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碳足跡嗎?地球的“熱量賬單”如何才能減少?
時間:2025-07-23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張懿璇
“碳足跡”是測量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對環境影響的指標,也可以說是人類活動在環境中留下的印記,指的是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常以“噸二氧化碳當量”衡量。我們制造和使用的產品,從原料獲取、生產加工到使用和最終棄置,都可以納入碳足跡的衡量體系中。碳足跡可以記錄一件衣服從棉花種植到成衣運輸,甚至每度電的消耗、每公里行程的奔波、每件商品的流轉所釋放的溫室氣體總量,讓我們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和評價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產品的碳足跡,就像地球收到的一份“熱量賬單”。
2024年6月,生態環境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清晰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能夠讓我們清晰地比較不同產品、生活方式或科技方案對氣候的影響,幫助識別和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策略,減少“熱量賬單”的開銷。
這張“熱量賬單”不僅能讓我們選擇“低熱量”的日用產品,也能通過“低消耗”的解決方案激發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當企業開始計算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時,往往會驚訝地發現,碳排放量較多集中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環節。例如,電動汽車雖然在使用階段不產生直接污染,但制造環節會產生隱性污染,尤其是電池生產以及鋰、鈷、鎳等金屬的開采和提純過程會消耗大量能源,也可能引發污染。所以,從碳足跡的角度來看,電池生產在電動車的生命周期碳排放中占比最高,這樣的結果會促使企業改進工藝、研發新材料、優化供應鏈,從而推動電池生產環節和整個電動車行業的科技創新。
量化的碳足跡,也能夠通過低碳經濟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向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綠色產業。例如,禁用一次性塑料袋后,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塑料、再生材料等獲得了發展機會。這些新興產業恰恰需要更多研發、生產、管理崗位,推動其從低端制造向高技術制造升級。工廠不生產一次性塑料袋,但是可以轉向研發其他環境更友好的材料,或為碳足跡更高的材料生產替代品,推廣綠色能源、節能設備、清潔技術,也能帶來更多就業崗位。世界銀行和國際勞工組織已有研究報告表明,綠色產業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大量可持續就業機會。
通過減少碳足跡,也能夠提高發展質量。碳足跡力求打破“增長必然伴隨污染”的魔咒,證明通過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完全可以在降低環境影響的同時提高生活水平,讓傳統產業通過科技創新轉變為低耗能、低排放的產業。當降低碳足跡成為性價比之選,綠色發展的齒輪便真正嵌入了經濟運行的鏈條,我們每一個人也會因此擁有更低能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