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江北區:治水激活城市經濟新活力
時間:2025-04-11 13:03: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余常海 通訊員何子夜
入夜的重慶,嘉陵江晚風習習,位于重慶市江北區北濱一路高架橋下的“N37橋角角”夜光營地卻熱鬧非凡,身著時髦的年輕人在這里共赴一場活力四射、充滿律動的特色演藝活動——野歌會。
但年輕人不知道的是,這里曾是一片荒廢的灘涂,附近的臭水溝流經此處,人煙稀少。近年來,江北區通過加強對排污口的治理,不僅解決了污水直排問題,還將生態價值轉化為休閑經濟新業態,受到市民點贊。日前,江北區就治水工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
源頭管控:織密治水“責任網”
“過去這里污水直排,現在水清了,江邊也有魚了!”江北區石馬河街道居民王德萍站在“N37橋角角”夜光營地,看著這里的變遷,非常感慨。她告訴記者,以前的“污水溝”名為楊家河溝,由于附近污水直排,曾經臭不可聞,通過治理,現在“大變樣”,不僅成為年輕人的玩樂場所,也是他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這一切,都源于江北區對入河排污口的“查、測、溯、治、管”全鏈條治理。江北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向守元向記者介紹,江北區按照“受納水體 — 排污口 — 排污通道 — 排污源頭”四級監管體系,累計完成長江、嘉陵江干流 154 個入河排污口整治銷號,排查整治農村黑臭水體 15 個、水域面積 1.3 萬平方米。以楊家河溝為例,不僅解決了污水直排問題,還引入“N37 橋角角”夜光營地,將生態價值轉化為休閑經濟新業態,該整治入選“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清單”示范榜。
管網攻堅:疏通城市“毛細血管”
地下管網如同城市的 “毛細血管”,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水環境質量。“江北區投入 3.8 億元,完成 6100 余處排水管網病害整治,新建改造排水管線 24.4 公里。”向守元向記者介紹,這一舉措徹底消除魚嘴、復盛、五寶 3 個場鎮管網“空白區”,每天擠出管網外水約 1 萬噸。
在郭家沱片區,記者看到,新建的雨污管網實現“晴天無污水、雨天不溢流”;港城工業園區通過“一企一管”改造,工業廢水處理效率提升 40%。
生態賦能:“兩江四岸” 新顏值
北濱路是江北區沿嘉陵江修建的濱江休閑公路,是重慶“兩江四岸”重要地。18 公里生態步道串聯起“三園兩灣”,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地。江灘公園通過消落區生態修復,重現 “江灘鷺影” 景觀,獲評全國三峽后續示范工程。在盤溪河,打造藝術街區與巴人汲水公園,實現“治水”與“鑄魂”同頻共振。
農村地區同樣煥發新生。向守元介紹,御臨湖啟動生態景觀修復工程,15 個黑臭水體變為“生態濕地”,水域面積達到1.3萬平方米,還帶動周邊發展鄉村旅游。
科技治水:構建智慧“護城河”
在江北區生態環境局的水環境智慧監管中心,記者看到,大屏實時顯示著105 個視頻監控畫面,39 套自動監測設備數據實時更新。“巴渝治水”應用系統實現重點河流斷面、污染源排口、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全覆蓋,問題發現及處置時效從 7 天縮短至 24 小時。
依托巴渝治水系統,江北區還與重慶市渝北區、兩江新區建立跨界河流聯防聯控機制,共享水質數據,開展聯合執法。在長江支流御臨河,通過“上下游同治”,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