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國投等組建“環境醫院” 匯集資金320億
一財網 立早 2015-03-10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認為,“環境醫院”里,政府和排污企業是“患者”,專家與平臺共同會診,向“患者”推薦適合的環境專科醫院與醫生。
在中央政府發出“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的信號后,各類環保資源正在加速凝聚整合。
3月9日上午,環境保護部所屬中環國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環國投”)、中國宜興環?萍脊I園(下稱“宜興環科園”)、博大環保、保利協鑫、遠東光電、東部軟件園、平安銀行、E20環境平臺、韓國大邱市政府、大邱工團等在江蘇宜興簽署多份合作協議,“環境醫院”即將啟動。目前,該平臺匯集的資金總規模已超過320億元。
主攻污染治理疑難雜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我國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
新任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環保投資需求高達8萬億元至10萬億元。
中環國投董事長王新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環境醫院”將逐步建立健全各專業“科室”,為政府、企業提供一體化環保綜合服務,并在全國推廣。中環國投是財政部用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注資成立的環保部下屬國有獨資企業集團,擁有各級子公司19家。
宜興市委常委、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環境醫院”去年已在宜興環科園進行實體性運作。目前,10萬平方米的環境醫院總院已經竣工,“這里聚集的污染物檢測設備,比許多大學的重點實驗室都好,連基因測序的儀器都有。”朱旭峰說,《環境醫院三年規劃》即將編制完成,并先啟動韓國環保分院、土壤治理分院。
“環境醫院就是一個依托宜興的環保企業集群,整合國內外領軍專家、技術和企業,以PPP、第三方治理服務為模式,為國內外的區域環境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的一個超級環境服務商。”朱旭峰說。
宜興環科園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我國唯一以發展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根據環境醫院發展規劃,其主攻方向是工業污染領域的疑難雜癥(如工業園區的累積性環境問題);環境處理設施的改良與運營(如重水輕泥癥、不負責任的垃圾焚燒癥等)以及流域治理和區域治理的并發癥(如三大淡水湖水體富營養化癥等)。以環境改善為最終目的,而非“頭痛醫頭”。
設置的專科門診包括污水處理、給水處理、固體廢資源化、污泥處置、土壤修復、流域生態治理等。朱旭峰告訴記者,在宜興建立環境醫院總院之后,將建立各目標區域的環境分院。通過中非中心、東盟中心先進入東盟市場。
改變“赤腳醫生”遍地現狀
在“環境醫院”里,政府和排污企業是“患者”,專家與平臺共同會診,向“患者”推薦適合的環境?漆t院與醫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如此介紹“環境醫院”。
“如同治病的關鍵在于用什么藥,藥物如何作用。污染問題的治理,關鍵則在于用什么技術,如何應用。”傅濤認為,當前,我國環境形勢嚴峻,水、固廢、大氣污染問題日趨復雜,單純著眼于末端治理、以無害化為目的的技術很難奏效,要在新形勢下有所發展,環保技術服務市場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變。
環保產業是污染治理責任逼迫性產業,沒有污染治理的責任就沒有污染治理的壓力,也沒有環保產業發展的動力。但近年來情況發生逆轉。“原來是醫生找不到病人,現在是病人主動找醫生。‘環保120’呼之欲出。”朱旭峰說。
“但目前,‘赤腳醫生’、‘江湖郎中’遍地都是,都號稱自己的醫術高明。醫者聯盟將成為拉動環境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傅濤說。
環境醫院的“醫生”何來?朱旭峰對本報記者說,一是來自品牌環保企業;二是污染物處理領域的著名機構和專家。目前,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哈工大、中科院、中節能等已在宜興共同搭建了技術平臺。“我們會依托2011協同創新體系,支撐環境醫院的人才。比如,環境?漆t院的‘首席大夫’,年薪100萬元,其中80萬元由環境醫院出。”
目前“醫療市場”究竟有多大?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舉例說,我國水污染治理設施中,市政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已經超過80%,而工業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僅為10%左右。他說,在市政公用領域,包括污水、垃圾處理,很早就推行市場化,采用特許經營模式。今后一段時期,在環境建設領域,將會更多地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
環保醫術仍有待提高
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對記者說,我國在環境治理尤其是水污染治理上,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最全面的解決方案。因為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么復雜的環境問題,“這就像大醫院會出著名大夫的道理一樣,因為患者多,天天做手術,經驗自然豐富。”
但業界傳出的消息稱,由于技術、管理等方面缺乏融合,在許多領域污染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從宏觀角度講,工業廢水處理缺乏集中處理技術,我國擁有大量的工業園區,廢水通常會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不同的污染物有疊加效果,集中式的污水處理技術需要強化。”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說。
工業園區原本是要將工業廢水集中處理,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容易處理的污染物質工廠自行處理了,到了末端的污染物質大部分都是難以處理的,最終導致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非常高,無法實現污染物的削減。
文一波表示,目前環保產業發展本身仍存在諸多困難。“現在環保產業規模還比較小,在股市上,環保板塊去年比大盤漲的還低,說明投資者信心并不算足。”傅濤也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投資需求,并沒有轉化為產業需求。”
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約有1.5萬億元的環保產值,但被全國約3萬家環保企業瓜分,環保企業高度分散、規模很小;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區域集中度。50%以上的營業收入集中來自于排名前5名的省(市、區),僅有2%~6%來自排名最后的12個省(市、區)。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約1%,還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
“節能環保產業現在還是貼錢的,真正的支柱產業必須是賺錢的,發達國家的情況大致如此。因此,打造成支柱產業不僅需要制度創新,也需要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對本報記者說。
對于一味做大環保產業的說法,趙笠鈞認為,“我們的終極追求是改善環境質量,不是做大做強環保產業。政府關心環保產業,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把精力集中在扶持環保產業上,有點舍本逐末。”
趙笠鈞對記者表示,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制定規則,提高違法成本,加大環境執法,讓客戶愿意在環境上投入,愿意尋求高品質服務。
環境醫院將成為我國環保產業一個嶄新的資源整合平臺和服務平臺。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