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開始與城市一樣,出現了很多環境問題,主要包括面源污染加重、生活污染加劇、工礦污染凸顯、飲水安全存在隱患等。這些環境問題一部分來自于農村自身的生活生產活動,一部分來自于城市(工業)污染轉移。
筆者認為,農村污染源主要來自以下3個方面:
一是種植業生產過程帶來的化肥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組成)。主要是由于種植業產品需求數量的相對增加,與種植業生產面積的相對減少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
近3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人口數量快速增加,糧食需求總量不斷增加。同時,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種植業生產面積相對減少。為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增施化肥增加土壤肥力來增加糧食單產。但是,中國目前的化肥有效利用率還不到35%,未被吸收利用的化肥將會造成面源污染。
二是畜禽養殖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污染(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組成)。主要是由于畜禽產品需求量增加、養殖空間的相對集中與區域環境容量的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平均每日畜禽產品(包括畜禽肉制品、蛋、奶、水產品等)需求量不斷增加,再加上人口數量增加,使畜禽產品需求總量呈增加趨勢。為保障畜禽產品供給,畜禽養殖數量大大增加,產生了大量畜禽養殖廢棄物。
另一方面,畜禽養殖的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空間相對集中。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受經濟收益驅動,城市周邊的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空間不斷集中,畜禽養殖廢棄物集中產生排放,大大超過了區域環境容量,造成了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
三是農村居民日常生活帶來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主要是由于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與農村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
一方面,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相對集中居住,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不斷增加、排放強度不斷加大。再加上中國農村城鎮的特殊性,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成分趨于復雜。
從生活垃圾來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中不易降解的物質(塑料制品等)增多,垃圾的有毒殘留物質(農藥瓶等)時有出現。再加上中國目前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還不健全,造成了生活垃圾不易進行資源化利用,減量化程度有限,增大了處理成本。
從生活污水來看,由于城鎮周邊工業企業、畜禽養殖業的存在,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畜禽養殖廢水混在一起,污染成分變得復雜,增大了處理難度和成本。
另一方面,中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起步較晚,農村環境保護更是其中的薄弱環節。目前,很多村鎮還沒有建設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的管網,覆蓋城鄉的垃圾收集、轉運體系也沒有建立,污染治理設施的產權還不明晰,相應的管護、運營機制還沒有建立。在這樣的情況下,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了污染。
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的差異,受土地政策及產業政策影響,高污染性工業企業除一部分退出市場外,還有一部分由東部向西部、城市向農村、發達向不發達地區轉移。這些企業轉移后,如果得不到嚴格的監管,將會造成污染。在上述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工業企業污染的綜合影響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作者單位:環境保護部生態司農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