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垃圾產蛋白還能替代豆粕——昆蟲蛋白打開國內市場需過幾道關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它們吃的是廚余垃圾、畜禽糞便、蔬菜尾菜,產出的卻是天然優質的蛋白質,還能替代飼料中的魚粉和豆粕等蛋白原料……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南京市舉行的有機固廢轉化昆蟲蛋白科技成果集成推廣專場會上,一箱箱黑水虻幼蟲和加工后的昆蟲蛋白飼料,讓參會的科研和企業代表大開眼界。
相關專家呼吁,近期國際貿易爭端導致飼料豆粕期貨價格上漲,對國內飼料行業造成壓力。但是這一變化為昆蟲蛋白等新型資源,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國昆蟲蛋白產業應突破現有困境,加快技術攻關與市場推廣。
蟲蟲變身優質“蛋白工廠”
在當天的推廣會上,主角是黑水虻。
它們的食譜讓人皺眉:黑水虻主要吃廚余垃圾、畜禽糞便等有機固廢物。
但是它們產出的優質蛋白質讓人眼饞:黑水虻幼蟲蛋白質含量可達40%—50%,其氨基酸組成接近魚粉標準,且富含抗菌肽等活性物質。
如此優質的天然蛋白,沒有不用的理由。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就開始推動昆蟲蛋白在飼料中的替代應用;歐盟也在2017年和2021年陸續通過了在水產養殖、家禽和豬飼料中使用昆蟲蛋白的決議。2024年底,我國農業農村部將黑水虻、黃粉蟲納入《飼料原料目錄》。
如今,養昆蟲、吃垃圾、產蛋白的工廠化養殖已在世界各地開花。“我們可以做到7天收一批黑水虻的幼蟲,一平方米產量達20—25公斤。”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葉小梅告訴記者,1噸黑水虻可轉化4—5噸餐廚垃圾,生產約150公斤蛋白,碳排放僅為傳統畜牧業的1/10。
目前,昆蟲蛋白主要用于畜禽、水產飼料以及寵物口糧,可部分替代豆粕和魚粉。在生化與美妝領域,昆蟲蛋白也有用武之地。江南大學團隊從蠅蛆蛋白粗提液中分離得到兩種抗菌肽,抑菌效果顯著。黃粉蟲蛋白粉因高純度、低致敏性,成為國際美妝品牌原料新寵。今年3月,山西鼎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5.3噸黃粉蟲蛋白粉發往泰國,首次走出國門。
從餐桌小吃到產業重構
吃昆蟲補蛋白,聽起來瘆人,卻是古已有之的飲食傳統,比如山東的蠶蛹、云南的飛蟻、江蘇的豆丹,都餐桌上的常客。
但是,從美味小吃到飼用蛋白產業,需要重構的不是大廚的手藝,而是關鍵技術、生產裝備以及供應鏈體系。
記者調查發現,昆蟲蛋白產業化進程長期受困于繁育效率低下、裝備自動化不足等瓶頸。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需要持續攻關,比如養殖環節人工成本和蟲體干燥能耗較高,養殖密度和自動化水平仍需提升。此外,昆蟲蛋白的深加工也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歐洲已建立年產萬噸級的昆蟲“蛋白工廠”,但是國內僅有少量千噸級的工廠化養殖基地,業界普遍認為,如不能形成穩定的量產規模,國內昆蟲蛋白產業難成氣候。
據葉小梅介紹,江蘇省農科院養殖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創新團隊經過5年的技術攻關,成功研發了黑水虻種苗人工繁育技術、營養調控與微生物聯合強化技術、高密度養殖技術與裝備,以及黑水虻蛋白源飼料和功能蟲糞有機肥產品,構建了完整的昆蟲蛋白工廠化全鏈條技術體系。
這些成果不僅實現了黑水虻蟲體蛋白的低成本、標準化和工廠化生產,還在江蘇南京、鹽城東臺、安徽靈璧、蘇州昆山等地實現了技術轉化與應用。
應對關稅挑戰構建產業生態
昆蟲蛋白,這場始于實驗室的綠色革命,正加速改寫全球蛋白供給格局。
“每噸昆蟲蛋白可減少1.2噸大豆進口,這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在葉小梅看來,昆蟲蛋白產業化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農業范式的革新。
2024年,我國蛋白飼料市場規模已高達2755.6億元,是全球最大的蛋白飼料生產國與消費國。目前,我國每年進口大豆超9000萬噸,占全球貿易量60%以上,其中絕大多數用來榨油和生產飼料;魚粉的進口依賴度也高達總需求量的2/3以上。
近年來,國際貿易爭端加劇了原料供應風險。然而,這一變化也為多元化原料替代,尤其是昆蟲蛋白等新型資源,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科研機構和飼料企業開展試驗,將昆蟲蛋白添加到雞、豬、魚和大閘蟹的飼料中,顯著降低了飼料成本。
葉小梅認為,昆蟲蛋白有望成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相關企業應緊跟政策導向,重點布局黑水虻等成熟品種,搶占規;B殖與深加工技術高地,共同推動昆蟲蛋白產業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