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提質增效2.0時代,打通污水處理“經脈”難在哪兒 全國現在僅污水管網的缺口就有40萬公里左右,資金缺口在萬億元以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11-30  瀏覽次數:101
    核心提示:提質增效2.0時代,打通污水處理“經脈”難在哪兒 全國現在僅污水管網的缺口就有40萬公里左右,資金缺口在萬億元以上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提質增效2.0時代,打通污水處理“經脈”難在哪兒


    導讀:原本是污水“經脈”,變成了管網“梗阻”。這是國內污水處理目前面臨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思路是,不再單純以實現“清污分流”為目標,而是通過前期規劃、中端對癥、后期運維等管理方式為基礎,構建全過程、全方位污水管網建設體系。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污水管網都面臨著摁下“快進鍵”的命運。

    因為,水環境治理監管加劇,水生態修復不斷升溫,讓污水處理廠迎來一場力度空前的提質增效熱潮。一葉落知秋,最先感受到行業升級改造的莫過于這項被業界視作“隱秘而偉大”的民生工程。

    都是管網“惹的禍”

    “黑臭在水里,源頭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

    與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相比,污水管網是更難啃的硬骨頭。由于地下管網看不見、摸不著,加上過去建設理念是重地上輕地下,導致地下管網問題頻出。有的污水處理設施雖已建成,但由于收集管網建設遲遲跟不上,設施“曬太陽”的案例也時有發生。《中國水務行業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部分省份縣城污水廠的負荷率還不足60%(注:運行負荷率=每日實際進水量/每日設計處理量)。

    這與當地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存在欠賬有相當大的關系。另一組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雖然已經超過4800座,但是進水濃度逐年下降,其中約有1000座進水COD甚至在150mg/L以下。敷設在地下水位以下的排水管道,地下水進入污水管網,擠占了污水管網的輸送容量,降低了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尤其在處于豐水期的南方地區,大量的雨水、河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實際污水處理設施的負荷率可能更低。

    這意味著原本應該發揮治污效果的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大量污水可能是經過大比例稀釋以后的污水,如河水、地下水、山泉水等和污水混在一起進入了污水處理廠。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曾指出,過去對管網建設的不重視、規劃設計不夠科學、管網材料質量不合格等,都是導致COD濃度越來越低的原因。

    一場頂層設計帶來的革新

    亦如業界所言,“管網不治理、一切都白搭。”

    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關鍵在于管網質量,但眾多城市污水處理規劃設計普遍存在“重廠輕網”現象。污水管網一般分布在地下,屬于地下的設施,然而在我國污水廠沒有對污水管網進行管理之前,污水管網的管理企業并沒有對這些設施進行相關的維護。加之“有些地方豎向控制問題突出,管網高度相差一兩米,根本接不上,也就收集不到污水。”更為嚴峻的是,這種情況在我國十分普遍。

    “水多的地方沒管網,有管網的地方又沒有水,都是我們時常遇到的大問題。”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坦言道。而在管網設計過程中,雖然進行了污水管網總體的規劃,但是由于成本、資金方面的考慮不足,因此常常導致成本增加、資金流失等問題。管網的錯接、混接也是大問題。即使有主干管,但缺乏來自各生活小區或工業區的支管和“毛細血管”配套,污水依然無法通過管網收集。

    管網“頑疾”到了不得不治的時候。在2019年5月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中曾對污水管網寄予厚望:“明確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重點難點也是首要問題即“清污分流”,也就是將旱天直排進入地表水體的污水和未納管的污水通過工程措施接入城鎮污水收集系統。

    不僅要在雨天的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更是在旱天地下水、河水等客水在污水管網中與污水的分流。同時,優先補齊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管網等設施的短板。針對老舊污水管網很可能是要分區塊進行排查、改造和維護。而新建管網則從前端的規劃、施工設計等要嚴格把關。《行動方案》同時將進入污水處理廠生化需氧量(BOD)濃度提升到100mg/L的要求,折算到COD濃度則為約200—230mg/L。

    錢未至 “風”已起

    無論是接近愈發嚴苛的出水參數,還是為達標而投入的管網規劃,最終的落腳點均在“成本”二字。從實際可操作性來看,如果將管網成本納入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將大幅提升,超出居民和企業的可承受能力。當前,污水處理費只能勉強覆蓋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而污水管網的運行,還需要財政付費。

    從地方上的項目看,管網建設無法收水費,而是一種沉淀性資產。有專家指出,根據幾大設計院從北方到南方的管道造價統計,北京造價平均700萬元/平方公里,南方是1300萬元/平方公里。考慮到目前的管網中,雨污分流制的管網長度僅占到管網總量的40%。在2018年7月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就曾明確表示,全國現在僅污水管網的缺口就有40萬公里左右,資金缺口在萬億元以上。

    在污水處理領域,采用BOT、TOT、PPP等模式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前述商業模式大多更偏好于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并非配套管網建設。迄今多數地方污水處理實行廠網分離,污水處理企業一般僅負責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管網一般由市政部門或其所屬的事業單位負責。

    “因為管網建設投資回報比建廠,要低很多。所以一般民間資本介入管網建設的意愿較低。”而要把管網納入PPP模式,無論是項目權責邊界,還是民間資本的回報模式,都比以往復雜。配套管網的投資規模一般要超過污水處理廠的投資,甚至是后者幾倍。即便對于資金雄厚的社會資本而言,尚未建立的“投資方對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和履約機制的信任”儼然成了資本大舉入場的老大難。

    但在硬幣的另一面,這對大家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按照既定補貼標準對試點城市給予定額補助。不同批次補助標準分別為6億元、4億元、3億元。隨著污水處理廠升級的深入,這對于管網類企業來說是機會,本土管網生產、檢測和管線信息管理系統開發以及相關設備的研發制造發展格局也將發生改變。

    來源:騰訊網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明水县| 杭州市| 建瓯市| 格尔木市| 孟州市| 桦甸市| 改则县| 博客| 玉环县| 泸定县| 永善县| 通道| 曲阳县| 合肥市| 英德市| 海丰县| 长沙县| 临泉县| 阜城县| 鞍山市| 彭阳县| 合山市| 胶南市| 临漳县| 融水| 大悟县| 柘城县| 兴和县| 太白县| 启东市| 班玛县| 桐乡市| 双流县| 柏乡县| 江阴市| 长沙县| 四川省| 林芝县| 门源|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