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哪些利潤不可持續?有何特征?
時間:2022-07-04 09:31
來源:侯鐵成談投資并購
作者:侯鐵成
評論(0)
管理帶來的效率提高很可能影響到方向的選擇偏差,得不償失。杠桿本質上是零和博弈,以后期風險獲取前期小利,長期看甚至是負和博弈。
孫子兵法提到,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我們接下來一篇文章將會探討,投資人怎么避開周期性企業這個投資中最大的坑。
企業的利潤來源于基礎利潤與一次性利潤(周期利潤)和超額利潤。
基礎利潤包括資產利潤、管理利潤、杠桿利潤、投資利潤。一次利潤來源于市場波動、新興行業、周期上行。超額利潤來源于護城河(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成本優勢和有限規模)。
管理帶來的效率提高很可能影響到方向的選擇偏差,得不償失。
杠桿本質上是零和博弈,以后期風險獲取前期小利,長期看甚至是負和博弈。
孫子兵法提到,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我們接下來一篇文章將會探討,投資人怎么避開周期性企業這個投資中最大的坑。
我們投資收購過程中經常碰到一些企業,成長性不錯,概念很好,估值稍微高些但還可以接受。可是一旦自己投資進去了,業績就開始下滑,最終對賭失敗違約,結局很悲慘。造成這種結果有很多因素,可能是對企業前景判斷錯誤,可能是并購標的業績造假,可能是因為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可能是因為后續整合失敗團隊集體離職,原因很多,有的兼而有之。我們今天談一談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坑,不可持續性增長。
這些企業的特征包括,業績真實,歷史保持增長,現金流不錯,資產結構合理,具有一定的門檻。規模突然擴大,自身團隊技術品牌渠道都沒有特殊優勢,成立時間不短,但一直不溫不火。或者團隊要么很年輕,創業時間5年以內。要么很老化,創業時間20年以上。團隊整體素質不高,學歷不高,缺乏大型企業經驗。由于其業績真實,市場前景看好,雖然核心競爭力不佳,估值一般都是當年預期業績10倍以上,有的還很強勢,要求大量的現金,甚至還有的標的股東拒絕對賭。
我們可以看幾個案例:
永清收購波司登持有的康博危廢,對方要價近10億,且不接受對賭,大股東迫不得已先以現金形式進行收購,并向上市公司對賭,然后裝入上市公司。結果就是業績逐年下滑,大股東虧損,而且遭受證監會的質疑。大股東并沒有從中獲利,卻為何要主動承擔責任,在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接受對賭呢?本質上就是對標的的看好,以及上市公司盈利和概念的需求。
在疫情初期,有些企業收購一些做口罩的企業,前面獲利很多,后面也是虧損得一塌糊涂。這種就是典型的不可持續性行業。
過去幾年環衛公司紛紛起來,但這些企業本質上都缺乏核心競爭力,是市場推動的,成長的企業都是因為銷售做得好,最終上市之后,很難擺脫銷售做得好這個詛咒,最終企業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越做越差。
我們放大到整個環保行業看。政策推動行業發展,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護城河,從20年的周期看,行業內的企業依賴政策推動興起,通過資本運作放大,不斷進入新的領域茍延,最終宏觀環境變化,導致泡沫破裂。本質上就是因勢而生,借勢而起,勢落人亡。
環保行業的興衰值得其他所有行業借鑒,筆者用環保舉例不過是因為自己熟悉環保行業,但其他行業也必然出現無數類似的故事與事故。
前天朋友讓我幫他看一個股票,我本身不炒股,但看幾眼報表,基本就斷定這個企業沒戲。上市10多年,利潤一直在幾千萬徘徊,公司做銅箔加工的,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其業績波動主要靠銅價的漲跌,有時可以蹭下電子概念。然后各種財務造假,股東借貸等問題頻出,交易所幾次問詢。公司利潤千萬級,凈資產10多億。合理估值也就20億上下,但之前一段時間的炒作,搞了近百億的市值,現在還有50億左右。這種就是典型的周期性企業,而且是小周期,投資人一定要遠離這種企業。
企業的利潤來源分析
一個企業的利潤大體上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資產利潤,就是資產創造的價值。資本可以推動的利潤,這個利潤很穩定,但實際是資產產生的,并不是企業產生的。
2,杠桿利潤,就是利用銀行貸款,創造的利潤。當銀行貸款的利息低于資產收益率的時候,就可以借錢投資,差額就是杠桿利潤,但這種利潤是增加了企業風險。
3,管理利潤,任何一個企業都是一個系統,本質這個系統比較復雜,有一定的管理在里面,同時也承擔一些風險,因此會產生一些利潤。實際杠桿利潤就是給管理利潤進行加倍。管理必然創造利潤,但不創造超額利潤。
4,投資創造利潤。通過投資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超額利潤。比如用6%的資金成本,投資企業創造8%,就是投資利潤。
除了上述幾種基礎利潤,還有幾種利潤,一種是一次性利潤,或者周期利潤。還有一種可持續的超額利潤。一個企業在市場上,有時會有特殊的好機會,有時也有特殊的風險,這種情況常見,因此一個企業的報表波動是正常的,不波動反而不正常。
一次性利潤形成之后,有的企業浪費了機會,有的企業把握了機會,形成了持續的利潤,或者是建立的門檻。
還有一些企業通過特殊的機緣,建立了有效的門檻,形成了護城河。護城河實際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城里有高額利潤,第二沒有競爭對手進得來。實踐中超額利潤經常有,但大部分是經不起競爭的,很快會隨著競爭而消失,有時一窩蜂涌入還會侵蝕原有利潤,形成產能過剩。
具有超額利潤,且能夠形成護城河的企業有如下幾個類型,這個是晨星公司總結的,巴菲特推崇的護城河理論。
從企業的價值講,企業的價值=凈資產+無形資產,其中,凈資產對應的利潤包括資產利潤,杠桿利潤,管理利潤。無形資產=可持續的超額利潤 * 倍數+一次性利潤(一次性利潤是市場對風險的補償,本質上是對于企業創造價值的一個獎勵)
企業各種利潤的遞進關系
我們一定要把企業的利潤拆分了,包括資產利潤,杠桿利潤,管理利潤,這些利潤加起來大體上等于企業的凈資產。只有超額利潤才具有商譽,才能構成賬面價值之外的價值。有些企業因為收購,在資產負債表上已經形成了商譽,我們在看他真正的無形資產的時候,只有超額利潤價值大于商譽才是真的無形資產,從實踐角度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賬面商譽價值都應是負的。
只要做企業實際上就會有基礎利潤,包括凈資產的基本收益率。有些企業財務費用是正的,實際什么都不用干,就有利潤了。但實踐中這個是有波動的,就是做企業一般都會有基本資產收益率,但會圍繞一個基本區間上下波動。尤其是短期一段時間內,可能都是賺錢的,或者收益都不錯。但一旦到了一定的規模,要想持續就難了。
這個時候提升基礎收益率有幾個手段。
一個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
這個會在已有的基礎上有效地提升幾個點的凈利潤率。但這個提升難度大,而且十分有限。有些企業有空間,有些企業幾乎沒有空間。而且這種提高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還容易掉到一個誤區中,就是把精力都放在管理上,忽略戰略的選擇,實際上是一種勤奮的懶惰。就是大部分人經常愿意做的,寧愿勤奮,也不愿意思考。管理帶來的效率提高很可能影響到方向的選擇偏差,有學者認為這樣得不償失。
還有一種提升利潤的手段,就是放杠桿。
比如你的企業資產收益率有8%,如果你能借到6%的資金,就會利用杠桿可以大幅提升企業的利潤。如果用了50%的杠桿,企業的利潤率就會變成10%。但這種方法有局限,杠桿無法放得特別大,而且實際上是有風險的。就像你做企業,一個客戶給的價格雖然高,但應收賬款周期長,你就會覺得這個事不劃算,因為你承擔了較高的風險。你能借到錢,要么有抵押物,要么有很好的盈利能力,許多時候,你是賺不到錢的,尤其在你很小的時候,體量大了些,能借到一些錢,但錢也很有限。
投資本身也是一種放杠桿,就是用低成本的資金,回去高回報的項目,但實踐中許多回報達不到預期,就造成了虧損。
杠桿本質上是零和博弈,以后期風險獲取前期小利,長期看甚至是負和博弈。
第三個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產生護城河。
護城河有五個方面,包括低成本,無形資產,有限規模,網絡效應,轉化成本。低成本指有天然的成本優勢,比如礦產資源,地理位置,土地資源等。這個低成本并不是指通過管理降低的成本。無形資產一般指技術優勢或者是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實際需要是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另外形成的專利也是無形資產的重要一部分。這個無形資產并不是我們報表意義上的無形資產,是報表之外的資產,其中技術品牌這塊是企業最想追求的,但實際難度很大的。有限規模是指行業很小,一家就夠,多了就不行,這種一般表現在特許經營上,天然壟斷上,有很強的排他性。網絡效應是指不受地理限制,不受成本限制的擴張,一旦形成之后只允許少量的企業存在,許多互聯網公司都這種,但互聯網公司形成壟斷后可能被新的業務模式取代,比如在淘寶騰訊之外,還有抖音,京東,美團等多種模式。最后一種是轉化成本,這個跟品牌關系很大,就是人們不愿意換產品,哪怕這個有更好的產品出現,除非這個產品性能有極大的提高,比如我們使用了蘋果手機,就不愿意輕易更換。有些品牌也是,習慣了就不愿意更換,這種也會形成護城河,產生高毛利。
地理位置類型的成本優勢企業,一般不會突然出現,有限規模的企業一般都是區域性的,受政策影響比較多,還有一種是網絡平臺的,這種都是邊際成本為零的企業。剩下兩種,一種是品牌類的,需要一個時間,當然這種可以通過資金砸出來,但效果怎樣,現在不好判斷。還有一種是技術類的,這種比較多,也比較持續,但一般都需要一個特殊的背景。
高毛利,有護城河,是所有企業的向往,是所有企業的追求,是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當然護城河也是相對的,時間的長短的問題,可以被不斷加固,也可以不斷被侵蝕,也有突然崩塌的情況。
一次性利潤與周期利潤
市場的波動,會帶來一次性的成長。
市場還會經常性的波動,有些波動對企業不利,會侵蝕企業的利潤,有的會增加企業的利潤,總體上看一個企業只要生存時間足夠長,總會有些好的機會,也會有些不利的機會。這種機會同樣也會帶來企業增長,這個增長會在結果上與管理,資產,風險的利潤重合,讓人們很難清晰的判斷。
比如一個企業的銷售收入快速增長,是行業帶來的,還是自身管理,或者是技術品牌呢?在這個超額利潤,我們經常會想到內因,實際外因占比很高,外因是有周期的,會變化的,內因一般可以持續,可以迭代,分不清這個內因外因,就容易在市場給機會的時候,大手大腳,在市場沒有機會的時候沒有儲蓄夠過冬的糧食。
一些企業會快速成長,比如政策型的企業,國家大力推動過的,最近的一些醫療企業,大型工程建設企業,新能源相關的企業,大宗商品相關的企業。大宗商品相關企業是周期性的漲跌。新能源的配套企業,看起來不錯,但競爭也比較激烈,時間周期也比較長。醫療企業依賴某些特殊事件的影響。這些都是新企業,都會有一些成長,但這些成長是否是可以持續的,一定要關注。
投資也是,錯誤地把外因歸為內因,就很容易高估企業的價值,給出過高的估值。超額利潤,可以用經濟增加值計算一次性利潤不定期地出現,本質上是對企業的一種風險補償,總體上一次性虧損要小于一次性利潤。概率* 利潤=業績的波動性。就是說業績實際上是有波動性的,對于這種波動性,時常會給少量的補償,這個補償是不是給的增長少,利潤少,而是時間短,概率小,結合著波動,補償的總額就不大了。
比如一個企業10年內,可能給你一波3年的超過10%的超額利潤機會,而10年內還有一波2年的低于正常收益率5%的風險,這樣平均每年的超額收益率就只有(30%-10%)/10=2%,實際上就是一個平庸的風險補償了。但是如果你站在3年的周期上看,時間不短,收益率不低。持續的超額利潤才是無形資產。
少數企業利用幸存者偏差,把一次性利潤說成持續性利潤,騙取超額的無形資產。
一個企業的估值是結合凈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凈資產負責基礎利潤部分,無形資產負責超額利潤部分。這樣的估值兼顧了凈資產與收益法。單純的收益法,容易忽視基礎收益,容易把基礎收益和超額收益混淆。我們估值實際上是估計的可持續利潤,剔除那部分不可持續的一次性利潤。
新興行業也會帶來成長
新興行業會逐步轉變為傳統行業,具有護城河的企業才能持續保持盈利能力,但他們開始階段的成長是是短期的供需帶來的驅動力。
新型行業前期取得優勢,需要提前布局,團隊有相關經驗,有相關營銷渠道,能夠利用資本推動。這個時候競爭可能不多,或者沒有那么激烈。
而新型行業轉化成傳統行業后,會導致競爭充分,投資風險與收益率匹配,超額利潤來源于品牌、技術、特許、成本、規模等。
我們區分兩種行業的目的是找到其中的規律,避免產生錯誤的判斷,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以及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我們容易把短期的供需,描述為競爭后的結果,即把運氣當成必然。過度夸大領先的優勢,領先的優勢能否持續,并有效轉換,取決于企業的戰略,管理,綜合能力。
我們從常規的線性思維很容易造成我們把過程的成長線性放大,我過去的投資和實體經驗告訴我,過去三年成長與未來三年成長在投資中大家習以為常,而在實體中難得一見。
如果在新行業中,企業取得領先優勢,并能夠不斷穩固,就會持續超額利潤,能夠降低外部競爭的影響。
而如果新行業規模不大,就很容易陷入競爭。我之前看過一個做新能源電池的某個材料的公司,整體市場規模可能只有幾百億,玩家也不多,技術門檻不高,這種就比較容易因為行業規模不大,競爭激烈。然后競爭導致利潤回歸平均,如果資產投入大,技術門檻低,就會造成周期性虧損。有些行業按說是有一定容量限制,有一定資金門檻的。但如果只是資金門檻,和容量限制,我們經常會有投資者短視,根據錯誤的預測進行投資,導致整個行業虧損。
我過去投資過一家水果店,開始很賺錢,后來周邊競爭對手硬要擠進來,導致供大于求,結果我們兩家都虧損。這種不符合邏輯的事在實體企業中也經常發生。
周期性行業也會帶來利潤增長
有些企業是靠行業周期的,行業好的時候企業業績就好,行業好的時候就差些。比如化工行業,養殖行業,大宗商品期貨行業。這些行業周期性很明顯,但問題是周期的長短很難判斷。你可以判斷出他處于低谷還是高峰,但你判斷不出其持續時間的長短。
周期包括宏觀周期,行業周期,市場周期,企業自身的周期。
孫子兵法提到,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我們習慣在微觀上找問題的答案,但找著都是要往上找的,越大的周期時間越長,影響越大。宏觀周期指國家經濟的起伏,中觀周期指行業的興衰,微觀周期包括競爭對手的起伏。這些是外部周期。企業內部的周期包括自身人才的迭代,自身有效經驗的積累以及人性錯誤觀點發散。
國家宏觀經濟,一段時間是漲的,比如過去20年全球化紅利的高速增長,然后人們的認知跟不上,要開始了各自的封閉對抗。
行業周期包括供需關系的調整,比如一段時間的需求旺盛,一段時間的需求萎靡,比如航運行業,大宗商品周期,還有一些新能源的投資行業。我國的太陽能行業就經歷過周期,先是高速成長,然后產能過剩,企業破產,然后企業又重新建立其核心競爭力。前一段高速增長更像是一次性的,后面一段卻又像可持續的,同樣的行業,同樣有增長,內涵是不一樣的。
有的行業,有的企業沒有犯過錯誤,沒有掉過大坑里,很難真正理解周期的。
一般企業周期較短,行業周期較長,受到大行業波動影響,一時起一時落。周期是大周期套著小周期,我看到有些企業做得不錯,各方面細節不錯,但在大周期判斷上出現問題,就很難有大的進步。比如過去20年就是基礎設施大量投入的周期,如果不趕上這個周期,就很難做大做強。當然各個行業也有小周期,趕上幾波周期就能有很大的收獲。
總體上周期越大,持續的時間越長,企業的容錯率就越高。有些小周期的時間就比較短,有的3-5年,有的5-8年。對企業的要求比較高,容錯率比較差,容易出現波動。
成長的企業后續的變化
企業不可持續利潤來源于三種,一次性的利潤,新行業的利潤,周期性的利潤。
小企業基礎利潤容易看得清楚,大企業的一次性利潤反而看不清晰,在投資收益率降低后,基礎利潤占比越來越高。絕大多數小企業賺的都是一次性利潤,中型企業賺的是基礎利潤,大型企業是少量的超額利潤以及一部分基礎利潤。
從企業的發展上看,有基礎利潤+一次性利潤 ,可以達到中型企業,有基礎利潤和超額利潤,也可以達到中型企業。中型企業上市后,獲得較低的資金成本,穩定住后,可以成為大型企業。大型企業可以沒有超額利潤,可以用基礎利潤生存,因為資本成本變低。
小型中型企業要利用一次性利潤,做大做強。有了一次性利潤一定是好事,一樣也會形成增長的財務趨勢,但不會因此而形成競爭力。這個時候就要找到自己的護城河是什么,要想想自己該怎么維持住。如果確認自己無法維持超額利潤,就要接受現實,避免盲目投資。至少可以等待下一次機會,不斷地累積,也是很好的收益。好企業能夠在行業好的時候充分賺錢,行情差的時候減少虧損,長期看就會形成很大的優勢。
如果能夠利用行情好的時候,找到并建立護城河,則會形成涅槃。小型中型大型企業,都應當不斷地發展拓展自己的護城河,形成自己的超額利潤,而規模大的企業可以享受到基礎利潤的價值。
一次性收益有可能成為周期性收益,一次性收益與周期性收益可能是一致的。比如有些一次性收益就是周期性收益中的一部分。比如周期的上升階段。我們這里提到的周期性是指具有起伏特征的,就是有時漲,有時跌的。而一次性行業則來源很多,各種市場的獎賞,時間短,規律性差。
可持續性收益,或者說護城河形成的超額利潤,也可能是多個一次性收益構成,連續的一次性收益可以構成護城河的。一次性收益如果能夠不斷的鞏固放大,形成門檻,是可以向護城河轉換的。同時護城河中的技術門檻也可能形成多個一次性收益,形成一波收益,這種多個一次性收益就不算是一次性收益了。
總結,我們分清楚幾種企業成長的原因,便于企業家根據自己的成長原因,做出合理的經營判斷,同時也便于投資人根據成長邏輯,做出自己的投資判斷。
作者簡介:
侯鐵成,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特許會計師公會會員(FCCA)、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曾在多家大型集團、上市公司從事戰略、投資和資本運營等工作,擁有豐富的并購投資經驗。“侯鐵成談投資并購”微信公眾號的主編。其著作《中國并購指南》一書,是目前唯一的以買方視角,以操盤者身份撰寫的并購指南。主要是講中國的并購的事,同時也梳理了并購的各個環節要點,希望成為上市公司收購企業的指導書、案頭書。不同于一般教材,本書的內容更多的依賴于侯鐵成先生的親身經歷,有大量的實踐經歷,也有豐富的中國資本市場案例,本書也體現了其對并購投資的認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