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城鎮的發展過程中,環境資源是短板,”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賀明在致辭中表示,“新型城鎮化不能與霧霾、污水、垃圾相伴。中小城市發展要在生態文明下進行。”
生態文明下的城鎮化需要共生循環。“生態文明下的新型城鎮化,污水、垃圾也是資源,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情況下,各種資源都應該循環利用。”與會的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如是說。城鎮污水、垃圾的成分較大城市更為簡單,將其投入循環再利用的農業生態鏈也更加便利,形成沼氣等再利用的方式比簡易填埋或焚燒要更利于城鎮環境改善。城鎮環境問題處理的頂層設計需要有“循環、共生”理念,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新型城鎮化。
生態文明下的城鎮化需要市場。“到2015年我國縣城污水處理率須達到70%,但是目前很多城鎮、農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尚不完善,”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說:“農村環境問題,尤其水務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市場中進行,充分發揮專業公司的投資實力和專業能力,選擇合適的模式和技術來解決農村、城鎮的環境問題。”中小城市、鄉鎮、農村等環境問題較分散,“城鄉一體化”、“廠網一體化”等治理理念,只有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才能有效落地成為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并篩選出合適的治理技術,從而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環境事業同步發展,城鎮百姓、環保企業、地方政府等多方共贏。
生態文明需要標準。“標準的制定要遲于小城市的發展,”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益談到新型城鎮化中的環境問題時指出,小城鎮市容環境衛生標準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要讓標準對城鎮化進行引導、制約、支撐、保障等作用。”張益以小城鎮與大城市的垃圾處理差異為例,中小城市在資金投入、收益體系、設施完善程度、標準制定情況、環保意識共五個方面存在較嚴重不足,“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國家層面制定統一標準難度很大,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從“基礎”、“綜合”、“通用”、“專用”四個層面將環境處理標準完善化,進而讓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有“準繩”可依。
中國城鎮化水平在2013年達到了53.7%,與發達國家的80%相比,中國城鎮化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而生態文明則是為中國城鎮化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一環,污水與垃圾不可小視。
新型城鎮化生態之路三維度:共生循環、市場化、標準化
時間:2014-11-24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任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