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第五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補償機制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5-18  瀏覽次數:109
    核心提示: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邀請函(污水千人大會同期會議)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據新華社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仍然偏小、標準偏低,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行動的成效,須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意見》強調,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有效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意見》提出,按照權責統一、合理補償,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轉型發展,試點先行、穩步實施的原則,著力落實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任務。到2020年,實現上述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意見》分領域明確了重點任務。
      
    森林方面《意見》提出,健全國家和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
      
    草原方面《意見》提出,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適時研究提高補助標準,逐步加大對人工飼草地和牲畜棚圈建設的支持力度。
      
    濕地方面,《意見》提出,穩步推進退耕還濕試點,適時擴大試點范圍。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率先在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開展補償試點。
      
    荒漠方面,《意見》提出,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將生態保護補償作為試點重要內容。
      
    海洋方面,《意見》提出,完善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補助政策,提高轉產轉業補助標準。繼續執行海洋伏季休漁漁民低保制度。
     
    水流方面,《意見》提出,在江河源頭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態修復治理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大江大河重要蓄滯洪區以及具有重要飲用水水源或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全面開展生態保護補償,適當提高補償標準。
      
    耕地方面,《意見》提出,完善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態治理補貼制度,對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施耕地輪作休耕的農民給予資金補助。
      
    《意見》明確,將推進七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一是建立穩定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保護補償力度。二是完善重點生態區域補償機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研究制定相關生態保護補償政策。三是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研究制定以地方補償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辦法。四是健全配套制度體系,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為基礎,完善測算方法,加快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五是創新政策協同機制,研究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與生態保護補償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機制。六是結合生態保護補償推進精準脫貧,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七是加快推進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化和法制化。
      
    《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協調機制,研究解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督促落實,對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落實不力的,適時啟動追責機制。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產品有價、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意識,營造珍惜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
    延伸閱讀
    補償機制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近日對外發布。專家認為,這一意見將使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走向規范化、制度化,促進補償機制更大范圍覆蓋,充分發揮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各相關方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
      此前,我國對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行了探索和實踐。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探索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生態受益者與保護者間的利益關系脫節、補償范圍偏窄、區域間生態補償政策和方式不明確等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汪勁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明確,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
      2015年,我國開始實施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其中明確規定:“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
      目前,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正在共同推動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通過上下游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機制,更好地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流域保護和治理的長效機制。
      “生態保護補償是生態環境保護全覆蓋制度體系的重要方面。”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說,建立補償機制,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依靠市場的機制,建立起誰污染誰補償、誰使用誰付費的制度。
      這次發布的意見提出從多個方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包括建立穩定投入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區域補償機制、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健全配套制度體系、創新政策協同機制、結合生態保護補償推進精準脫貧和加快推進法制建設。
      專家指出,隨著體制機制的創新與完善,生態補償不僅有利于生態保護,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生態保護者恪盡職守、生態受益者積極參與的激勵機制。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大石桥市| 湟源县| 玉龙| 繁昌县| 石河子市| 海林市| 永福县| 长宁区| 普兰县| 读书| 逊克县| 岳阳县| 封丘县| 双流县| 陆河县| 江孜县| 峨眉山市| 岑溪市| 无为县| 平谷区| 西宁市| 湖北省| 齐河县| 依兰县| 香格里拉县| 兴宁市| 张家港市| 屏东市| 郁南县| 新源县| 登封市| 中宁县| 电白县| 贡觉县| 苏尼特右旗| 平江县| 自治县| 收藏| 右玉县|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