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第五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7下一步進入實操階段的“雙一流”建設有哪些重點工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9-21  瀏覽次數:134
    核心提示: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7下一步進入實操階段的“雙一流”建設有哪些重點工作?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邀請函(污水千人大會同期會議)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雙一流”入選方案解讀:中國大學貧富格局如何重組?

     2017-09-21 陳少遠 等 

    “985”“211”后,中國窮大學富大學如何沉浮?31省市支持“雙一流”建設計劃資金總額已超550億元

    記者  陳少遠 實習記者 徐壯 孔翔鳳

    中國首批“雙一流”高校名單終于靴子落地。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三部委公布名單,137所中國高校上榜。

     

    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95所。前者分A類高校36所,B類高校6所。財新記者梳理,在39所“985工程大學”外此次新加入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三所“211工程”高校。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有95所,其中71所為原“211工程”學校,有24所非原“985、211工程”學校進入該榜單。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是繼“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又一項國家重點建設工程。

     

    根據中國官方此前公布的時間表,經過“雙一流”建設,到2020年,中國希望有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就此名單答記者問時提醒,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重點在“建設”,“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非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建成還要看最終成效”。

     

    在高等教育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均采取向精英大學傾斜并且以“重點建設、項目主導”為主的投入模式。此前,中國通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傾斜投入,在20年間重點支持了一批大學快速發展,但兩項工程也因投入失衡等問題引發爭議。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張端鴻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分析,單純從名單看,取代“985”“211”的“雙一流”更加重視對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的扶持。但“雙一流”的資金投入以原來的211、985、優勢創新平臺、協同創新中心等專項投入的盤子為基礎來測算,“所以投入的差異性基本維持了原有狀況”。

     

    中國高校獲得財政投入的“貧富差”將繼續存在,但貧富格局或將局部改寫。

     

    “雙一流”高校將獲國家和地方財政兩個渠道的支持。據財新記者統計,除港澳臺外的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目前公布的“雙一流”建設計劃支持資金總額已超550億元。

     

    中國大學此前公開的2017年預算可見端倪。有多所高校因為“雙一流”建設而導致財政撥款預算支出增加。如中山大學高等教育支出比去年增加約4.8億。該校在公開預算報告中指出,增加原因主要是“統籌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項預算增加”。而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均以“2017年初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經費及中央高校管理績效改革撥款預算數”的名目解釋兩校在高等教育支出里增加的5.5億元和0.35億元。

     

    “雙一流”如何誕生

     

    在新一輪國家重點大學建設工程中,財政投入如何選擇傾斜建設的大學和學科?

     

    “扶優、扶需、扶特、扶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海峰解讀,“雙一流”建設不是普惠性的,“始終將具備沖擊世界一流的實力和潛力作為最優先的考慮”。

     

    曾參加建設高校遴選認定標準討論的第二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也在解讀文章分析,“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遴選充分體現了“國家意志”,將使一批高校的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就像“211”工程明確提出的“重點建設、帶動全局”的方針。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透露,評選名單由專家委員會討論確定,以學科為基礎,“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從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中遴選產生”。

     

    具體方式為,由專家委員會論證確定采用的第三方評價結果,再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遴選產生137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此基礎上,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在中國官方的部署中,“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發展重點在于“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則著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要“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

     

    據劉海峰透露,在遴選認定標準的過程中,還參考了國際相關評價因素,并綜合高校辦學條件、學科水平、辦學質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情況,以及高校主管部門意見。

     

    教育部的公開信息顯示,專家委員會以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為主任,由來自有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學會協會和咨詢機構的代表組成,并特別兼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在評選過程中,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納入“雙一流”建設范圍做出評判。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同時,認定遴選標準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臺條件等掛鉤,“堅決糾正高校數人頭、拼硬件、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

     

    教育部還表示,此后的具體工作中,將做到“同等重視、同等建設、同等評價”——即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都是沖擊世界一流的重點建設對象;建設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經費等都同等覆蓋;考核也“一個尺子一個標準”。

     

    “一流大學”現AB檔

     

    “雙一流”榜單非常吸引眼球的一點在于,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分為AB兩檔。在36所A類高校外,還有東北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云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6所B類高校。

     

    教育部解釋,將一流大學作區分,是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推動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張端鴻分析,一流大學建設單位分為AB兩類主要是體現了“績效導向”和“能進能出”的建設思路。劉海峰則指出,讓參與建設的高校形成梯隊,是因為現有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中,有少數是接近甚至是初步達到了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一流學科的,但有一些高校和學科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比較遠。

     

    在6所B類高校中,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原“985工程”大學。張端鴻分析,3所學校不能與A類學校同列一個梯隊,或是因為在評選過程中,其主要的發展數據指標跟其他985高校存在差距,專家評價也不甚理想,未能得到更多“雙一流”專家委員會成員的青睞。

     

    而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新入選,一方面可體現了其發展實力和潛力,但另一方面,其整體發展數據跟之前的諸多985院校還是有差距,所以歸入B類比較合理。

     

    除此之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與原“985”工程大學名單大部分重合。黃達人分析,這一結果是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已經取得的建設成效。

     

    財新記者梳理發現,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行”前500名中,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重合的有20所,包括排名第25位的清華大學、排名第38位的北京大學等。

     

    而在2018年“《泰晤士報》世界高等教育大學排名榜”前500名中,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重合的有12所。

     

    增3所中西部大學體現“公平”

     

    在對中國大學的建設上,縮小“國家隊”(部屬大學)和“地方隊”(地方大學)投入差的呼聲一直不絕。其中尤以東西部高校所獲財政投入的差距為甚。

     

    根據中國高校2017年的公開預算,廣東地區的中山大學收支總預算約116億,而中西部高校相較而言則遜色不少,大多預算總額在20至30億間,如蘭州大學為約31億。

     

    在“一流大學高校”的入選名單中,中西部地區的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三所原非“985”高校的入選較為醒目。張端鴻分析,此舉或是為了體現進一步扶持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等教育的政策意圖。

     

    此前,教育部等部門先后啟動被稱作“小211”“小985”的“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以提振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劉海峰分析,在以往建設重點大學和現在建設一流大學的計劃中,一直存在著公平與效率的問題。例如一個省區的省屬高校通常只設一所“211”高校。而現在的“雙一流”建設在遴選新增少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時,統籌考慮區域布局與已有水平,“重點支持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區遴選”。

     

    劉海峰認為,新增3所非原“985”工程大學作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可視為在重點大學建設的“公平”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入選的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在解讀文章中表示,“雙一流”建設“承載著河南億萬人民享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載著地方大學由大變強的重托”。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國家層面的公平考慮,中西部地區自身對大學建設的投資卻顯局促。例如,山東將在“十三五”期間籌集50億資金支持“雙一流”建設的大力度,但在新疆自治區,地方財政僅投入1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持區內本科高校在5年內建設50個重點專業。

     

    24所非“985”“211”高校入選

     

    財新記者梳理,在“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進入重點建設行列的學科數在10個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2所。北京大學以41個學科居首,其次為清華大學34個,浙江大學18個,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各入選17個學科,緊隨其后。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有95所,其中71所為原“211工程”院校。有24所非原“211工程”院校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對學科評選有深入研究的張端鴻向財新記者透露,此一流學科遴選非常重視基礎性發展指標的數據支撐,一是由于第四輪學科評價結果尚未公布,所以繼續使用第三輪學科評價結果。另外,ESI和QS兩大國際學科領域評價指標或排名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只要在某一個評價體系中脫穎而出,“遴選過程中就盡量不放過、錯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央美術學院等專業優勢突出的高校及寧波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近年涌現的新秀外,天津等地的五所中醫藥大學也進入了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在兩會期間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按照綜合性大學(的標準)作為中國高校的評審依據,會讓“特色學校、學科吃虧”。

     

    張端鴻認為,一流學科建設突破了此前“211”工程更加重視綜合性大學建設的格局,遴選了一批單科性、行業性院校,鼓勵高校走特色發展之路,避免千校一面。

     

    教育部也透露了在一流學科建設上“扶持特殊需求”的導向,“對于經過長期建設、具備鮮明特色且無可替代的學科或領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評價中難以體現的高校予以扶持”。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認為,行業特色高校的智力資源,集中由一流學科來承載,“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中國,這些高校覆蓋農、林、礦、油等事關國計民生基礎行業。

     

    入選校享有較大自主權

     

    在“一流學科高校”名單中,一些學科后標有“自定”二字。教育部解釋,專家委員會根據國家需求、布局、區域發展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建議部分高校自主確定了一批建設學科,考慮到這批學科的特殊性,因此在名單中特予注明。

     

    根據今年1月公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入選高校可根據自主編制的整體建設方案、分學科建設方案決定建設經費如何使用。

     

    黃達人進一步解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和學科建設方案編制將注重體現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在方案編制方面,高校的建設目標可以是學科、學科群或學科領域,“把學科建設的組織權交給了高校”。

     

    此外,在考核評價方面,2018年以高校自我考核評價為主,三部委只對2020年周期建設成效進行評價。

     

    教育部還強調,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在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據此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

     

    各高校的建設方案將由高校日后另行公布。

    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時政新聞人民日報2017-09-21 10:38
    分享
    422評論收藏

    [摘要]有關地方表示,“雙一流”建設站位高、視野廣,體現了國家計劃國家標準,有利于全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專家委員會委員認為,程序設計科學合理,不申報、不評審,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結合各種因素依據第三方評價結果實行綜合認定,標準全面客觀,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高校認為,不申報、不折騰,不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于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有的高校表示,標準客觀公正,程序嚴格規范,雖然自身沒有占到“便宜”,但充分認可。

    自動播放開關自動播放

    “復興號”問鼎全球最快 乘客:高鐵更加準時比較方便

     
    <>
    1. “雙一流”建設名單公布 42所高校入選一流大...
    2. “復興號”問鼎全球最快 乘客:高鐵更加準時...
    3. 特朗普稱南海國家主權被威脅 外交部超機智回...
    4. 特朗普1.1億元海濱莊園遭颶風破壞 棕櫚樹全...
    5. 外交部確認墨西哥地震有臺胞被困受傷 將提供...
    6. 擦肩而過!實拍聯大特朗普入場同時朝鮮代表...
    7. 特朗普放話“徹底摧毀朝鮮” 中國外交部緊急...
    8. 感人!中國駐比利時大使與眾人高唱國歌歡送...

     

    重磅發布!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北大清華等42所高校位列一流大學建設名單。

     

     

     

     

     

    “雙一流”高校是怎么選出來的?下一步還有哪些打算?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施操作階段。日前,“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布,三部委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1“雙一流”建設實施推進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2017年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求,結合“雙一流”建設實際,經廣泛征求意見,確定總的工作原則是穩中求進、繼承創新、改革發展。

    穩中求進,即從建設基礎出發,平穩開局,平穩過渡,平穩推進,不搞全體發動、推倒重來;繼承創新,即充分考慮“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繼承好已有建設成效,同時創新建設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促進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改革發展,即以改革為動力,既要堅持競爭開放、動態調整,打破身份固化,強化績效激勵,又要強調改革引領、深化綜合改革,切實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

    2“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是如何遴選認定的?

    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產生。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以增量方式統籌推動建設,以存量改革激發建設活力。“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認定遴選程序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組建“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高層次戰略專家作用,具體承擔遴選認定和審核建設方案的有關工作。

    第二步,依托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確定遴選認定標準,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擬建設學科。具體分為三個環節:首先,綜合考慮有關第三方評價的權威性、影響力及高校認可度,論證確定采用的第三方評價結果;然后,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特別是反映人才培養和學科水平的評價,酌情參考國際評價,統籌考慮國家戰略、行業區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最后,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137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隨之對應產生了擬建設學科。

    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基礎上,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議。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此后,根據專家委員會的建議,三部委審議確定“雙一流”擬建設高校及擬建設學科名單。

    第三步,確定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擬建設高校編制論證建設方案,經所屬省級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核后,報三部委。專家委員會對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進行審議咨詢,首先把牢政治關,其次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逐校對建設方案提出具體咨詢意見。三部委研究后,根據咨詢意見通知有關高校修改完善建設方案,并對修改完善情況進行核對把關。

    第四步,三部委根據專家委員會意見,研究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報國務院批準。

    其中,專家委員會根據國家需求、布局、區域發展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建議部分高校自主確定了一批建設學科,考慮到這批學科的特殊性,在名單中特予注明。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重點在“建設”,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要看最終的建設成效。

    3對“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認定體現了哪些戰略考慮?

    遴選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既要破除封閉固化的做法,打破終身制,又要考慮高等教育戰略布局,考慮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無可替代的學科。注意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落實“四個服務”要求,加強黨的領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內涵發展,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

    二是鼓勵和支持高水平建設。“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是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前列或行列,是突破性工程,重在扶優扶強、引領示范,必須堅持高水平、鼓勵高水平、支持高水平。

    三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把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作為遴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為重要基礎,發揮“雙一流”建設對區域、行業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對于經過長期建設、具備鮮明特色且無可替代的學科或領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評價中難以體現的高校予以扶持。

    在這里要特別說明,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遴選,既要體現沖擊一流的水平,也要與我們的國情國力相適應;既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也要與以往重點建設項目平穩銜接。專家委員會討論確定:以學科為基礎,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從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中遴選產生,主要根據客觀數據和綜合評價。

    有兩個主要考慮:一是落實穩中求進、繼承創新的原則,既要繼承原“985工程”建設基礎,又要以改革促進發展,以改革增加建設動力,特別是加大對那些需要加強建設的高校的壓力,實行存量改革、激發活力。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同時,考慮到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整體建設任務更重,示范效應更加明顯,更需要提升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這樣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并推動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在具體工作中,將做到三個同等,即同等重視、同等建設、同等評價。同等重視,就是一視同仁,都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都是沖擊世界一流的重點建設對象;同等建設,就是建設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經費等都同等覆蓋;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標準評估考核,一個尺子一個標準。

    4遴選認定的第三方評價是如何選擇的?結果是否達到預期?各方對此次遴選的評價如何?

    對于大學、學科的第三方評價,目前國內、國際有幾十種。選用第三方評價的原則,一是堅持中國特色,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堅持傳承中國文化,引導高校把“四個服務”作為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簡單套用國外的標準排名,不把中國特色狹義理解等同于學科特色;二是堅持綜合性、多維度,利用各類評價,從各個側面、多個維度對高校實際情況進行評價,不與單純的人才指標、論文指標掛鉤;三是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發揮綜合效用。

    專家委員會經過比較論證,綜合各方意見建議,考慮第三方評價的權威性、影響力及高校認可度,從我國實際和可操作性出發,確定采用的國內國際評價為:

    (1)4類國內第三方評價:一是人才培養類,體現高校人才培養水平,涵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二是學科水平類,體現高校學科水平;三是貢獻獎勵類,體現高校學科的社會貢獻;四是政策導向類,綜合考慮高校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重大發展戰略布局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

    (2)高校認可度較高、客觀性較強的的國際第三方學科評價,體現各學科點的實力水平及國際影響力。

    依托選定的上述第三方評價,專家委員會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突出考查有關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學科水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貢獻度等。評價大學辦學質量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外從來沒有一個評價及其標準能夠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此次遴選認定制定的標準,是在現有條件下比較科學合理、共識比較廣泛、負面影響比較小、相對最可行的標準。

    此次遴選得到各方的認可和好評。有關地方表示,“雙一流”建設站位高、視野廣,體現了國家計劃國家標準,有利于全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專家委員會委員認為,程序設計科學合理,不申報、不評審,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結合各種因素依據第三方評價結果實行綜合認定,標準全面客觀,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高校認為,不申報、不折騰,不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于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有的高校表示,標準客觀公正,程序嚴格規范,雖然自身沒有占到“便宜”,但充分認可。

    5遴選認定工作有哪些機制創新?

    三部委在總結以往重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高等院校設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工作的推進機制,積極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認定遴選機制的改革創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發揮專家作用。成立專家委員會、建立戰略專家咨詢組織,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創新,也是實施推進的重要保證。專家委員會由來自有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學會協會和咨詢機構的代表組成,特別兼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權威性,不僅在認定遴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建設方案咨詢、跟蹤指導、建設中期和周期評價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認定工作流程。采用認定方式遴選,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在確定一流學科建設范圍時,專家委員會不對具體高校或學科進行評審,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平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論證確定認定標準,再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納入“雙一流”建設范圍做出評判。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證遴選的公平公正、開放競爭。

    三是依托第三方評價。認定遴選標準的依據、數據,充分依托第三方評價,根據已公開發布、可公開獲取、高校普遍認可的國內、國外第三方權威評價結果確定,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體現內涵發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觀評價、整體評價、質量評價,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臺條件等掛鉤,堅決糾正高校數人頭、拼硬件、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實行動態管理。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并減小支持力度。對于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范圍。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6“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主要內容是什么?

    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核、“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審議咨詢,最終形成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

    建設方案突出強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關于中管高校巡視情況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持內涵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兼顧前瞻性和可行性,制定相互銜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對學科建設作了系統安排部署,詳細規劃設計路徑、內容、舉措。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通盤考慮學校整體目標和建設學科目標,統籌安排部署;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把建設學科擺在建設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時也對學校學科整體建設作出長期規劃安排。

    建設方案由高校另行公布。

    7下一步進入實操階段的“雙一流”建設有哪些重點工作?

    下一步,“雙一流”建設進入新階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務將進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將從遴選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轉換到有效推進實施上來,建設高校將從凝練學科方向、編制建設方案轉化到全面落實上來。

    主要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推動建設高校深化認識,通過座談會、宣講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結合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深入宣傳解讀“雙一流”建設精神實質,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交流經驗,采取典型引路的辦法,帶動幫助建設高校開好頭、起好步、走對路,抓好建設落實。二是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和相關政策舉措,通過高校在內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論證提出新時期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標準,一方面為建設中期評價指導和周期評價作準備,另一方面把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的過程變成建設高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成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有力抓手,引導“雙一流”建設健康發展 。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暨市| 白朗县| 湘乡市| 五常市| 海伦市| 资中县| 嘉定区| 玉林市| 卢龙县| 分宜县| 威远县| 平武县| 长子县| 偏关县| 内黄县| 南靖县| 龙海市| 南丰县| 全南县| 青田县| 永安市| 东至县| 山西省| 乌鲁木齐市| 遂昌县| 开封县| 孝义市| 正安县| 信阳市| 保定市| 武胜县| 承德县| 九龙坡区| 虹口区| 云阳县| 健康| 象州县| 东乡| 苏尼特左旗| 墨玉县|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