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發布|2022年臨沂發放大氣和水生態補償金2864.8萬元!
3月7日上午,臨沂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奮進2023”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通報了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人
王 鑫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李立新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新聞發言人
鄭培清 新程金鑼肉制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主持人
劉琳琳 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及相關工作開展情況
2022年,臨沂市生態環境局錨定“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目標定位,堅持事爭一流、唯旗是奪,持續改進作風、創新突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改善,為現代化強市建設作出生態環境貢獻、展現環保擔當。
01
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空氣質量方面: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4,同比改善6.3%,全省第8位;168城市排名并列第128位,同比前進19個位次,為歷史最佳位次;PM2.5濃度39微克/立方米,為近年來最低,較省定目標下降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263天,同比增加29天,增幅全省第1;重污染天數2天,同比減少3天,降幅全省第1。
水環境質量方面:全市水環境質量指數5.40,全省第7位,同比改善2.5%,29個國省控斷面達標率100%,國控、省控斷面水體優良率分別為83.3%、65.5%,其中省控斷面優良率超省定目標13.8個百分點,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考核目標。市、縣兩級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
土壤環境質量方面: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為100%。
聲環境質量方面:2022年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5.0dB,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68.8dB,均為二級、較好水平。市區功能區晝間噪聲達標率100%,夜間達標率為87.5%,較去年下降了12.5個百分點。
輻射環境質量方面:全市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γ輻射、空氣、飲用水、土壤等環境電離輻射水平基本保持穩定;環境電磁輻射水平無明顯變化。
環境安全方面:全市未發生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環境安全總體平穩可控。
02
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成效和舉措
2022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入選第一批國家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市生態環境局先后被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4部委聯合授予節約型機關,被中央宣傳部等3部委聯合授予2016-2020年全國普法工作先進單位。縣區層面,蒙陰縣獲評“省生態文明十強縣”,環云蒙湖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項目獲批第二批省級試點,并被列為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成效監督評估試點,費縣、蒙陰縣成功獲評省級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沂南縣、平邑縣獲評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沂南縣屠宰行業產業集群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列為省級創新試點,臨沂市蘭山區李官鎮、沂南縣銅井鎮、平邑縣九間棚村獲評第三批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年新入選中央環保資金項目庫項目46個,爭取各類上級資金2.49億元。
(一)堅持精準治污,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改善。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若干措施》,制定34項舉措,深入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全力抓好大氣污染防治。深化工業治理,對1183家加油站、27家石化和有機化工企業進行核查整治,完成3261家涉VOCS重點企業治理和1家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295家企業提升治理設施。擰緊責任鏈條,建立健全高值處置機制,盯緊高值、強化措施,確保1小時內掐尖削峰。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修訂完善5983家企業應急減排措施。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制定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管控工作方案,編碼登記機械5605臺,新車注冊排放檢驗18878臺,在用車年審排放檢驗146.85萬臺。堅持績效分級,新增20家AB級和引領性企業,幫扶21家企業成功復核。
二是深入開展水污染防治。組織開展重點斷面溯源排查,集中整改水環境突出問題520個。開展汛前溝渠河湖集中整治,完成2141個隱患問題整改。堅持“一面一策”整治河流斷面,以項目化方式推動標本兼治,完成54個工程項目建設。實施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行動,圓滿完成23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和45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強化地下水分類監管,對8個地下水國家考核點位實行“一點一案”管理。
三是扎實推進清廢凈土治理。實施“清廢行動”,全面排查整治固體廢物非法堆放、貯存、傾倒和填埋等違法違規行為。健全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網絡體系,全市危廢收集能力達161萬噸、利用處置能力達175.32萬噸。加強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降低農產品重金屬超標風險。科學謀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出臺全市“十四五”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完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加快推動畜禽養殖污染資源化利用。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建立醫療廢物處置“日報告”制度,確保醫療廢物有效收集轉運和安全處置。
(二)堅持生態惠民,環境問題整治取得新成效。聚焦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守護守牢生態環境底線紅線,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是從嚴推動督察整改。制定《臨沂市貫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整改方案》,倒排工期、壓茬推進,隨機督查、定期通報,加快推進問題整改,全市7輪次環保督察反饋237項問題,已完成整改211項。
二是一體推進服務執法。堅持監管有力度、服務有溫度,結合網絡送策、平臺送策活動,縣級干部帶隊上門送策,服務直達143家重點企業。統籌市縣兩級執法資源,推行清單化執法、交叉執法、非現場執法,立案處罰環境違法行為1065起。
三是強力開展“散亂污”整治。制定“散亂污”專項整治方案,完善專班運行機制,壓實縣區、鎮街、村居(社區)三級責任,排查“散亂污”企業2706家。堅持堵疏結合,制定“綠色轉型、搬遷入園、關閉取締”三類清單,限期抓好規范整治,其中轉型規范105家、停產整治215家,關閉取締2386家。
四是牢牢守住環境底線。劃定“5+1”類環境風險,劃分39項3類風險等級,一周一排查分析、一月一考核通報,累計排查化解生態環境風險5205條。
(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保護修復,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加快推動全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一是“三項機制”樹導向。健全完善激勵約束工作機制,強化考核、補償、曝光“三維聯動”。考核方面,修訂完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考核問效辦法》《臨沂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辦法實施細則》,對存在問題的縣區、鎮街進行約談;補償方面,發放大氣和水生態補償金2864.8萬元、收繳225.8萬元,支付流域橫向補償金4719萬元,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486件、磋商42件;曝光方面,聯合市電視臺《環保在路上》欄目,播放曝光片52期,每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曝光違法企業,并通報發改、金融等部門,實行信貸約束。
二是“四減四增”優結構。編制出臺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及2022年度任務清單,建立“月調度、季通報、年評估、隨機督導檢查”制度,抓實116項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推進,全年已完成98項,剩余18項達到時序進度。
三是污染減排騰空間。及時更新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庫,核算大氣減排項目111個、水減排項目138個,累計減排氮氧化物1.91萬噸、揮發性有機物0.50萬噸、氨氮0.051萬噸,均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化學需氧量完成年度目標。
四是改革創新促提升。印發實施《臨沂市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細則》《臨沂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權確權暫行辦法》,在鋼鐵、水泥、化工、家具等生產行業選取部分企業開展確權試點。編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建立“兩高”項目碳排放替代源清單,開展發電行業碳排放數據質量自查自糾專項行動,督促21家企業完成問題整改。
答記者問
01
我了解到2022年大氣大部分指標都有明顯改善,但臭氧出現小幅反彈,且成為影響優良天數的主要因素,請問臭氧污染為什么難防控?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應對?成效如何?
臭氧污染防控難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臭氧可遠距離傳輸,包括高空臭氧的下沉,容易擴散形成區域性污染;二是臭氧的化學生成機理復雜;三是臭氧的形成物之一揮發性有機物來源復雜、種類繁多、活性差異大,全面精準控制難度大。
2022年我市高溫、干燥、強輻射天氣多,此類天氣有利于臭氧生成,且具有出現時間早、影響范圍大、污染過程長等特點,進一步加大了臭氧污染防治難度。對此,我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應對措施。
一是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開展涉揮發性有機物行業企業排查,建立問題清單,逐一進行整治。開展夏秋季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等回收治理專項檢查行動。
二是加強氮氧化物的排放管控。強化移動源氮氧化物排放管控,嚴格落實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市內道路管控措施;強化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冒黑煙”及尾氣超標排放監管,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對工地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油進行抽查抽測,杜絕非法油品使用;加快新能源替代,推進公交車、出租車、市政用車、政府公務用車、駕培駕考用車的新能源車替代。此外,我們還嚴格管控秸稈露天焚燒,建立網格化監管、有獎舉報、定期巡查、定期通報、年度考核等秸稈禁燒監管制度,強化“人防+技防”監管,秸稈露天焚燒火點數量明顯下降。
三是科學精準應對臭氧污染天氣過程。開展揮發性有機物來源解析研究,及時更新污染源清單,科學制定臭氧污染應急響應措施。強化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和科學研判,提升科學、精準控污水平,完善污染天氣應急期間督查督辦機制,確保各項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位。
下一步,我市將深化揮發性有機物研究治理,不斷提高臭氧污染防治措施的精準性,實現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有效遏制臭氧污染,推動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02
2023年我市提出工業“量質齊升、兩年萬億”行動,請問我們生態環境部門有什么相應推進舉措?
當前,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市在嚴把生態環境質量關的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環保的優化、倒逼、服務作用,采取了創新監管模式、精簡審批流程、提升執法效能、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等一系列措施,服務重大項目落地,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促進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一是服務重大項目落地。目前,臨沂生態環境局正在制定生態環境領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優化重點項目生態環境準入和政策限制、強化環評服務和環評政策咨詢服務、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建立重點項目推進臺賬,開辟綠色通道,為重大項目提供精準“一對一”服務;加強園區和集聚區規劃環評管理,實行環評“打捆審批”,有力助推重大項目落地建設。
二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農村、固廢等領域污染治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新模式、新機制,發揮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導向作用,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深化環境要素保障和環境績效分級管理機制,推動總量指標和碳排放指標向效益好、污染少的綠色低碳行業和企業流動,有效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三是強化財政金融保障。積極爭取上級生態環境財政獎補資金,健全完善市級生態環境財政獎補資金分配機制,動態調整國家、省、市環保金融項目庫,發揮財政獎補資金政策引導作用,以有效投資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提質增效。
四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大力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強化科技創新,以山東省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臨沂大學基地為平臺,加快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入開展生態環保科技幫扶,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提升企業綠色發展水平。開展國家和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更好發揮園區主陣地作用,大力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
03
目前污染防治攻堅戰到了深入階段,企業必須不斷加大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才能保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推進排污許可一證式監管對企業管理和人才技術也提出更高要求。請問咱們企業是如何把控經濟效益和環保投入之間的平衡關系?
環境保護是企業在經濟發展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何在經濟效益和環保投入之間抉擇和求得平衡,是目前很多企業都面臨的一大難題。金鑼集團在發展的過程中一貫重視環保工作,成立環保專業管理部門—節能環保部,統籌負責集團環保治污、節能降耗等業務,公司綜合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未發生過環境污染事件,較好的完成了環保的工作任務。
一、承擔環保責任
近幾年公司先后投資2.15億元用于廢氣污染治理,引進先進環保節能型治污設施,經處理后的廢氣各污染濃度均達到國家及行業標準要求,并與省、市環保系統聯網實行動態管控。通過有效治理年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32噸、SO2排放量309噸、煙塵排放量38噸、VOCs排放量36.92t。同時將治污設施運行所產生的熱量進行有效回收利用,年可節約電費1200萬元,極大的改善了區域環境質量,加快了環境友好型企業發展道路的步伐。
二、開發環保產業
集團公司一直以來注重科學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升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1996年自主設計屠宰廢水處理廠,處理規模2000噸/日。該污水廠的成功建設,標志著集團成功邁進水污染治理環保產業。伴隨著金鑼集團的產業延伸和發展模式轉變,2005年原集團環保部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金鑼水務有限公司。公司經過近20年的科研攻關和創新實踐,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處理創新技術和系列產品,依托產品占地面積小、施工周期短、運維費用低、處理效率高、幾乎不產生剩余污泥、運行自動化程度高等技術特點和優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涵蓋給排水、污水處理、污泥減量、中水回用的技術體系,2022年金鑼水務實現營業收入2.58億元。
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已成功進入阿聯酋迪拜、沙迦、沙特、南非、印度尼西亞等12個國家和地區環保市場。特別是在中東地區污水處理總量達到12萬方每日,已經成為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水處理公司之一。
金鑼集團充分發揚“認真、真誠、誠摯、執著”的企業精神,在履行環保職責的前提下,以更加科學務實的精神、奮發有為的狀態,為促進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臨沂發布視頻號上新啦
原標題:《權威發布|2022年臨沂發放大氣和水生態補償金2864.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