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發明水處理污泥再利用新技術
來源:南京日報
城市水處理污泥再利用又多一項新技術。近日,南京城建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一種城市水處理污泥制磚工藝”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傳統制磚需經過爐窯高溫焚燒,該項專利采用免燒技術,將尾泥與水泥、黃砂等經過一定配比后,再通過壓模處理即可成磚。
南京全市公共水廠供水能力達520萬噸/日,原水經過相應處理變成自來水后,會產生一定的尾水。隨著自來水廠對尾水處置率的提高,尾泥數量也越來越多。以北河口水廠為例,該廠目前日制水量達到90萬噸,平均產生的尾泥量為130噸/日。
“尾泥處置面臨諸多問題,若直接排放或處理不當,會有一定污染,也是對水資源的巨大浪費。”南京城建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鮑娟介紹,此前,尾泥以衛生填埋為主,但無法實現對自來水廠尾泥高附加值、規模化及資源化的利用。近年來,尾泥開始實現資源化利用——制磚。“在我國傳統的制磚工藝里,均是采用爐窯燒制成型,但隨著由氣候問題引發的低碳經濟生產方式在全球推廣,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各國工業優先發展的目標之一,爐窯制磚將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現實難題。”鮑娟說,應對新形勢,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她和團隊成員于2019年開始研發,2020年開始內部立項,并選定在龍潭水廠成立研發項目組。通過深入調研、反復試驗,最終研發成功。去年12月31日,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同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前不久,該項專利正式獲得國家授權。
該項專利采用免燒工藝,將尾泥與水泥、黃砂等進行精確配比,進行壓模處理并晾曬后就成為成品。根據應用所需,磚塊還可制作出各種模型。記者在現場看到,用于雨污水井井壁的模塊磚為弧形磚,每塊磚達到22公斤,“這一塊磚需要污泥約9公斤,1噸污泥大約可制作出111塊這樣的模塊磚。”鮑娟表示,該項新技術不僅成功實現了自來水廠尾泥制磚資源再利用,且無污染物排放,對環境無影響。制成的模塊磚也完全符合國家標準——強度高、密度高,抗凍、防滲水性能好。該項發明幫助砌塊行業從高耗能低產能污染企業向環保高效資源再利用創新型企業成功轉型實現跨越發展。
記者了解到,該項尾泥制磚工藝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并成功應用于我市多項市政工程項目,包括市政井壁的建設、公路護坡建設,以及道路基礎固化等。
“場地問題解決以后,就進入投產階段。”鮑娟介紹,按自動化生產模式,每年可生產150萬塊模塊磚。(融媒體記者 顧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