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內的泥水混合物被送往何處?在岸邊距離作業船約100米的路邊,一塊占地100平方米左右、臨時建設的移動式淤泥處理站里,泥水混合物首先將接受一次垃圾分離,即機器"分揀"泥漿中的垃圾。然后,這些泥漿通入場內的濃縮箱進行水泥分離,即在濃縮箱內加入混凝劑沉淀,使水和淤泥完全分離。最后,水回排河道,濕淤泥被送入淤泥混合處理設備脫水,脫出來含水量很低的泥餅,再等待進一步資源化利用。
"無錫河網密布,正常情況下,城區河道每3~4年就需要進行一次清淤,以保證水系暢通。傳統河道清淤方式為抓斗式挖泥或者將河道筑壩抽干水后沖淤,前一種方式受跨河橋梁高度限制,大型挖泥船往往無法作業。后一種方式由于許多城區河道駁岸老舊、沿河密布大量建筑物,也不具備干河清淤條件,這些問題使得許多城區河道淤積多年不能得到有效清淤,給防汛排澇安全帶來了隱患。"無錫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說。
為有效清除城區特殊河道的淤泥,無錫市河道處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科研攻關,在北塘區楊劉河進行了城區河道生態清淤及快速處置一體化新技術試驗。這位負責人說:"這次我們選擇的楊劉河,橋矮過不了挖泥船。由于一直不能及時清淤,這條河成了臭河,周圍居民深受其擾。"
這種生態清淤方式除了能填補傳統河道清淤方式受條件限制無法作業的空白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邊清淤邊處理"。以前,清淤工藝需要占用大量排泥場,淤泥從河里挖出來后還要專門運輸到山坳或廢棄魚塘存放,把泥土晾干要一年以上,F在,從泥漿變成干泥餅,整個過程不到一個小時。
這些淤泥怎樣進行資源化利用?項目工程師高揚介紹,這些河底淤泥可以燒成建筑用磚或做成有機肥料,也可以用作園林綠化用土和建筑時的回填土等。
據了解,楊劉河項目開工一個多月,總計劃3400立方米的清淤量已完成了1900立方米,河道環境已明顯好轉。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