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談李嘉誠:他沒有“跑”
島君說
2016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接受了鳳凰衛視吳小莉的采訪,談了許多之前沒有觸及過的話題。他認為,人民幣直到2020年之前會繼續升值;他認為,中國經濟還有十年的8%增長潛力;他認為,李嘉誠沒有跑路;他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持有;他建議,政府多建經適房解決住房剛需。你怎么看?
來源: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
編校:正和島(ID:zhenghedao)
本文獲得授權轉載
2015中國經濟勉強達標
吳小莉:林老師,我們知道你一直對中國的經濟是持很樂觀的態度,而且幾十年前您的預測也都實現了。2015年2016年中國的經濟確實讓人比較擔憂,所以我們很想從您的眼光來看一看,目前的形勢是怎么樣的?去年的這個時候,您也說到了中國經濟的GDP增長可以到7%甚至更高。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數據是6.9%,您覺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林毅夫:首先來講,我一再說我是比較客觀不是樂觀,因為其他人都悲觀嘛,所以客觀也變成樂觀了。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下行壓力,這表現在多方面。一方面呢,我們知道歐美這些發達國家還有日本,它們經濟都沒有真正從2008年的危機當中復蘇過來。日本去年經濟是收縮的,是負增長。歐洲經濟的增長,無非就是1%左右。美國經濟開始覺得比較好,但到年底的時候繼續往下調。這就造成了去年我們的增長目標是7%左右,總的來講,這個目標應該算達到了。6.9%當然是7%左右,但不是在7%以上。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國際經濟形勢下滑的幅度比我們預期大得多。
比如說我們的經濟現在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第一大貿易國,出口過去在我們增長當中的比重是很大。從平均值來講,從1979年一直到2014年,我們出口每年的增長是百分之十六點多,但是去年我們的出口負增長,在這種情況之下,跟我們的預期的7.0%的增長中,就會往左邊拉,而不是從到右邊去。
關于今年的經濟增長,總體的態勢差不多一樣。國際經濟形勢確實不樂觀,美聯儲的副主席,也就是中央銀行副行長,最近在一個公開場合,里面人家問起負利率的事情,他說美國也要研究負利率,他沒有講一定會實現負利率,但這是他備選方案之一。就代表美國經濟復蘇的態勢比原來預期是低多了。
日本出現負利率,歐元區也是負利率,美國雖然講說它的提高利率,本來講說今年可能要提高4次,但它現在基本上它也不強調說一定會,要看看實際情況怎么樣,再來決定利率往上調,還是不是往上調。
所以我想2016我們對外環境總的來講相對不利的,但是2016年,甚至整個十三五規劃期間,即使對外經濟不太好,但是內需方面有利的條件非常多。因為內需主要兩塊,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中國可以投資的領域非常多,比如現在產業大加強,產能過剩很多,確實現在鋼筋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都有過剩產能,但總體產業在中低端,我們還可以產業升級,到中高端去。比如我們現在每年進口制造業產品達到1.3萬億,這些是產業升級的領域,但是我們現在不能生產,他們的附加值比我們高,這是我們很好的投資機會。
另外我們基礎設施,還有繼續完善的空間,過去我們的基礎設施主要是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差,像地下鐵路,管網,還有環境方面的,都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吳小莉:為什么政府的預測比您的悲觀?既然有這么多投資機會,潛力為什么出不來?甚至政府的預測是悲觀還是客觀的。
林毅夫:潛力是有可能,但是潛力變成現實增長要看內部條件、外部條件。前面講外部條件相對不好。所以有8%的潛力,不見得能夠實現8%的增長。就像一個樹木能夠增長多高,它的潛力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實際增長要看氣候好不好,看是否下雨,土壤肥料夠不夠。所以潛力是在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可能達到的,但是現在外部條件不好,我們能發揮的在潛力以下。
但是我們內部條件,我們的投資機會和資源也多,民間儲蓄占到國民生產總值50%。政府負債,中央和地方加起來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0%,在全世界處于非常低的水平。我們還有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這些錢用好以后,有那么好的投資機會,多做投資,就有投資增長。有投資增長,就能保證就業,家庭收入就會增加,消費就會增長。所以在外部條件相對不好的情況下,靠內部條件,我相信實現6.5%或者更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就是總理所說的,我們回旋的余地大,可用的政策手段多。把回旋余地和政策手段根據國內國際形勢需要用好的話,將來的經濟增長目標肯定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且雖然6.5%跟過去的10%比,好像是下調了30%,相當多,但是別忘了,現在是整個世界上形勢不好,我們還是世界增長的引擎,我們還在推動整個世界增長。
我們十八大提出了兩個目標,2020年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這樣的增長可以讓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對實現世界和國家穩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經濟有后發優勢 未來仍有十多年8%增長潛力
吳小莉:前不久有人問了中行的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問他說中國經濟增長還可能回到以前的高速增長嗎?他說不可能。他覺得可能的形勢是在回到了6%這個新常態之后,如果能夠穩定的6%左右十年左右到十五年左右,就是很成功的。之后就會再往下,下調到4%,再往下調調到2%,成為發達國家的這個經濟GDP的增長的速度。他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到6%這個部分可能都還在下滑,我們要穩住這個下滑,你怎么看他這樣的說法?
林毅夫:學者的研究見仁見智。但是我個人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判斷還是看推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是什么?動力機制,所謂經濟增長,就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地提高。怎么樣才能夠讓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那就要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那么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不同,發達國家的產業和技術都在全世界最前面,它必須自己發明。
吳小莉:這個差距就是我們的機會。
林毅夫:差距的話,我們有很多還可以進行消化吸收再創造,它的成本和風險小多了。這個就是所謂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如果把這個后發優勢用好的話,技術創新的速度就會比較快,產業升級的速度就會比較快,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跟收入增長的速度會比較快。從這種角度來分析,我認為從2008年開始,還有20年8%的增長潛力。從2008年到現在也已經過了7年了,如果按照我的潛力分析的話,我認為還有十多年8%的潛力。
吳小莉:您剛才提到另外兩駕馬車,正確的投資和消費,說到了這個撬動民間資本,或者就是說撬動高儲蓄率轉化為投資,都需要企業家的投入。前不久馬云在浙商大會上就提到了現在的環境不好,而且他說會持續地不好。但是只要環境不好,就會倒逼改革,現在是改革最好的時候。他發覺,環境在哪里不好,企業家本身的信心不足。如果企業家信心不足,他怎么能夠轉化他的儲蓄去投資?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家確實現在的情緒是比較低迷的,您怎么看?
林毅夫:當然經濟上行的時候,大家都信心滿滿,對不對?信心下行的時候,你要找到好的機會,就要有比較好的判斷。我個人看,其實我們大家看到的是所有產能過剩,企業盈利狀況不好。但是你要看我們增長的空間在什么地方。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可以把產業分五種類型,它的機會是不一樣的。企業家可以根據這五種類型的機會來找準定位,然后從事投資生產。
按照我現在提倡的新結構經濟體分析,第一類就是我們跟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的,每年進口1.3萬億,1.4萬億美元的制造業產品。那些是產業技術、附加價值比我們高的,我們有差距的。我們可以到國外去并購,到國外去設立研發中心,把技術引過來,或是可以招商引資,讓它到國內來生產,這是一個機會。
第二種就是我們有些產業在世界前沿的,大家知道的像高鐵,我們在世界上現在是領先的。除了高鐵之外,像一些家電產業、空調、微波爐、電視機、電冰箱,實際上這些技術在世界是領先的。既然領先的話,還要繼續發展,我們就必須自己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既然這個產品在世界領先,我們就要進入到國際上開發新的市場,可以到歐美老市場,也可以到非洲這些新市場去,這也是很多機會的。
第三個,當然是有些產業我們該退出了。有哪種類型?一種是所謂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原來我們工資水平很低,現在工資水平高了,成本高了,我們的比較優勢在喪失,競爭優勢就逐漸少了。我們應該往海外走,到一些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去,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創造第二春。另外這些產業當中,有些條件比較好的,可以走向所謂微笑型頂端,去經營品牌,技術產品開發或是渠道管理,那還是有很多機會。另外一點就是說,我們有些過剩在現代人是產能有所富余,但技術還是相當先進的。像我們有一些鋼筋、電解鋁、玻璃,國內的過去增長速度是10%,現在大概7%,6.5%,所以你必然有20%、30%的過剩產能在那個地方。但是這些產品在國內現在市場需求不足,可是在國際上是短缺啊,那它就可以隨著一帶一路走出去。有的讓產品走出去,有的干脆就把廠房搬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去生產,這是很大的機會。
第四類我把它稱為彎道超車型。這種產業有個特性,它的技術研發以人力資本為主,而且產品周期特別短。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技術人員很多,并且我們有這么大的國內市場。所以在這個產業上面,我們就像互聯網,手機,它的特性都是研發以人力資本為主,而且產品周期特別短,所需要的物質資本相對較少。我們可以利用技術人員多,國內市場大的優勢,去做一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事情,也可以開辟很多新的領域出來。
第五類當中有一些跟國防安全有關的產業。它的特性跟第四類正好相反,投入需要人力資本,也需要大量物質跟進融資,而且研發周期短則十年,長要二十年三十年才開發一個新產品。但是它通常跟國家行情有關,我們國家作為一個大國,當然有國家行情的需要,我們國家得投入,也需要取一個做載體,所以它也有機會。
我相信在我講的五大領域里面多有逆勢而上,在大家迷茫的時候,如果你找準了方向,你就領先了。
2020年之前人民幣還在升值軌道上
吳小莉:現在很多人預測人民幣在2016,2017年進入貶值通道,如果人民幣貶值,是否會影響我們在2020年成為高收入國家。
林毅夫:為什么人民幣有貶值壓力,你要知道,這段時間,不僅是人民幣貶值,其他發展中國家幣值都在貶值,為什么這樣,很重要原因是美元在升值。因為所謂匯率,本幣人民幣和美元對比,美國原來實行寬松貨幣政策,造成大量美元往外流,流到很多國家,如果大量美元進入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貨幣就有升值壓力。因為流到一個國家以后,就會賣掉美元換成當地貨幣,當地貨幣就會升值。
當時流到那些國家的美元大部分都是投機性的,現在一聽說美元要升值,利率成本提高了,所以大量美元流出這些國家,回到美國去。就會賣掉當地貨幣去買美元,把美元價格提高了。近年人民幣因為改變管理,幣值有所下滑,可是我們下滑幅度也要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也要小多了。
世界經濟到最后還是由實體經濟基本面決定,我覺得從現在到2020年,只要我們把經濟工作搞好,人民幣還會在升值軌道上。
中國躋身高收入國家有兩個要素:GDP保持6.5%增長+ 貨幣升
吳小莉:2015年的9月份您參加一個論壇,您也曾經提到說中國的經濟,這個人均GDP中國到了2020年可以躋身于高等收入國家。當時您這個消息出來以后,很多網民覺得說我咋感覺不到呢?您的這個預測也預示著中國是不是已經確定能夠走出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2020年我們的高收入國家這樣的愿望,是怎么實現?
林毅夫:我一直講都是可能,不是說必然,不是說你躺在那個地方這個事情就會發生。我認為還是有可能,也就是我們保持6.5%以上的增長,然后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可以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2010年的時候,我們是4400,翻一番就是8800,但是我們人民幣兌美元現在已經升值了將近40%。我算了一下,只要它升值10%左右,我們到2020年,人均GDP按每年計算就可以達到12615,那就是高收入經濟體。就是說實現了6.5%以上的經濟增長,再加上呢,我們原來有的人民幣的升值,如果我們保持6.5%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增長的話,在全世界是高增長的國家。
我與索羅斯不同 我不是投機家
吳小莉:怎么看人民幣在2016年10月1號就正式進入SDR了,它對于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或者是金融發展,甚至人民幣本身的幣值的變化有影響嗎?
林毅夫:你要講匯率的話,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因為短期的趨勢有很多不確定性在,那是投機家的工作,如果要搞投機他就要不去關心那些,但是作為經濟學家我是分析長期的趨勢,長期的趨勢主要看它實體經濟發展的態勢是怎么樣,實體經濟發展的態勢好,這個貨幣它長期就比較強勢。
吳小莉:您在赫芬頓郵報發表了一份文章,最近發表的,提到了您仍然看好了中國的高速的發展或中國經濟的好的發展。
林毅夫:我對中國高速發展有信心。
吳小莉:我們也知道前不久索羅斯在達沃斯提到了中國經濟必定硬著陸,但是中國有能力應對,因為我們外匯儲備夠多,但是會加深全球金融危機,您怎么看他這樣的言論?
林毅夫:當然有的東西見仁見智,對不對?他是搞投機的,而且搞投機都賺錢的話,他同時就是希望用他的言論來影響大家的行為,然后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去引導他的賺錢。一旦他的中國言論不能夠影響其他人的行為,他就要賠的。所以呢,他是靠投機起家的,是靠預期其他國家的貨幣會貶值,然后他就去投機。因為他曾經預期英國貨幣貶值,后來英國貨幣果然貶值了,他賺了很多錢。大家覺得他那次能賺錢,可能以后也會賺錢。但實際上他在東亞金融危機上面損失很大。他當時預期港幣一定會貶值。那港幣沒貶值,所以他就損失很大。這一次他預期中國人民幣會貶值,但是如果人民幣真的貶值,那他可能賺錢了。但實際上呢,他自己信心也不足,他講說也許人民幣不會貶值,但是他認為應該貶值。
李嘉誠沒“跑”, 其在華投資依然很多
吳小莉:新華社旗下一個瞭望智庫寫了一篇文章叫《別讓李嘉誠跑了》。也有人在分析說,作為一個香港的首富,亞洲華人首富對于投資的眼光很地道的,所以是不是他就沒看好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所以會用全球布局的方式資產調配,您怎么看這樣的說法?
林毅夫:我想那篇文章并沒有全面研究李嘉誠的投資策略,從一點去攻全球,我覺得李嘉誠總的來講在中國投資還會很多,我相信,不僅李嘉誠,還有國際上大部分的企業家,還是看好全球的,因為中國每年吸引的外資在發展中國家還是最多的,經常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比發達國家美國還多。而且你要看在中國的投資大部分是實體投資,不是短期的投機性的資本活動。
總的來講,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企業家是看好中國的,但每個企業家他所在的產業位置不太一樣,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要升級,但在產業升級的當中,技術會越來越先進,勞動力會越來越少。然后中國隨著工資水平提高以后,原來像香港、臺灣、韓國的很多勞動力密集的加工業,隨著中國的工資水平提高,我們逐漸失掉比較優勢,連我們中國企業都要走出去,所以他當時的投資的很多企業,當然這段時間就逐漸會轉到其他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去。
總的來講,我認為李嘉誠作為一個非常好的企業家,他的投資跟他的產業布局,總是根據每個國家他在哪個地方有優勢,他進入到那個國家有優勢的地方,哪個地方的優勢比較少,他就逐漸要調整,我覺得他就是正常的調整。真正的企業家,如果他經營的企業是要百年老店的話,他必須不斷地進行必要的調整。
看好中國股市,建議長期持有
吳小莉:您怎么看2016年的中國股市和樓市?
林毅夫:總的來講,中國的經濟基本面按照我的分析,在整個國際格局當中還是好的。我前面講了,只要我們保持6.5%以上的經濟增長,我們還是全世界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來源,我們對世界的經濟真的可以貢獻超過30%,這個基本面應該講,在大家都不好的時候,我們是相對好的,我們實體經濟應該是好的。從長期投資角度來看,我看好中國,但如果要短炒的話很難說,因為短期的經濟波動尤其是股票市場上的波動,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吳小莉:現在有來自于鳳凰私享會的網友提問,有一位叫馬軍網友問到了,林毅夫先生您好,請問中國的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即使結構調整和轉型都需要一定時間,您認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完成?
林毅夫:這個呢,應該是永遠在路上,因為每個國家結構是必須不斷調整的,所以并不是說我們調整到了以后就不調整。當然,我們目前有一些結構性的比如說產能過剩,當然要化解產能過剩,我們企業杠桿率比較高,當然要降低杠桿率,我們的庫存比較多,當然要化解庫存。企業的經營成本比較高,所以我們幫助它降成本,另外,我們有些行業目前有短板要補短板。所以我想這些都是結構性改革。那這些改革的話,當然就是前提在于我們保持宏觀穩定,需求還是在增長,經濟還在增長的基礎之下要進行這個調整。那么進行調整,你化解的這部分產能過剩,經濟可以發展得比較好。但是未來呢,還會有不少的外部沖擊內部沖擊,所以我想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結構性調整,不斷深化我們改革進行。
吳小莉:有個叫flower的網友問,如何才能夠讓剛需者買得起房,另外給上班族一個實用的理財建議。
林毅夫:我想,讓剛需者買得起房,一方面,他有就業,第二個,他的收入必須不斷增長,在這種狀況之下,他要買房的話,他一方面可以靠目前的一部分積累,有按揭有首付,將來如果他就業穩定,收入是增長的,他可以按揭,同時我們政府也做一些工作,可以多提供一些經濟適用房啊等等,多管齊下,這個狀況就能夠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吳小莉:給上班族的一個實用的理財建議,你有嗎?
林毅夫:這個呢,我是不太管理財,我常講到說我的錢都放在銀行。
本文根據【鳳凰衛視頻道】出品的兩會獨家策劃節目《莉行觀察|林毅夫:中國躋身高收入國家有兩大要素》編輯整理,獲得鳳凰私享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