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建設“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8月10日,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印發了《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推進全省海綿城市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指導意見要求,安徽省城市規劃建設工作將全面貫徹落實低影響開發理念,按照“因地制宜、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分類實施、試點示范”的原則,通過工程和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充分發揮城市水體、綠地、道路、廣場、建筑、小區等對雨水的滲透、吸納和凈化作用,提升城市排澇能力、削減徑流污染、促進雨水資源化利用,構建健康城市水生態系統。
指導意見明確,到2017年,編制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三年滾動規劃,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開展合肥、亳州、蚌埠、滁州、蕪湖、宣城、銅陵、安慶、黃山等海綿城市建設先行先試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內澇點基本得到解決、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控制率達70%以上;池州市通過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考評驗收。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縣城基本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控制率達80%,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全面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體、林、田等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
摘自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 2015.08.12(來源: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
安徽省將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構筑城市安全體系
■記者黃戎杰溫海龍
本報訊昨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岳主持召開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工作座談會。市領導楊益民、陳元邦、薛侃、林飛參加座談會。
座談會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匯報了城市內澇綜合防治舉措。與會的城市規劃、建設、水利等領域的權威專家,積極建言獻策,認真把脈會診,對我市防抗“蘇迪羅”臺風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對如何破解城市內澇問題、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等提出了富有針對性的建議意見。
在認真聽取專家發言后,楊岳強調,要著眼于保障城市安全,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加快構筑城市安全體系。一要堅持規劃引領,提升設計標準。要以貫徹實施《福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為契機,圍繞建設綠城、花城、水城,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學習借鑒先進城市經驗,結合實際提高相關規劃設計標準,抓緊編制完善防洪排澇、防災減災等專項規劃,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二要強化綜合治理,加快設施建設。要通盤考慮、統籌推進,加快生成、全力推動一批事關城市安全的重點工程建設,當前特別要加快實施地下綜合管廊、高水高排及生態補水、環城湖體、內河橋梁、蓄水空間、排澇泵站等建設改造,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三要完善協同機制,增強應急能力。要加快構建應急指揮、協作聯動、預警預報等機制,完善“數字城管”信息化平臺,突出抓好生命線工程建設,備齊備全救災應急設備,確保重點區域、關鍵節點以及水、電、氣、醫療、通訊等要害單位萬無一失。四要動員依靠群眾,凝聚建設合力。要切實加強輿論宣傳,積極引導全體市民主動參與城市改造提升,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努力營造全市上下共同關注、共同助力城市安全建設的良好氛圍。
楊益民指出,全面推進城市防洪排澇工作,要提高城市規劃的執行力,減少入城山洪、降低城區壓力,提高城區的蓄洪能力和排洪能力,更好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相關報道見4版、5版)
濟南市五大水利項目 為海綿城市調蓄水源(組圖)
挖掘機在已露灘涂的湖底,發出隆隆機鳴聲,舒伸著鐵臂不停地施工作業,一輛輛裝滿庫底泥土的施工卡車,在黃沙覆蓋的馬路上呼嘯而過。
8月13日上午,記者在臥虎山水庫與興隆片區等地的施工現場看到,圍繞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推進的總體部署,五庫連通、臥虎山水庫擴容與上游河道治理、市中區興隆片區綜合治理、歷城區龍脊河綜合治理、水生態文明試點科技支撐計劃等五個試點項目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五庫連通工程 預計年底建成通水
![]() |
所謂五庫連通工程,是通過臥虎山、錦繡川、興隆、漿水泉、龍泉湖五座水庫連通,向南郊、分水嶺2個水廠,興濟河、大辛河等4條城區河道和城區南部8處泉域強滲漏帶進行生態補水,從而構成5座水庫、2個水廠、4條城區河道及沿線8處強滲漏帶的“5248”水系連通格局。據濟南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內河水系項目部負責人鞏振茂介紹:“該工程作為城市海綿體的源頭,對優化市區水源資源配置、河道蓄瀉兼籌多源互補,泉水持續噴涌等具有重要作用。項目工程于2014年10月26日開工,目前已完成50%以上,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完工,屆時臥虎山水庫可恢復城市供水,供水量由過去的5萬m3/天提高至10萬m3/天。”
臥虎山水庫擴庫增容 年底完工
![]() |
臥虎山水庫擴容主要任務是將興利水位將由129米恢復到130.5米,興利庫容達到6374萬立方米,增加興利庫容900萬立方米,蓄水量相當于8個大明湖之多。濟南市臥虎山水庫管理處主任緒正瑞表示:“工程完工后,水庫周邊綜合環境將大為改善,將有效起到‘海綿’調蓄雨洪資源能力,達到豐補枯用,水庫供水能力和保障程度將進一步提高,進而緩解濟南市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工程于2015年4月28日開工,目前征遷補償工作,在抬田區中640畝土地上的房屋和南岸環庫路兩側農家樂基本拆除,擴挖土方施工已完成90%,環庫路綜合整治工程正在施工,計劃也在今年12月底完成。
興隆片區綜合整治正規劃 預計10月開工
![]() |
隨后,記者來到興隆片區與南康泵站進行探訪,興隆片區綜合治理項目位于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南部,是泉域補給重要強滲漏帶之一,總面積約21平方公里。搞好該片區綜合治理,對南部山區水源涵養、生態保護以及對從源頭上搞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意義重大。鞏振茂表示,該項目將實施上游小流域治理、興隆地產開發水土保持,以及興隆水庫雨洪資源利用等項目,來結合“五庫聯通”工程,達到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雨水積蓄與促滲的目的。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項目前期工作,預計十月份開工。
據記者了解,歷城區龍脊河、錦云川河道綜合治理于6月8日開工建設,目前總體形象進度達到45%預計2015年底完工。水生態文明試點科技支撐計劃于2014年9月啟動實施,目前各專題進展順利,計劃2016年年底完成。
濟南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措施,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確保各項工作按時完成。
作者:崔永久
灃西新城建設海綿城市
2015年08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灃西新城建設海綿城市
吳紹禮 何 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08月14日 第 05 版)
圖為中心綠廊一期實景圖。
錦繡絕倫的絲綢,精致典雅的瓷器,來自陜西的這些東方瑰寶曾經給遙遠國度帶來的絕美震撼。在“一帶一路”歷史書頁中,陜西似乎從未缺席。
夏季突如其來的暴雨,讓很多城市面臨著“看海”的窘境。然而在陜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暴雨過后,人們依然可以漫步在寬敞的馬路,盡情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氣。通過不斷科研實驗豐富理論,在實踐中總結提升建設水平,在暴雨考驗下,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初顯成效,成為用低廉成本破解西北干旱地區城市內澇的一個樣本。
8月2日傍晚至3日清晨,據咸陽市氣象臺統計,咸陽市區24小時平均降雨量高達31.4毫米,局地超過50毫米,短時強降雨使城市部分路段積水內澇嚴重,卻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試點區留下溫順一面。雨水沿著道路迅速向兩側的下凹式綠地下滲,多余的雨水暫時流入由礫石和砂土構成的簡易積蓄裝置,這一改變就可收集路面70%的雨水。儲存不了的雨水則通過市政管道排向橫貫灃西新城的中央雨洪系統。借助農村澇池的傳統理念,灃西新城利用中心綠廊中的低洼地勢,修建了蓄水用的若干“水泡”。
“8月初連續的暴雨使這里水泡充盈起來,經初步估算,這次強降雨過程中,中心綠廊發揮了核心作用,共消納雨水約2.7萬立方米,成為城市景觀和市政綠地的澆灌水源。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實踐成果的不斷擴大,海綿城市建設將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在涵養水資源、改善水生態,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環境方面提供更多樣本。”灃西新城工程技術部梁行行說。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城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自城市建設之初就引入低影響開發理念,以建設現代田園城市“大開大合,點狀布局”的空間形態,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綠色空間。按照“因地制宜、多元設計、整體規劃、有序組織”的思路,灃西新城海綿城市設計融匯景觀、創新工藝,采用生態的、物理的、簡易的工程措施進行輔助性優化改造,在對總造價影響不超過2%的前提下,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凈化和滯蓄功能,讓雨水在城市中自然遷移、低碳循環。
灃西新城先后與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合作,共同圍繞面源污染處理、雨水收集利用、暴雨重現期提升等重點問題進行研究,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并將低影響開發技術應用于實際項目,構建了由建筑地塊、道路和綠化、中央雨洪系統組成的三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在總部經濟園、同德佳苑等項目地塊建設了72萬平方米下凹式綠地;在同德路、尚業路、創業路等26公里的市政道路、環形公園等景觀綠化設施采用雨水收集技術;中央雨洪系統完成中央綠廊一期工程,總面積28萬平方米。通過雨季考驗,灃西新城三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發揮了成效,為西北半干旱地區及缺水地區提供了參考樣本。
本文配圖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