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進污水源頭治理“三步走”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城市更新是建設美麗城市、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在“建設美麗城市”要求下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則是美麗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24年起,中央財政創新方式方法,支持部分城市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重點支持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建立“好社區、好城區”,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為此,本期“北京沙龍·城市更新”特邀業界專家,聚焦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主題,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如何更好地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建言獻策,為美麗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建設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并形成長效機制。從成因來說,“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而城市更新是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建設美麗城市的重要手段,所以應結合城市更新工作,因地制宜地實施污水源頭治理“三步走(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進小區)”,破解排水管網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溯源排查摸清家底
從建筑小區源頭、市政道路支管到城市排水干管,實施“全區域、全類型、全階段”溯源排查,全系統摸清管網現狀情況和錯混接、病害等問題點,做到“心中有數”。
一是前期排查,明底數。采用CCTV(閉路電視檢測)、QV(管道潛望鏡)等管網普查和水質檢測方法,通過網格化排查、重點區域排查相結合的方法,鎖定清水混入量較大地段,識別小區管網、小區與市政管道銜接處等各類混錯接問題,為雨污管網“正本清源”改造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過程跟蹤,重復核。排水管理企業提前介入正本清源改造過程,對發現的管道錯接、混接、結構性缺陷等問題同步復核,形成“一小區一清單”,按照“改造完成一片,立即驗收接管一片”的原則,分片分級移交接管,有效避免后期建管不同步等問題。
三是數據測繪,一張圖。排水管理企業結合現場管線的實際情況開展測繪,建立管網信息數據庫,完善排水管網“一張圖”,為后期日常運維管理提供保障。
正本清源分類施策
為了更好地從源頭上解決混流問題,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需要根據城市水系統及問題特征開展“正本清源”改造工作,對清污混合、雨污混接問題分類施策。
一是清污分流,擠外水。要高度重視清污混合問題,尤其是南方地區,因其水網密、地下水位較高,更易導致外水擠占管道空間、城市管網持續高水位運行。對此情況,應依據溯源排查結果,分類制定整改措施。對于因排口倒灌或滲漏產生河水進入排水管網的情況,實施閘門或堰門改造等防倒灌措施;對于工地基坑排水,采用獨立排水管道,讓水經沉淀后排入河道;對于管道缺陷,基于分級評估的結果,實施缺陷修復。
二是雨污分流,重改造。對于小區排水系統,應從源頭厘清污水接入雨水系統、雨水接入污水系統的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對于在露天陽臺安裝洗手池等污水混接入雨水系統情況,需從建筑立管著手,開展雨污分流改造,可將原樓棟混流立管作為污水立管使用,新增雨水立管。對于樓宇山墻雨水立管接入地下污水出戶管等雨水混接入污水系統情況,需改為就近接入地下雨水管渠。對于小區庭院內地下雨污水管道混接的情況,需進行混接點改造,可在征求居民意見后新建雨水管或污水管,也可建設海綿設施并將地面雨水優先引入其中。
三是雨污分流,順接駁。小區或沿街商戶與市政管道銜接處,也經常存在混錯接問題,需對其進行局部改造,接入相應雨水、污水市政管道。同時,應在沿街商鋪增設隔油器具、沉砂池等預處理設施,以減少油污、泥沙等污染物進入排水管網。
排水管理進小區建管并重
排水設施“三分建、七分管”,即便順利開展“正本清源”改造工作,若沒有加強管理,容易再次發生雨污混流情況。應在實現片區排水管網全覆蓋、雨污水應分盡分、污水全收集的基礎上,委托專業排水企業對小區排水管網進行管理維護。
一是立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小區的排水系統管理涉及相關主管部門、社區、街道、產權人或其委托的物業服務單位、排水企業等多個直接或間接主體,應在制度下明確主體責任并建立清晰且順暢的聯絡機制。比如,采用條塊結合的方式,建立由社區負責人和排水企業小區負責人分別擔任社區管長和排水管長的雙管長制。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相關主管部門、街道、產權人或委托的物業服務單位、排水企業五位一體的聯絡機制。擁有明確的制度保障,才能實現小區排水管網有專人管、有專業人管、有人協調一起管。
二是組專班,保障專業隊伍。排水管理工作需要專業化的技術隊伍和裝備設備。日常運維、管網檢測、工程驗收、實行排水戶動態管理等工作,需由專業隊伍完成。排水管道清疏、預處理設施清掏及應急事件處置等工作,需配備高壓清通車、吸污車、泵車、CCTV檢測車、管道內窺鏡等專業設備。
三是全流程,促進建管融合。管網測繪數據是排水管理工作的基礎,應貫穿在排水建設管理運維全過程,而不應只作為改造前的摸底及改造驗收后入庫的手段。排水管理企業可提前介入“正本清源”改造工作,利用管道檢測專用設備核查改造成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督促并配合整改。只有全過程介入才能有效避免建管“兩張皮”,實現建管互饋、建管融合、建管并重。
四是建標準,運管按效付費。由于面臨多權利主體、多層級排水、多流程環節,排水管理進小區工作對精細化、標準化的程度要求高。從總體上,應建立相應規則,在明確工作方向、實施步驟、責任到人的基礎上,統籌開展排水管理進小區工作。從各環節上,應建立小區排水管道管養、小區排水設施作業維護、小區排水管道接收、排水戶動態管理全覆蓋等系列標準,逐步實現排水管理進小區設施規范化、管養標準化,為運管按效付費提前做好保障。
五是搭平臺,智慧賦能管理。智慧化手段的加入,有利于破解排水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復雜性帶來的難題。在數據基底方面,需結合管道測繪數據,將小區管網逐步納入全市排水管網,完善排水管網“一張圖”。在改造驗收方面,需將溯源排查與“正本清源”數據錄入信息化平臺,實現排查問題“銷號制”整改。在排水管理方面,需設置日常巡查、事件報修、排水戶監管、隨手拍等功能模塊,實現小區排水“信息化”管理。
六是辦許可,規范經營商戶。沿街經營性商戶日常監管是排水管理進小區的一項重要工作,排水企業應配合相關主管部門開展排水許可證辦理工作,現場勘查商戶預處理設施是否規范安裝及下游排水管是否正確接駁。為商戶辦理排水許可證,可有效減少排水戶私接、錯接等不規范排水行為,從源頭上解決排水監管難的問題。建立沿街經營性商戶臺賬并定期更新,及時對改變經營性質的商戶進行跟蹤,實行動態管理。
七是廣宣傳,激勵公眾參與。排水管理進小區工作的可持續推動,需逐步實現產權主體、物業服務單位、專業經營單位、其他社會力量多元共建模式。充分結合公告欄、一封信、微信公眾號宣傳手段,不定期開展排水管理進小區宣傳活動,營造居民理解、支持、主動參與規范排水的良好局面,實現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續模式。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人居環境、實現高水平社會治理的重要契機,地下管網更新改造是推動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設施更換,是城市高質量建設、高水平運維的系統化戰略方向和落地方案。各地的發展階段不同,更新標準也不可能完全統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價值導向,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本地發展的更新方案,是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
•李婧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廈門分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城市水系統、城市水環境治理、城市內澇防治、海綿城市建設、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等領域的科研和規劃設計咨詢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城鄉規劃設計、科研課題、公益服務等70余項,獲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各省市規劃設計獎等1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