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時間:2024-09-02 16:55
一滴水怎么變成一度電?
瀾滄江下游橫斷山脈怒山系南段崇山峻嶺間,中國華能集團糯扎渡水電站是“西電東送”和“云電外送”的主力軍。
水電站內,運維人員楊康雖然不在中控室,但打開應急待命手機,發電機組報警信號和設備動態一目了然,發電運行情況盡在掌握。在實現“無人值班”之前,這需要運維值班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在中控室值守。
瀾滄江中下游穿行云嶺大地,一路奔騰,沿江有華能集團的11座大型水電站。得益于大型水電站群智慧集控發電運行核心技術體系的成功應用,瀾滄江上已有10座水電站實現了“無人值班”,并在國內首創實現瀾滄江、金沙江跨流域集中調度。
糯扎渡水庫總庫容超過237億立方米,相當于16個滇池的容量。同時,它的調節庫容達到113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能力。如此巨大的容量,如何保證安全?2023年7月,全國首個流域級大壩智能在線監控平臺建成投運后,過去很多依賴于現場人工作業的工作更加“智慧”了。
大壩智能在線監控平臺如同掌握大壩運行工況的“千里眼”,可以對大壩安全狀態進行精準監控并作出實時評價,確保大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該平臺采用數據統一存儲、應用集中部署、業務上下協同、功能共享開放的智能管控模式,實現了流域梯級大壩安全“一網管控”和大壩信息“一屏盡覽”,開創了大型流域梯級大壩安全運維管控新模式。
生產管理模式變革,不僅體現在水電站里。
在距離糯扎渡水電站約500公里的云南省昆明市華能瀾滄江公司集控中心大廳內,一塊60平方米的大屏幕上信號閃爍,承載著數十萬條生產信息。集控中心值班人員聚精會神地盯著大屏,匯集信息,遠在幾百公里外的瀾滄江上包括糯扎渡在內的10座水電站和金沙江上的龍開口水電站都在這里實現了生產運行監視、運維調度指揮和異常事件處置。
集控中心和水電站,如同生產的中樞和末端,是生產的兩頭。近日,記者在采訪時見識到了他們的“智慧相連”。
“小灣電站3號機組需進行停機,切換到5號機發電。”接到調度的指令,集控中心運行值班人員劉智堅在電腦上輕輕一點,信號跨越山水,經歷10多個自動控制環節,在短短幾分鐘內,一次開停機操作已經順利完成。小灣水電站5號機組開機成功,這是一臺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機組,在機組滿發的情況下,每一分鐘可以發出1萬余度清潔電力。
小灣和糯扎渡同屬瀾滄江流域集控的10座水電站。目前,瀾滄江流域集中控制規模達2000萬千瓦,通過“云端”調度瀾滄江水,“指尖”控制機組發電,綿延江水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
生產中的“智慧”無處不在。
瀾滄江流域大型梯級水電站群遠程一體化監控技術體系,在國內外率先實現了千萬千瓦級發電容量的全托管式智慧化管理,發明了適應水電富集異步送端電網的水電安穩調節方法,研發了梯級水電站多目標聯合調度優化方法及調控技術,創建了測點規模百萬級的梯級水電站群集控監控、流域級水情水調、水電大數據分析一體化智慧發電運行平臺。
項目在填補集控發電運行領域多項技術空白的同時,也催促著產業工人的自我轉型升級。
面對流域水電站大規模集中調度過程中,集控運行指揮面臨的誤操作安全風險、指令可追溯校核能力差、數據共享能力與信息化協同效率較低等問題,華能瀾滄江公司集控中心的技術帶頭人劉東主導創新完成了“基于計算機網絡交互的調度發令系統”,改變了傳統的調度電話業務聯系模式,極大增強了調度指令的可靠性、準確性、可追溯性和數字化程度,有效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提升了調度業務效率。這項成果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職工“五小”優秀創新成果。
在技術進步和創新型產業工人的共同“加持”下,華能瀾滄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每年超1000億度清潔電力源源不斷地產出,云南和東部地區的生產生活有了動力保障。 (鄧崎凡 孫賀)
水下養魚 水上發電
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能共享號”投產發電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4-07-02
6月28日上午,隨著三片巨大的葉輪緩緩轉動,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國能共享號”成功并網發電。該平臺的成功投產開創了浮式海上風電領域“水下養魚、水上發電”的海洋經濟開發應用新場景,推動形成“綠色能源+藍色糧倉”的新模式,為深遠海綠色能源立體化開發、海洋資源集約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

“國能共享號”平臺建成于福建莆田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是全球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與養殖一體化設計項目,被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該平臺主要由“漂浮式風機+養殖網箱”組成,具體包括浮式平臺、4MW風機、系泊錨固系統等。浮式平臺為三立柱半潛式結構,形狀為正三棱柱,立柱間邊長70米,立柱高28米,設計吃水14米,養殖水體容積約1萬立方米。“國能共享號”平臺4兆瓦的風機在滿載負荷發電狀態下,每小時可發電4000千瓦時,單日滿負荷運轉可發電96000千瓦時,相當于4.25萬人一天的生活用電量。養殖網箱可養殖5萬尾深海魚類,2024年4月2日,該平臺首次投放1萬尾大黃魚魚苗,魚苗規格為700-800克/尾,養殖周期為3至4個月,一個養殖周期魚品預計收入達數百萬元。

依托新能源數字化平臺,平臺首次實現“漂浮式風電+深海養殖”的多元一體化監控,達到“遠程監控、無人值守”的運維模式。除了可以遠程監控平臺發電設備的各項參數外,通過高清攝像系統和手機APP,還可直觀地觀察水下魚群狀態,評估魚苗的生長狀態和尺寸重量。
在開發建設“國能共享號”過程中,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探索形成了一種適合我國海域的漂浮式基礎型式,平臺設計獲中國船級社原則性批準(AIP)證書,設計成果通過中國船級社、挪威船級社等業內專業機構審查驗證,可抵御15級臺風的侵襲;深入開展跨領域、跨學科技術融合研究,全力攻克風電機組適應性改造等技術,完成14個專業設計,實現“平臺結構、海洋空間、運營功能”多空間多層次共用;開發出適用于漂浮式風機的控制算法及使用平臺穩定控制策略,完成了10余項關鍵設計升級,解決了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的技術難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材料、氟膜材料、船體端部連接張緊器等材料在漂浮式風電領域首次應用,促進了海洋養殖及海上風電行業設備升級。研究過程中,共申請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