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 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二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關于印發北京市新能源產業專項規劃(2013-2015)的通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1-30  瀏覽次數:270
    核心提示:
    中國給水排水 云直播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 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二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

     

     

     

     

    北京市新能源產業專項規劃

    20132015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〇一三年

     


                         目 錄

    前   . 1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2

    (一)發展現狀. 2

    (二)面臨形勢. 6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8

    (一)發展思路. 8

    (二)基本原則. 8

    (三)發展目標. 9

    三、主要任務. 11

    (一)擴大太陽能高端制造優勢. 11

    (二)實現地熱能綜合高效利用. 12

    (三)推動核能產業規模化發展. 13

    (四)提升風電產業系統集成水平. 14

    (五)培育智能電網新業態. 15

    四、保障措施. 17

    (一)完善政策標準法規. 17

    (二)加強技術研發支持. 17

    (三)加快重大示范應用項目建設. 18

    (四)健全中介服務體系. 18

    (五)創新金融支持模式. 18

    (六)引進培養高端人才. 19


      

    新能源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明確發展的重點領域。面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既是我市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增強首都科技創新實力的戰略選擇,也是推進首都產業轉型升級和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重要舉措。

    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3]2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推進2011年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高技[2011]827號)、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能科技〔2011395號)和市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意見的通知》(京政發[2011]38號)文件精神,為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期限為2013年—2015年。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是北京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依托首都科技資源優勢,新能源產業在創新研發、高端裝備制造、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太陽能光熱、地熱能利用技術走在全國前列,光伏、風電裝備研發和高端制造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核電等領域工程技術服務水平優勢明顯,一批新能源應用項目有效帶動了技術水平的提升和產業規模的擴大,高端示范效果顯現。2012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約300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3%,產業實現產值36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3%。綜合分析,北京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征:

    創新能力全國領先北京擁有太陽能、風電、核能國家級研發機構21個,國電新能源研究院、神華低碳研究所等企業研究總部30余個,能源科研機構總數全國第一;此外,成立了太陽能光伏、光熱、風能、生物質能等6個新能源科技創新產業聯盟,進一步將研發優勢轉化為產業驅動力;尤其是在光熱塔式發電技術、大型風電關鍵技術、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等領域創新優勢明顯。

    產業領域涵蓋齊全。依托首都優良的科技資源和區位優勢,本市新能源產業覆蓋了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核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等新能源領域,既聚集了金風科技、中核集團、國電龍源等新能源行業領軍企業,也培育了科諾偉業、華清地熱等一批成長性較好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了優勢資源集聚、總部經濟初顯的發展態勢。

    技術服務優勢明顯。北京聚集了一批技術服務能力全國領先的新能源企業,核能研究機構及企業集聚效應顯著,中核集團、國家核電公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機構的核電技術研發、工程設計、核安全測評等能力全國第一;華清地熱集勘察、設計、運管為一體的地熱整體解決方案競爭優勢明顯;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權威檢測認證機構的服務在國內自愿性產品認證領域排名第一,占據了國內風能和太陽能檢測認證60%以上的市場份額。

    裝備制造能力突出。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本市高端裝備制造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太陽能領域,中科信的擴散爐和等離子去邊機、京運通的晶硅鑄錠爐占據國內市場50%以上的份額;風電領域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風力電機和風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的制造水平穩步提高,金風科技2011年出貨量占全國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的25%左右;在智能電網領域,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電網調度系統等關鍵產品占國內市場70%上的份額

    示范帶動效果顯著。奧運村再生水源熱泵工程的成功實施,為北京新能源企業服務輻射全國打開市場,相繼實施了上海世博園、武漢火車站等一批有影響的熱泵工程,確立了本市在全國熱泵行業的領軍地位;延慶兆瓦級太陽能光熱塔式發電示范項目的投入運行,為青海德令哈大容量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提供了可借鑒的全套技術解決方案。此外,國家數字電視產業園5兆瓦光伏屋頂、延慶智能電網項目也進一步提高了本市相關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力。

    但是要清醒的看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本市新能源產業還處在發展階段,產業路徑尚未明晰,掌握的核心技術有限,研發能力差距較大,主要核心設備仍依賴進口;新能源全領域工程設計、系統集成、檢測認證、運營維護的鏈條尚未打通,技術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需進一步提升數量眾多的新能源中小企業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存在市場開拓難、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

     

    專欄1:北京市現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覽表

    序號

    科研機構名稱

    依托單位

    備注

    國家重點實驗室

     

    1

    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

    新能源汽車

    2

    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大學

    核能

    3

    風電設備及系統技術國家重點試驗室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

    風能

    4

    電網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智能電網

    國家工程實驗室

     

    1

    生物質化學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林業科學院

    生物質能

    2

    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華北電力大學

    生物質能

    3

    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

    北京理工大學

    新能源汽車

    4

    特高壓工程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智能電網

    5

    電力系統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智能電網

     

     

    專欄2:北京市現有技術中心一覽表

    序號

    科研機構名稱

    依托單位

    備注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

    煤清潔利用

    2

    輸配電及節點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智能電網

    3

    煉油工藝與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新能源技術

    4

    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

    新能源技術

    5

    煤層氣開發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新能源技術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

    國家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

    太陽能

    2

    國家水煤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

    煤清潔利用

    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1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車

    2

    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和利時公司

    核能

    3

    恒有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恒有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地熱能

    4

    北京北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北京北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電網

    5

    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電網

     

     

     

     

     

     

     

     

     

     

     

     

     

     

     

     

     



    (二)面臨形勢

    1國際形勢

    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和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增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均將新能源作為能源和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新能源利用量已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0%,新能源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同時,新能源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也在不斷創新新能源產業的業態,新路徑、新技術不斷涌現。

    主要特征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步進入新能源市場快速增長階段,其中,歐盟、中國、美國成為全球新能源市場最活躍的主體,風電和光伏成為增長最快的產業領域,但貿易保護嚴重,核心技術多為發達國家掌握,發展中國家機遇與挑戰并存。

    2.國內形勢

    今后20年是世界能源發展的戰略調整期,也是我國以能源安全和環境友好為導向的能源體系關鍵轉型期,中央政府充分認識到了新能源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促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意義,2009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了到2015年新能源利用總量要達到能源消費總量11.4%,新能源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的發展目標,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央戰略新興產業輔助資金、金太陽工程等系列支持政策,積極培育新能源市場和產業體系。在此背景下,我國太陽能光伏、風電等領域產品規模實現快速擴張。2011年,我國光伏產能約20GW,占全球總產能的65%,擁有全球排名前四的太陽能光伏生產商;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占全球新增市場的44%,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但總體來看,我國新能源產業仍存在整體競爭力不強、部分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依賴進口、管理體系不健全和市場競爭無序等問題。

    “十二五”、“十三五”時期是本市全力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的關鍵時期,能源需求總量持續剛性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近期以大氣環境為焦點的環境質量亟待優化,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以技術研發、高端裝備研制和技術服務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產業創新優勢,搶占產業制高點,把全國領先的研發優勢轉化為雄厚的產業實力,立足全國,放眼世界,實現首都經濟社會更高層次的發展;另一方面,應緊緊抓住可再生能源利用對于優化首都能源結構的積極作用,著力實現利用總量提升和高端應用示范,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到2020年,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新能源技術創新中心、高端制造基地和應用示范城市。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發展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揮創新資源和示范高地優勢,以關鍵技術突破和技術服務升級為核心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以北京示范帶動和輻射全國市場為基礎擴大產業發展規模,聚焦重點領域,突出高端環節,著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著力實現高端應用示范,推動首都新能源產業高端化、國際化、規模化發展。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新能源產業,形成政府引導和市場需求拉動合力,促進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立足北京,輻射全國。吸引國家重大科技平臺和研究機構落戶北京,借助中央在京資源,積極推動新能源科研成果本地轉化,打造具有全國率先示范作用的重大項目,樹立“北京品牌”,增強北京新能源產業輻射帶動力。

    聚焦科技,融合發展。聚集國內外創新資源,聚焦產業鏈高端環節,注重高端制造環節,加快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產業化;注重高端服務環節,提升技術研發、標準創制、系統集成等服務優勢;推動新能源產業高端環節的融合發展。

    示范帶動,服務產業。以北京加快新能源建設為契機,帶動一批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及應用,將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重點示范工程的建設有效融合,形成一條以用帶業、以用立業的發展道路。

    (三)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穩步擴大。2015年,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其中太陽能產業150億元、風能產業280億元;培育一批新能源產業技術服務、系統集成和高端制造龍頭企業。

    利用總量顯著提升。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550萬噸標準煤,力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6%

    創新體系不斷完善。2015年,新建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5-7個國家級新能源實驗室和技術研發平臺,新建1國家級檢測中心

    空間集聚更加明顯。構建“一城兩區多基地”的新能源空間發展格局,引導優勢資源聚集發展。即:依托昌平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打造昌平新能源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聚集區;做強以智能電網、太陽能光熱為特色的延慶新能源產業基地和以光伏裝備為特色的平谷綠能產業基地兩個園區;加快海淀分布式光伏集中應用示范區、通州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亦莊風電產業園等一批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建設。


    三、主要任務

    立足北京新能源產業比較優勢,統籌中央、地方創新資源,充分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優勢,重點聚焦太陽能、地熱能、核能、風能、智能電網五大領域,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及核心裝備研制,加強示范應用,提升系統集成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

    (一)擴大太陽能高端制造優勢

    突破關鍵技術制約。爭取國家級太陽能實驗室和技術平臺落戶北京,進一步強化和擴大高效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整線集成、高效逆變器、大型光伏并網電站和微網光伏系統設計、太陽能電池制造核心裝備技術等方面技術優勢,力爭在高效平板太陽能集熱及大容量太陽能儲熱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

    強化成套裝備能力。以提高產品品質和光電轉換效率、降低生產能耗為目標,推進多線切割機、化學沉積設備以及生產線自動化在線測試等晶體硅電池生產關鍵設備國產化;依托中科信新一代高效低成本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裝備成套工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項目,提升太陽能電池成套生產線交鑰匙能力及系統集成能力;結合“金太陽”和“光伏雙百”等工程建設,加快實現大功率并網逆變器、高效蓄能電池等光伏并網核心設備研制;結合延慶兆瓦級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推動光熱發電設備及新材料研制,增強大功率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整體集成能力

    促進產業轉型和服務升級。以中關村科學城為研發核心區,輻射帶動產業基地建設,形成以北京京儀集團、北京電子控股集團為代表的光伏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培育形成一批技術領先的光伏系統集成商;圍繞并網光伏電站和光伏屋頂建設,完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標準、專利、檢測、認證等配套服務體系。

    實現地熱能綜合高效利用。

    強化地熱能基礎技術研究。加強地熱開發利用規劃管理,重點開展地熱能資源勘察和評價技術研究;充分發揮北京研發資源優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開展兆瓦級地熱發電、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溫地熱發電、深層高溫干熱巖發電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熱泵技術與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

    打造多領域的熱泵整體解決方案。以建設未來科技城電廠循環水等一批余熱利用工程為帶動,大力推進高效新型污水源、再生水源、工業余熱熱泵供暖制冷系統技術升級及產業化應用;以大興采育地熱綜合利用項目為示范,積極開展本市地熱高效梯級綜合利用技術服務;以重點功能區和高科技園區的建設為依托,建設一批熱泵建筑一體化系統工程以及與其他能源相結合的熱泵供暖工程,提升地熱能與其它清潔能源相結合的利用技術水平。

    加強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全力支持北京地質勘察院申請國家淺層地溫能實驗室,進一步加強高效率換熱材料、中高溫熱泵壓縮機、高性能管網材料、尾水回灌和水處理、礦物質提取等熱泵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集成應用;積極開展溴化鋰大溫差熱泵、超低溫空氣源等一批熱泵新技術的示范工程建設。

    推動核能產業規模化發展

    形成自主產權核電技術。以清華大學等承擔實施的國家核電站重大專項為依托,加快大型先進壓水堆等第三代核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研發高溫氣冷堆、快中子反應堆、模塊化小堆等第四代核電技術;開展高性能核燃料元件、乏燃料后處理、高放廢物處理處置等方面技術研究,發展完善核燃料產業鏈,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

    完善核電全產業鏈技術服務。以中核北京科技園建設為重點,拓展核電系統研發設計、核電技術應用、核電工程及標準制定服務領域,促進工程服務、設備維護、監測認定、安全審查及標準制定等核電高端技術服務業發展;突破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技術領域的技術瓶頸,掌握核電站全范圍數字化儀控技術,研發以設備自主化發展為核心的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

    提升風電產業系統集成水平。

    增強核心設備制造能力。提高齒輪箱、發電機等主要部件的制造工藝水平,加快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等風電場關鍵電氣設備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風電機組質量,提高風電機組可利用率。

    提升設備研發及國產化水平。以整機系統集成為核心,推動6-10兆瓦大功率及高效、新型風電機組研發與設計,掌握整機控制系統、變流器等核心部件等設計及制造技術,完善風機、變頻控制系統、并網控制系統、綜合管理系統等關鍵零部件配套,加強亦莊金風風電產業園、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等項目的產業帶動作用,提升整機及高端核心零部件競爭力和國產化水平。

    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大型風電機組性能測試與評估系統等技術服務能力建設,推進風電仿真與測試認證技術研發(實驗)中心建設,延伸發展風電場勘探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等服務領域,提升檢測認證和服務水平;推動建立以專業機構和核心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支撐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運行服務體系。

    培育智能電網新業態

    以示范帶動關鍵設備研發。以國家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為契機,依托延慶智能電網示范城市、未來科技城智能電網示范區建設,深化與國家電網公司及國內外優勢企業合作,深入研究智能化電網的特性,力爭在分布式電源接入、集中/分散式儲能、智能用電設備等關鍵技術設備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提升智能電網、微網及特高壓核心設備制造能力。

    促進智能電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建設智能化用戶管理與雙向互動平臺,推動智能用電測量、雙向互動服務體系等相關技術的開發應用,全面提升電網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水平;圍繞智能電網建設和應用,推動智能電網與半導體、通信、軟件等行業融合發展,發展面向智能電網需求的專用芯片設計、專用系統集成、電力行業嵌入式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用電增值服務等配套延伸產業;以智能電網為紐帶,拉動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

     

     

     


    文本框: 專欄3:北京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優勢
(一)太陽能光伏
北京京運通自主研發的單晶硅生長爐和多晶硅鑄錠爐技術、七星華創研制的擴散爐性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北儀創新是國內唯一具備薄膜電池生產設備整套交鑰匙能力的企業;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制的玻璃襯底非晶硅單結太陽能電池效率達11.2%,為國內第一;
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院研發的全自動“追日型”太陽能并網發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轉換效率最高的太陽能發電技術;
北控綠產研發了聚光型(CPV)光伏發電技術。
(二)太陽能光熱
延慶1MW太陽能光熱塔式發電站是亞洲地區首個兆瓦級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熱管真空管和平板集熱器等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擁有100多項國家專利,目前太陽能行業中高達90%以上的企業,使用的是清華陽光的原創核心技術;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引進“銅鋁復合條帶生產線”及配套“鋁陽極氧化太陽選擇性涂層制備技術”使國內平板集熱器達到國外先進技術水平。
(三)地熱領域
市地質勘察技術院的“基于地源熱泵的土壤熱物性能測試儀和測試車”在地下換熱系統設計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四)核電領域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技術和清華大學負責實施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標準法規。

    推進可再生能源地方立法,科學引導行業發展;加強國際對標,明確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制(修)訂新能源產業相關技術及產品執行標準規范,規范相關設備、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發布本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新能源標準體系表》等指導性文件;加快建立新能源產業的經濟核算統計制度及產業統計指標體系。

    )加強技術研發支持

    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對于落戶本市的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重點實驗室),納入本市100億元科技統籌資金支持范圍并給予重點支持;通過首購、訂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和示范項目應用推廣等方式,加大重大建設項目、示范工程中自主創新新能源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并逐年提高采購比例;積極打造技術綜合交易平臺,強化專利建設和保護,研究建立新能源領域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評議制度,提高創新效率和質量。

    (三)加快重大示范應用項目建設。

    積極發揮重大新能源應用項目的示范帶動性,重點建設官廳三期及四期風力發電工程、海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順義空港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未來科技城余熱熱泵利用工程等一批新能源高端利用工程,以高端示范應用輻射全國市場,擴大產業優勢,不斷增加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優化本市能源結構,促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健全中介服務體系。

    圍繞重點企業研發、技術成果產業化需要,建設研發服務平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產業化服務平臺、合作交流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人才支撐平臺,培育一批服務能力強、資質過硬、具備較強影響力的中介服務單位;積極推動第三方研發服務業態發展,扶持從事技術開發、咨詢、交流、推廣業務的企業和機構,鼓勵科技評估等服務業發展。

    創新金融支持模式

    落實國家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激勵政策,研究綠色能源融資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對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引導擔保機構積極提供融資增信服務,搭建銀企對接平臺,鼓勵企業通過發行中長期票據、短期集合類融資債券、未來收益貼現貸款等金融創新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優先支持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良好、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企業通過國內外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吸引境外資本、民營資本對新能源領域企業的投資。

    引進培養高端人才。

    落實本市“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新能源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引進、項目引進、共建研發機構等方式吸引海內外高技術人才;鼓勵在京高等院校開辦新能源相關專業,建立新能源實訓基地,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加快培養本市新能源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高端和實用型人才,為本市新能源發展提供戰略儲備人才。


    關于印發北京市新能源產業專項規劃(2013-2015)的通知
     
    京發改[2013]1436號

    各有關單位:
     
      《北京市新能源產業專項規劃》(2013-2015)已經市政府批準同意,現予以印發。請各有關單位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3年7月11日
     
      (聯系人:能源處 李彬; 聯系電話:66415588-0914)
     
      
     
     
     北京市新能源產業專項規劃(2013-2015)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辽宁省| 曲松县| 个旧市| 尼木县| 镶黄旗| 瑞安市| 礼泉县| 普洱| 鄂伦春自治旗| 青田县| 星子县| 菏泽市| 寻甸| 周宁县| 洮南市| 新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温州市| 唐河县| 芮城县| 蓬溪县| 鸡东县| 织金县| 周至县| 山西省| 大余县| 长泰县| 玉林市| 澄城县| 榆中县| 嘉义县| 阿拉善盟| 玉山县| 安图县| 昭苏县| 镇原县| 平舆县| 徐汇区| 凉山|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