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生態保護紅線為城市發展留下山水空間∣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①
時間:2025-07-23 07:08: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中環報記者程維嘉
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再度召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市發展之路錨定了航向。
2014年至2024年的十年間,我國城市發展迅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近55%提升至67%,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交通擁堵、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困擾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追溯這些“城市病”的根源,往往與城市功能分區不合理、環境容量評估缺失、發展預見性不足等規劃不到位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座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期的規劃至關重要,它涉及城市的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只有做到科學規劃,城市發展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這一重要判斷意味著我國城市工作的重心將從“向外拓展”轉向“向內深耕”,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指南,也要做出相應調整,著力優化城市功能和質量。
城市規劃要守牢生態保護紅線,為一座城市的未來留足山水空間。過去有的地方“攤大餅”式粗放擴張,違反主體功能區定位或者突破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不夠科學合理,造成了嚴重后果。實際上,城市生態空間本就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應當見繁華更見自然。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謀劃部署“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在未來城市的藍圖之中融入了不可缺少的綠色底色。各地應將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在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上下更大功夫,讓生態保護紅線不僅落在規劃地圖上,更要在具體的地塊區域內“劃得定、守得住”。
城市規劃要同資源環境稟賦與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不同城市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不同,因而建設和發展各有側重,發展路徑不同,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必須基于本地實際,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基本依據,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方案。比如,人口密集型城市應合理控制城市規模,著重加大治理投入,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位于生態敏感區的城市要堅持生態優先,嚴格保護和修復現有生態系統,決不能突破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型城市則要圍繞轉型發展提質增效,在精準把握城市定位的基礎上推動創新孵化和動能轉換。
城市規劃要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將綠色和發展一體規劃。雄安新區堅持“起步即高標準”,在規劃階段就下大氣力處理城和淀的關系,同步推進新區規劃與淀泊保護,在同一用地內實現了生態之美和生活之便集約共享。上海以規劃引領城市更新行動,在緊湊的空間里“見縫插綠”建設口袋公園,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了城市品質和人民生活質量。各地的實踐證明,通過科學有效的規劃布局能讓“里子”和“面子”一同煥新,促使“硬件”設施和“軟件”實力雙提升。
規劃是一座城市的未來。在“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部署為未來城市建設打開了新的局面。各地應切實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將創新、宜居、美麗等目標融入全國690多座城市每一寸土地的設計,真正把高標準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為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