地預審尚待批復。今后,我市將進一步加大調度和協調力度,加緊開工建設南昌市應急備用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