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處置的十大誤區

在線客服,點擊咨詢
表象:規劃、標準“配置齊全”。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專業規劃滯后,污泥焚燒煙塵排放標準、生產過程臭氣控制標準等污泥處理處置標準滯后,政策保障支撐體系滯后。
分析:由于對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的整體性思考滯后,復雜性準備不足、前瞻性不夠。污泥處理處置相關標準所涉參數研究及積累時間周期較長,政策保障支撐體系行業協調工作量大,如:水務、建設、環保、環衛、農業等。
建議:加快規劃和標準實施,污泥處理處置專業規劃是行業發展綱領,應前置、足量擬定,加快實施。污泥處理處置相關標準應有前瞻性、預見性,嚴格遵從。政策保障支撐體系宜服務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高效、穩定、安全運行,協調落實
誤區二
表象:泥水氣處理“協調推進”。區域環境治理過程中“重水輕泥”,污泥處理處置中的臭氣處理設施不同步規劃、不同步建設、不同步調試、不同步投運,因鄰避效應而導致因小失大,使得污泥處理處置主體設施不能投運。
分析:問題不能協同解決。區域環境治理過程中僅重點解決較易解決問題,如:水處理、營養元素去除等。人們普遍認為臭氣處理設施是附屬設施,其規劃、建設、調試等不夠重視。
建議:泥水氣處理須同步。區域環境治理過程中須“泥水共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與臭氣處理設施在專業規劃中應同步規劃;在項目實施中須同步建設、同步調試、同步投運。
誤區三
表象:污泥“四化”“實踐到位”。污泥“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四化”目標沒有整體考慮,目前僅“減量化”為主,“資源化”懸空。部分項目規劃“四化” 目標時過度強調“資源化”,忽視其他目標規劃的“資源化”目標只能部分實現。
分析:“四化”目標實施條件各異。減量化以去除污泥中水分為主,比較容易實施,大多落地;穩定化以消除污泥生物活性為主,較易實施,較多落地;無害化以去除污泥中重金屬、致病菌為主,較難實施,部分落地;資源化以提取污泥營養元素、能源等為主,技術要求高,較少落地。
建議:統籌考慮,優化“資源化”落地。首先,污泥“四化”目標應統籌考慮,協調落實,合理分配各目標投資。其次,應優化“資源化”目標方向:建議加快污泥建材利用等資源化處置方式研究和應用,建議綜合利用污泥中氮、磷資源,建議提取利用污泥中碳資源,克服污水處理工藝中碳源不足。
誤區四
表象:污泥處理處置“銜接順暢”。污泥處理大干快上,產物處置空中樓閣。污泥處理目標高大,產物處置方式低端。污泥處理效果欠缺,產物處置不能滿足。
分析:污泥處理處置孤立考慮。污泥處理項目倉促上馬,應急項目過多,沒有系統性解決問題考慮,使處理產物處置方式及項目難以實施。污泥處理目標要求盲目,不能有效對接污泥處置要求,造成污泥處理高目標要求所導致的投資浪費和低目標產物所導致的處置方式的部分落實或不可落實。
建議:污泥處置決定污泥處理。污泥處理項目立項建設要以污泥處置方式為出發點。據污泥處置方式要求,優化污泥處理目標,避免污泥處理工藝段投資浪費或深度不夠。
誤區五
表象:一“技”走天下。過度吹噓夸大某種技術或設施設備適用性和實用性,稱其是當前最好。不循科學規律,強調某種技術可全面實現“四化”,包打天下,以點蓋面。夸大污泥脫水藥劑神奇性和某些技術實現“四化”便捷性。
分析:忽視復雜性和成本全流程性。為推廣應用某種技術或設施設備,不考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難度和系統復雜性。忽視科學性、技術-經濟合理性,不計成本地實施。僅考慮本工藝段成本降低,卻造成其他環節成本上升,缺乏全流程成本考量。
建議:尊重科學、實事求是。要適合當下、適合地區、適合經濟、適應環境。
誤區六
表象:摻燒是“趨勢”。把水泥摻燒、垃圾摻燒、電廠摻燒等污泥摻燒作為首選。認為污泥摻燒可解決一切,污泥摻燒能實現污泥“四化”所有目標,其實未必。
分析:摻燒未必最佳。污泥摻燒只是我們處理污泥的一種方式,一種技術,未必是趨勢。摻燒方式選擇與地區產業布局、經濟水平相關;與污泥需處置規模相連,達到一定規模時單獨處置更經濟。
建議:摻燒宜為可選方式之一。污泥摻燒只是污泥處理處置可選方式之一,不宜作為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需考慮綜合技術的經濟性及環境合理性,考慮選擇應用,以其是否適合為關鍵。
誤區七
表象:項目“優化”。規模“優化”,不合理壓縮工程建設規模;工藝“優化”,不科學調整工藝路線;設備“優化”,不匹配縮減設施設備;成套“優化”,不協調合并關鍵設備;成本“優化”,不經濟替代生產設備。
分析:弄巧成拙。規模“優化”,不能應對泥量季節變化和檢修因素等所致泥量波動;工藝“優化”,不能應對不同性質下的工程正常生產;設備“優化”,導致個別非關鍵設備成瓶頸,產能變小;成套“優化”,關鍵設備合用,項目生產線多線停產風險劇增;成本“優化”,個別設備被低價、低質品代替,損壞率高、成本高。
建議:產能充分放量。規模設置考慮不利因素,合理放大,建議設置適合運行、維修等工況的完整生產線;工藝設置適合不同來源和生產段污泥泥性;設備配置提高備件率應對設備更新;成套配置應考慮關鍵設備可替代性;設備替代禁止低價、低質產品進入。
誤區八
表象:干化“決定”焚燒。污泥干化-焚燒項目中,先明確了干化段參數,再來指導和配置焚燒段參數,導致干化、焚燒工藝段銜接不協調。污泥斗提機提升污泥輸運過程不順暢,導致整條干化-焚燒生產線產能降低。
分析:干化、焚燒定位顛倒。干化工藝段參數決定了焚燒工藝段參數,矛盾主次顛倒,工藝對接不合理。污泥斗提機設置沒有重視污泥泥性及粘滯區影響,輸運污泥高程設置不合理,導致污泥輸運系統可調節性差,輸送不暢。
建議:焚燒決定干化。控制工藝段應是焚燒段,先確定焚燒爐的熱容,再據焚燒爐進泥含水率和熱值要求,反推干化段設計和生產參數。據泥性,在確保污泥平穩輸送的前提下,對高程和工藝進行優化,明確污泥方式為前端提升或后端提升。
誤區九
表象:能源利用“優化” 。為節能,借用電力等其他行業能源。為節能,不合理設置干化段工藝、不合理改造回收利用自身生產能源。
分析:不能系統綜合考慮合理性。借用電力等其他行業能源,污泥自身熱值利用不夠。干化段由間接干化改為直接干化,臭氣處理成本大幅上升;設備改造回收自身能源,投入產出不經濟。
建議:合理利用、綜合最優。在利用污泥自身熱值前提下,借用其他行業富余能源。工藝設置和優化宜站在系統性角度,使整個工藝流程能耗最低;設備改造回收自身能源方面,設備改造投入宜合理。
誤區十
表象:資本夠多則“萬能”。很多投資商認為有資本就可以做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大干快上,自信滿滿。實際上,很多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卻遲遲不能投產,即使投產也遲遲不能達標。
分析:資本不是萬能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多因素影響、多產業交融的系統工程,復雜程度高、難度大。污泥工程技術路線較長,涉及環節繁多:涉及不同類型、規模龐大設施、設備,任何環節小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產能。
建議:重視專業性。政府主管部門要選擇污泥處理處置專業的設計、建設、運行隊伍做專業事業。專業隊伍要重視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儲備培養和專業團隊建設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