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山東環保廳長對話南方周末:環保兼顧經濟才算成功
齊魯網濟南9月24日訊日前,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接受《南方周末》采訪,回顧了南水北調東線治污的心得和外界的疑慮,并進行了詳細解釋。
以下問專訪全文:
轉型期的環境保護,確實不能就環保論環保,必須把環保和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融在一塊。當環保成功時,也一定是當地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取得了新發展。
發展中地區的環境質量標準應當適度放寬,而污染物排放標準應當適度加嚴。設立“常見魚類穩定生長”具象性指標,普通公眾很容易理解、判斷和監督。
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不到一年,山東省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就遭遇了一次重創——2015年9月9日,山東濟南市環保局的執法人員,在檢查工作時遭遇圍毆,4名工作人員住進了醫院,1部公務車輛受損。
事態嚴重,山東省環保廳和公安廳為此專門聯合發文,要求今后若有需要,公安部門將直接為環保部門執法保駕護航。
“這件事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在干了十多年環保工作的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看來,這反映出,在一些領域山東的環保工作正觸及更多人的奶酪。“這事反過來證明,我們一些工作是做對了。”
在外界看來,山東業已被證明做對的事不少:治霾,先于國家出臺地方版行動計劃;治水,制定比全國嚴格三倍以上的排污標準。
而張波尤為看重的,是南水北調東線治污的工程:一百多億元的政府投資,每年2.1億方的再生水消化量——相當于兩個大型水庫,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工濕地……作為背后的設計師,面對東線治污重頭戲南四湖(位于山東濟寧以南)治污的壓力,在東線工程啟用兩年、水質持續保持穩定后,張波始覺松了口氣,“這件事是做成了”。
2015年9月22日,張波專門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回顧山東的治水心得和外界的疑慮,“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對外解釋。”
只有兼顧經濟,環保才算成功
南方周末:東線工程啟動時,大家都對南四湖的治污很擔心。現在來看,你覺得效果如何?
張波:當初,大家不看好南四湖治污能夠成功,這種不看好是普遍的不看好。剛通水時,大家還有懷疑是不是能穩住。但現在南水北調通水兩年了,經過國內外媒體的監督觀察,環保、水利、南水北調辦等幾個部門嚴格地監測,確實是穩住了。
南方周末: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如何避免將來不會出現反復?
張波:從根本上避免反復,關鍵在于實現雙贏。在轉型時期,傳統高污染高消耗企業,路究竟應該怎么走,環保部門究竟應該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南四湖治污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我覺得,它一方面證明,通過環保來倒逼一些污染行業轉型升級、優化布局,倒逼地方轉變發展方式,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它也證明轉型期的環保確實不能就環保論環保,必須把環保和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融在一塊。當環保成功時,也一定是當地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取得了新發展,這樣才會形成雙贏的局面。
南方周末:現在南四湖整整53條河流,是否每一條都達到三類水的標準?
張波:不是。調水干線已經穩定達到三類水標準,部分河流也達到三類水的標準了,還有河流只是四類水甚至五類水。
南方周末:山東有無收到天津等受水地區的不良反饋?
張波:目前還沒有收到調水水質的投訴。但整個調水沿線,我們仍不敢掉以輕心。我們依然面臨很嚴峻的挑戰。
南方周末: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張波:長期來看,農業面源的污染將成為最大的困難。南四湖流域的人口密度很大,主要是農民,你必須確保農民增收的情況下,才能確保他會有環保的合作。不保障農民的生活,考慮環保不現實。而改變中國農村的現狀,建立長效機制比較困難,這對于我們是一個考驗。
再生水、人工濕地只是強化自然凈化
南方周末:整個南四湖治污體系是如何運作的?
張波:我們經過長期思考,構建出一套“治用保”的流域治污體系。我可以在此第一次比較系統對外解釋下。 所謂“治”,就是全過程的污染防治,引導和督促排污單位達到常見魚類穩定生長的治污水平。
所謂“用”,就是因地制宜地建設企業和區域的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努力減少廢水排放。根據測算,山東每年產生達標排放的廢水高達56億方,而南水北調的一期調水才不過15億方。做好再生水的循環利用,對缺水的北方地區意義重大。
但同時這些水即便是達標了,距離國家要求的三類水質還很遠,如果任由這些水進入干線,那干線達到三類水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在進入干線前,甚至濕地之前,要先回用。為此,山東必須統籌流域內再生水的生產、需求和濕地的接納能力這些因素,利用季節性河道、閑置洼地,因地制宜地建設大量再生水調節庫。
而所謂保,就是大力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努力提升流域環境的承載力。
南方周末:南四湖治污過程中,再生水(即廢水或雨水經處理后能再次使用的水)部分回調到了城市河道,有專家擔心出現生態問題,目前有沒有發現問題?
張波:南四湖因為沒有入海通道,所以必須解決再生水的去向問題。目前,單是南四湖流域,我們就建成再生水工程53項,總規模達到122萬噸/天。同時,水利和環保部門聯合指導沿線各市建成再生水截蓄導用工程21個。每年光南四湖周邊地方就消化再生水2.1億方。1億方就是一個大型水庫,這就相當于2個大型水庫。這一方面節約了水資源,同時也降低了南四湖環境負荷的壓力。
南方周末:在湖區建設人工濕地降解水體污染物,也是確保南水北調水質的辦法之一。有專家擔憂,這么大規模人工濕地對生態是否有負面影響?
張波:我們確實建造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工濕地,接近50萬畝。效果很明顯。山東過去的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都是四五十毫克每升(單位同下)以下,通過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后,就變成三十多,而經過濕地之后,通常能做到二十以下——這剛好相當于三類水的水平。
而經過濕地再進入湖泊,湖泊又有自凈能力,這樣就能確保干線的水質,這就是我們的設計原理。
學者們擔心的問題,其實在自然界是廣泛發生的。以長江水為例,它到了下游還是很好的二類水。但它的來源,除了天然的徑流,都是重慶、武漢、南京等大大小小的城市排放的污水,最多也是經過治理的廢水,這些水加起來的總量比山東的量多得多。但事實證明,經過自然的循環凈化,到了下游后依然可以達到三類水,甚至是二類水。山東的做法,無非是強化了自然的凈化。
南方周末:人工濕地的成本及維護費用如何消化?
張波:整個南四湖治污的費用,政府投入大約100億元,占社會投資不到10%。我們注意到,如果建了濕地后,又靠政府來運營,往往干不好。事實證明,只有引入市場機制、引入社會機構,加強政府監督管理,才能建立長效機制。
現在有很多社會機構對人工濕地的管理是感興趣的。它是生態景觀,可以投資,同時運行管理費用也不是很高。
行業標準倒逼企業轉型
南方周末:無論是治霾還是治水,山東的標準都比其它地方走得更早、更嚴一些。有不少聲音說你是不切實際。
張波:這里有一個底線思維問題。十幾年前,我們就確立了一個目標,就是希望缺水的山東實現“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魚”。只有迎合公眾對環境的基本需求,區域發展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山東環保的許多做法就是建立在這條底線之上的。
南方周末:為何要把“常見魚類穩定生長”作為環境質量的具象性指標?
張波:我們的環境質量標準從一類水到五類水,和發達國家基本是接軌的,比較嚴格。但是我有一個觀點:發展中地區的環境質量標準應當適度放寬,而污染物排放標準應當適度加嚴。在這一點上大家可能會有爭議。設立“常見魚類穩定生長”這樣的具象性指標有一個好處,就是在五類水標準之外又建立了一個評判標準,普通公眾很容易理解、判斷和監督。我如果說COD多少,氨氮多少,老百姓沒法判斷。河里有魚,而且穩定生長,老百姓就更加安全了,這是衡量流域環境質量十分重要的生物指標。
南方周末: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嚴具體有哪些措施?
張波:2003年我們發布實施逐步加嚴的地方環境標準,這個標準跨越八年,實際分了四個階段。開始階段比較寬,標準是引導性的,就是給大家一信號要加嚴了,到了某個時段就是強制性的。所謂強制性就是企業不達標就要承受被罰款、限產,甚至是停產整治的處罰。排污單位廢水要達到常見魚類穩定生長成的治污水平,才能排向環境。
南方周末:這對目前轉型期的中國環境治理有哪些啟示?
張波:對企業來說,這個標準就像老虎一樣追在屁股后面,跑慢了就會被咬著。實踐也證明,這個標準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倒逼作用,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山東造紙行業轉型升級的案例。這個案例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一個曾經臭名昭著的重污染行業和一個最嚴格的地方環境標準,經過八年艱苦博弈,取得雙贏結果。對于發展中地區來說這是個讓大家很高興的事情。在轉型時期,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政府應當怎樣發揮更好作用,南四湖治污是一個很好啟示。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轉型期的環境保護工作?
張波:對中國的環保,我屬于謹慎樂觀派。我覺得轉型期的環保工作,有三個重要作用。
一是以環保保護倒逼經濟社會轉變方式的著力點作用。山東的造紙業案例,就非常經典。2013年與2002年相比,山東造紙行業產量增加了兩倍多,利稅增加將近4倍,都是全國第一位,企業從兩百多家減少到十多家。而全行業的COD排放總量,同比減少了88.2%。如果沒有環保倒逼,山東的造紙業會有今天嗎?
第二是增長點作用。以環境經濟政策和環保執法監督,它能把潛在的環保市場,轉變為現實的環保市場,釋放新的增長紅利。中國那么大的環境需求,環境經濟政策到位,監管到位,釋放需求,這就不是內需嗎?拉動內需,這不就是綠色發展?這就是轉型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第三個是觀測點作用,各地談轉方式、調結構,成效如何,應該要看環境質量。只要把環境質量數據夯實,就可以把中央對地方的要求考核落實到位。到時,誰真干環保,誰假干環保,通過觀測點,就能一目了然。
山東環保廳長張波:對中國的環保 我屬于謹慎樂觀派
2015年09月26日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