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治湖顯成效 城市展新顏
2025-05-29
□吳學偉
晨光初醒時,湖水將朝霞揉成碎金,風拂過兩岸棕櫚樹如傘的枝葉,驚起一群白鷺,在一池漣漪中映出行行倒影……近日,記者走進福建廈門市筼筜湖,探訪這一城市內湖的“水美”蛻變之路。
曾經,不堪重負的筼筜湖發黑發臭,深深刺痛了廈門人的神經,恢復筼筜湖健康生態也成了大家最盼望的事。經過多年綜合治理,筼筜湖從昔日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會客廳”,展現了福建省在生態文明建設與水美城市打造中的創新實踐。
生態治理:從黑臭水體到碧波蕩漾
20世紀70年代初,漁港因筑堤而成了封閉的內湖。到80年代,造紙廠、制革廠、電化廠等多種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沿湖而建,因當時市政設施基礎薄弱,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湖導致水質急劇惡化,筼筜湖一度面臨水體黑臭、紅潮頻發的困境。
廈門市按照“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思路,通過截污納管、生態清淤、引潮入湖等系統性工程,利用潮汐水位差引潮入湖,徹底改善水質。
納潮閘打開后,一天進水量可達130萬立方米,以380萬立方米的庫容計算,3天就能完成一次水循環。如今,湖區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以上,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白鷺翩躚、魚翔淺底的景象成為常態。
智慧管護:科技賦能長效治理
廈門市創新運用“智慧水利”手段,布設水質傳感器、水文監測站及AI(人工智能)視頻監控,實時采集pH(酸堿度)值、溶解氧、濁度等12項水質指標,結合北斗定位系統動態追蹤污染源,數據更新頻率達到分鐘級。搭建城市數字孿生模型,集成氣象、管網、生態等8類基礎數據,運用機器學習算法預測藍藻暴發概率,提前72小時生成處置方案,使應急響應效率提升40%。開發“湖長制”移動終端,實現問題“派發—處置—驗收”閉環管理,以2023年為例,全年累計處理事件2371件,平均解決時長縮短至6.8小時。
同步建設的公眾參與平臺也發揮重要作用,2023年全年接收市民舉報線索428條,有效舉報處置率達92%。管理部門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調度,科學調控閘門引水換水,確保湖體循環流動。
此外,定期開展底泥疏浚和生態浮島建設后,筼筜湖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修建了生態駁岸,種植了紅樹林。如今,無人機升空視角下,這片曾經的“死水”,串聯起數十公里生態廊道,變身城市“玉帶”。潮汐閘門如精密的生態時鐘,調節著海水與淡水的呼吸,全方位生態修復進一步鞏固了治理成果。
人水和諧:水美經濟惠及民生
隨著水生態、水環境顯著改善,昔日黑臭的筼筜湖已煥發新顏,水質清澈、岸線蔥綠。這里已成為88種鳥類的棲息地,同時繁衍著約90種浮游植物和底棲生物,其中不乏珍稀保護動物。
筼筜湖治理不僅修復了生態,更激活了城市活力。環湖建設的公園、步道、文化廣場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熱門去處,湖畔的咖啡街、藝術區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的筼筜湖是廈門的驕傲,每天散步都能感受到‘水清岸綠’的幸福。”
當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筼筜湖已成為廈門行政、金融、商貿、旅游和居住中心,生態產品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湖區周邊生態產業蓬勃發展,讓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也讓生態環境的保護者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作為城市內湖,筼筜湖的治理實踐,彰顯了福建在“水美城市”建設中的系統思維與長效理念。廈門市制定《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為筼筜湖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明晰了責任;實行雙總河長制,由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市級總河長,通過市、區、鎮(街)三級河湖長制聯動,形成多部門協同的指揮中樞,壓緊壓實治理責任;依托“智慧河湖”管理平臺,整合水質監測、排污監管等多個模塊,實時收集數據,打造“一屏管水”模式,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立法保障、科學規劃、數字化治理模式,為全國類似水體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責任編輯:陳帥
本專區內文章為“中國水利網站”推廣專區所屬主體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