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涉企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各地進展如何?
時間:2025-07-22 07:00: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李欣
實施“進一次門、查多項事”,避免多部門重復查;掃碼才能入企,從源頭遏制亂檢查;對合法經營企業少檢查甚至不檢查,多舉措優化營商環境……這些變化,源自全國范圍內正在開展的規范涉企生態環境行政執法集中整治專項行動。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決策部署,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召開規范涉企生態環境行政執法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全面啟動生態環境領域專項整治工作。
自集中整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地生態環境部門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行政檢查突出問題,陸續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涉企行政檢查向規范查、統籌查、重服務轉變,讓企業放心干事、安心發展。
規范執法提升入企檢查質效
“以前一個月最多要迎檢8次,而且每次檢查內容都不一樣,有危廢、廢水、安全生產等。”位于北京市的一家電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正如這位負責人所說,生態環境行政檢查涉及領域寬、范圍廣,一家企業可能涉及水、氣、土壤、固廢、噪聲等多個治理領域,以往因行政檢查比較分散,確實存在重復檢查、多頭檢查等情況。
為此,本次專項行動重點聚焦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城市管理等領域開展規范涉企行政檢查。“這些領域行政執法事項多、工作量大、行政裁量權基準幅度比較大,與企業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說。
在全國,各地正陸續制定執法清單、公布年度檢查頻次,進一步優化入企檢查方式,依法降低現場檢查對企業的負面影響。在河南省生態環境廳官網上,83項檢查事項被一一列出,檢查事項、檢查主體、實施依據等一目了然。同時,公布每年度對同一家企業的現場檢查頻次上限。
“未在清單內的事項,一律不得隨意開展檢查。”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黨委副書記、政委李松介紹,行政執法事項清單會根據政策變化和實際需求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清單涵蓋所有檢查事項。
實施“清單式”檢查保證了現場檢查于法有據、嚴格規范,“綜合查一次”則是創新跨部門協同監管方式,進一步提升現場檢查質效。
近日,甘肅省天水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執法人員根據檢查計劃對某企業開展“綜合查一次”跨部門聯合檢查。“整合多部門執法力量,把不必要的、能合并的檢查統一‘打包’,實現一次進門一次查清,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打擾。”天水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馬文杰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天水市已開展“綜合一次查”聯合執法31家(次)。
智慧監管對企業“無事不擾”
“您好,我們是生態環境部門執法人員,請掃描本次檢查的執法碼,查看執法信息和檢查內容。”近日,四川省眉山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執法人員還沒走進企業大門,就先亮出證件、表明身份。
“亮碼入企”作為標準程序和規范要求,推動涉企執法置于陽光之下,實現檢查全過程可追溯、可監督,持續提升執法公信力和企業獲得感。
重慶創新推出“兩碼互核”機制,避免執法部門隨意檢查、任意檢查。檢查開始前,企業掃描“執法碼”,知曉本次檢查的信息。執法人員則掃描“企業碼”,獲取企業基本信息和歷史數據。雙方互掃互核后,執法人員才能開始檢查,同時現場檢查軌跡將被自動記錄。
北京市持續完善“掃碼檢查”評價機制,讓企業監督觸手可及。檢查結束后,企業可以通過App或小程序對檢查行為進行評價。“手機一掃就能看到檢查記錄,還能對檢查作出評價,讓我們心里更有底、更踏實。”北京一家新能源公司負責人對本次檢查表示滿意。
“碼”上檢查作為數智化監管的創新實踐,體現了執法方式的迭代升級。非現場檢查的全面推行,則彰顯了各地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通過在線監測、遠程巡查、智能預警等“無感式”檢查,精準鎖定問題,提升監管質效,對企業實現“無事不擾”。
甘肅生態環境部門依托智慧監測網絡平臺,借助污染源自動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現代化手段開展非現場執法,減少對企業生產活動的干擾。今年以來,對納入執法正面清單的1262家企業開展線上檢查700家(次),線上幫扶指導463家(次),涉企檢查頻次與2024年同期相比減少42.6%,指導整改環境問題979個。
針對傳統執法程序不嚴格、不規范等問題,山東省充分利用大模型技術,研發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智能辦案平臺,實現涉企檢查“事前備案、計劃匹配、掃碼入企、全程留痕、事后評價”模式。據統計,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入企檢查次數平均降低30%以上。
用暖心服務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發展的信心。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靠前一步,積極建立“檢查+服務”機制,指導企業自查自糾,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降低環境違法風險。
在過去,一些企業聽到檢查立刻“色變”。如今,企業主動找到生態環境部門,希望能得到指導幫助。
在浙江省衢州市,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在建設項目驗收過程中,企業負責人提出幫扶需求。執法人員立即上門指導,并梳理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幫助企業順利完成驗收。
處罰不是目的,以罰促改才是初衷。不久前,北京市豐臺區生態環境局發現一家客運公司的非道路機械不符合排放標準。執法人員在下達事先告知處罰事項的同時,指導企業對非道路機械進行更新換代,助力企業合規經營、綠色發展。
規范執法有力度,服務企業有溫度,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為企業留出適當的容錯空間,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山西出臺《生態環境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事項清單》,明確16類“輕微不罰”和13類“首違不罰”情形,且對于不予處罰事項,均要求違法行為輕微、未造成危害后果并及時整改。
為進一步營造優質營商環境,重慶對信譽良好的企業推行“承諾免檢”執法模式。“企業可以提出承諾免檢申請,經檢查合格的,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不再開展日常檢查。”李松表示,一旦承諾免檢的企業存在環境違法行為,將依法從重處罰并取消免檢資格。
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推動執法理念從“監管型”向“服務型”轉變,推動執法重心從“事后懲罰”前移至“事前預防”,變的是執法方式,不變的是為民初心,堅持預防為主、輕微免罰、重違嚴懲,讓企業真切感受到既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才能讓法治成為最好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