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日報
臭黑的污泥也能用來發電?這是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已經實現的成熟技術。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2017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名單,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就是憑著這一項技術獲此殊榮。
這幾年隨著污水處理規模的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污泥處理處置成了政府頭疼、百姓關注的難題。污泥該何去何從?污泥填埋不僅會侵占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會造成二次污染,國內污泥處理處置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能夠產業化、規模化地處置污泥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企業作為循環經濟的創新主體,應該在污泥處理處置領域轉變發展方式,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共贏的路子,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正是一個生動樣本。面對日益趨增的污泥量,省內規模最大的地方公用熱電聯產企業——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經過幾年的不斷試驗,建設了一套依托熱電聯產項目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泥處理處置系統和集成工藝,技術和項目已日趨成熟。截至2017年底,共累計處理處置污泥300多萬噸,相當于節約了1360多畝填埋用地。
“污泥圍城”有解
每天早上7時許,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鎮的騰油公路、秋茂路,總會從嘉興各地開來一隊滿載著污泥的運輸車。這些車子一輛接著一輛,排成一條長龍。
在秀洲區,污泥處理處置并不是新鮮事。紡織印染行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生產中產生的污泥處理處置難,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污泥是污水處理的副產品,隨著市政污水處理、印染紡織等行業的發展,導致污泥產生量越來越多。以前采用的是污泥制磚方式,但處置量有限,末端治理很難,加上磚瓦窯逐步被淘汰,亟需一種新的處置方式來滿足日漸增長的污泥處置需求。”秀洲區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說。
面對政府有要求、市場有需求,物產中大集團控股企業新嘉愛斯從2010年開始累計投入10多億元進行技改,通過多年的調研和試驗,在原有熱電聯產項目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泥處理處置系統和集成工藝,并于2015年完成全部污泥干化設施的建設。
“一聽說我們能 吃 下污泥,嘉興的污泥產生單位都找上門來讓我們處理污泥。”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保云說,2016年下半年,每天在廠區門口排隊的運輸車有上百輛,全部裝滿了污泥,但因為處置能力有限,無法“消化”所有污泥,只好發號子來對車輛進行有序管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車子仍然不肯走,愿意等上好幾天。
這種情況終于在2017年發生好轉。正如早上看到的那幕,運泥車每天雖然仍需排隊,但井然有序進入熱電廠,沿路也看不到污泥跑冒滴漏的情況。這種轉變,源自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吸污”能力的提升,每天處理污泥量從最初的幾百噸擴大到2000噸以上,這不僅有效解決了嘉興市本級南湖區、秀洲區、經開區和嘉興聯合污水處理公司的污泥處置出路,也幫助附近海寧、桐鄉、嘉善等地處置污泥,有效緩解了各地的生態環境壓力。
2017年,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已處置約300家單位的污泥約75萬噸。若這些污泥填埋將會侵占300余畝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存在二次污染隱患。
“變廢為能”增效
熱電企業“吸污”,實現的技術路徑往往是通過焚燒的方式。但污泥處置水平的高低,關鍵要看“吃”下多少污泥,再“煉”出多少有用的東西,是否會“生”出有害物質。
“污泥處置主要是分成兩塊,一塊是干化處理,一塊是變廢為寶。”俞保云聊起具體怎么“煉”污泥,眼神開始發光,語速明顯加快,把每一個細節講得尤為清晰和專業。
干化處理,關鍵在脫水。在外行的記者看來,污泥干化好比雞蛋餅攤在熱鐵板上,一會兒工夫就可以搞定,但事實上這項工藝需要克服不少技術難關,比如過程中冒出來的氣體成分復雜如何收集處理就是一個大問題,這部分氣體通過處理后被送入鍋爐高溫焚燒處置。
“對于污泥和煤協同焚燒后的煙氣凈化處理,我們在這方面投入是比較大的,需經過脫硝、脫硫、除塵、活性炭吸附等一系列處理,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后才能排放到大氣中。”俞保云指著熱電廠內高處的煙囪說,別看冬天冒的是“白煙”,但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水蒸氣,煙氣排放濃度早已達到燃氣輪機組的排放要求,比省經信委要求全省公用及自備熱電在2017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時間表提前了一年半時間。
與2016年相比,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煙氣排放指標再次大幅度下降,氮氧化物降低了50%,二氧化硫下降了60%,煙塵下降了70%。在熱電廠大門外有一塊大顯示屏,實時動態顯示著這些跳動的數據,自覺接受公眾監督。俞保云說,在煙氣排放口放置著一套監測設備,對煙氣中的相關指標進行實時傳送,并同步到當地環保部門。
解決好污泥干化后,就輪到如何變廢為寶了。“以前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小鍋爐來供熱供氣,后來出于發展和環境的需要都取消了,而我們正好能彌補這種需求空缺。”俞保云說,五六噸干化后的污泥相當于1噸標煤的發熱量,通過與煤協同焚燒,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以供熱供氣。如今,新嘉愛斯供熱供氣已服務200多家工業企業和單位。
此外,污泥焚燒后剩下的灰渣,體積只剩下原先污泥量的5%左右,可用于建材行業綜合利用,從而形成了良性的污泥閉環處理處置。2017年,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發電約10億度,供熱400萬噸,供壓縮空氣16億立方米,實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打造“綠色動力”
因為污泥發電,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在業內也小有名氣,已是熱電行業轉型升級的樣本,污泥焚燒綜合利用項目通過專家評審列入國家第一批污泥處理處置示范項目。去年以來,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幾乎每周都有人前來參觀考察,來自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科研院所,甚至還有一些海外組織。“綠色發展,需要構建一套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新嘉愛斯就是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技術創新,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俞保云說。
在光鮮靚麗的成績背后,離不開技術創新。在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的會議室,整整一面墻壁上都掛滿了各類榮譽證書,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一項“污泥攪動型間接熱干化和復合循環流化床清潔焚燒集成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在熱電企業中是極為少見的。即使是污泥焚燒發電供熱技術已日趨成熟,但創新依然沒有止步,新嘉愛斯在去年又有一項《污泥處理方法及污泥處理系統》專利榮獲“浙江省專利優秀獎”。截至目前,已擁有有效專利43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發力循環經濟從污泥焚燒綜合利用項目起步,以服務嘉興生態建設為目標,還實施了生物質焚燒發電供熱項目。以嘉興為例,這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廢棄物(秸稈)的資源十分豐富,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作為燃料的秸稈被大量替代,形成大量剩余,如何規模化地開發、利用這部分農業廢棄物,這又是一個全新課題。
“目前國內很多生物質電廠都是虧損的,其意義在于緩解地方的環境壓力,除了要解決農民收集運輸秸稈成本高的問題,還要提高生物質焚燒效能。”俞保云告訴記者,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已建設了一套高溫高壓生物質焚燒鍋爐,以燒秸稈、舊木料為主,去年消耗生物質材料約18萬噸,相當于節約標煤8萬噸左右,年發電量約1.6億度,年供氣量約20萬噸,從而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0萬噸,灰渣還可以綜合利用。
俞保云說,生物質綜合利用發電在國內還屬于起步階段,物產中大集團新嘉愛斯大膽創新,并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同研發生物質鍋爐煙氣脫硝技術,煙氣排放已能達到超低排放要求,這在全國處于領先。2017年生物質項目已通過了省發改委驗收。
(原標題:污泥里“燒”出10億度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