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貫徹落實新《固廢法》,全方位構建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體系 上海固廢治理模式初顯成效 垃圾分類邁向2.0版,工業廢酸變為寶,醫廢收運增效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5-28  來源:貫徹落實新《固廢法》,全方位構建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  瀏覽次數:90
    核心提示:貫徹落實新《固廢法》,全方位構建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體系 上海固廢治理模式初顯成效 垃圾分類邁向2.0版,工業廢酸變為寶,醫廢收運增效能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上海固廢治理模式初顯成效

    2021-09-12 11:44 來源: 解放日報
    【字體:  打印

    貫徹落實新《固廢法》,全方位構建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體系
    上海固廢治理模式初顯成效
    垃圾分類邁向2.0版,工業廢酸變為寶,醫廢收運增效能

    距離市中心城東南約70公里的東海之濱,老港基地正改變著人們對它的刻板印象——這個“消化”全上海70%垃圾的地方,竟然也是綠蔭環繞的生態保護展示窗口。

    走進北新涇街道新涇六村,這里已實現“濕垃圾不出小區”。家住12號樓的侯阿姨把濕垃圾投送到小區垃圾箱房,經智能設備處置后,集中處理的濕垃圾4小時后變成有機肥。侯阿姨時常拿些肥料回家養花。

    來到世紀聯華魯班店,限塑令正嚴格執行,柜臺上貼心地準備了“上貨用剩下的小紙箱”等簡單包裝供顧客使用。

    入住上海的酒店、賓館,一些客戶可能會有些不習慣,因為客房里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日用品了。

    這些工廠、小區、超市、田野間的變化,是4個月來記者跟隨市人大執法檢查所親見的畫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固廢法》)施行一年,本市的落實情況,于此可見一斑。

    記者了解到,這一年多來,上海以新《固廢法》為準繩,以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城市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全方位構建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體系。目前,上海各類固體廢物收運處置體系已基本完善,全過程管理體系已基本構建,形成了符合上海特點的固體廢物治理模式。

    垃圾分類納入“一網統管”

    垃圾桶快要滿了,終端立馬報警;誰亂扔了垃圾,10秒內處理信息就發來了。福元小區垃圾分類納入了“一網統管”。小區有兩個特殊的“探頭”,一個在垃圾箱房里頭,一個連接著智能終端控制系統室。系統室墻上的大屏幕顯示著垃圾箱房“即時狀態”。一有情況,保潔員就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置。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奮力邁向2.0版。其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一網統管”的數字化轉型。在住建部每季度對全國46個試點城市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終保持第一。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

    位于虹橋路上的虹儲小區,是2.0版的另一個樣本。小區所在的虹橋街道研發了上海首家街鎮級的垃圾分類“一網統管”專頁模塊。“居民投放干、濕垃圾后,后臺會自動統計投放重量換算積分等。垃圾在哪里,清運車在哪里,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虹儲小區居委干部告訴記者,“一網統管”下的垃圾分類是通過“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務微信系統,做到垃圾分類的“巡查—整改—核查”全過程管控,精確到每一個環節的每一位工作人員。

    前端,各大社區正如火如荼推進垃圾分類2.0版;末端,同樣經歷著一場變革。在老港基地,人大代表們眼前一亮。曾經,這里垃圾遍地、臭味熏天、蚊蠅成片;如今,老港已重獲新生,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生態環保基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6條濕垃圾處理線“火力全開”;拔地而起的再生建材中心,建筑垃圾在此“變身”后每天可產出數萬塊免燒磚;在建設生態防護林的基礎上,精心打造了“老港生態苑”……

    循環利用變工業廢酸為寶

    上海是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大高地,重點企業超過600家,從業人員約20萬人。隨著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廢酸環境無害化處置成為一大突出問題。

    為提升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上海創建了一種廢酸定向資源化再利用新模式。7家單位將集成電路的廢硫酸交由上海澎博鈦白粉有限公司點對點利用。據悉,自試點以來,累計使用廢酸27231噸,節約原材料98%濃硫酸約16672噸。

    “這種模式將集成電路制造產生的廢硫酸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危險廢物出路難、處置費高等難題,同時也提升了危險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這種新模式延長了產業鏈,符合循環經濟產業需求。

    資源化利用體現在上海各個領域。目前本市正推進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回收處理體系建設,全市廢舊“四機一腦”年拆解處理能力達445.12萬臺;玻璃和泡沫塑料也已基本實現本地回收制成原材料。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還出了圈,在更大的場域實現循環再利用。今年5月27日,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人民政府簽署《長三角區域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全面推動固體廢物跨區域聯防聯治和利用處置設施互補共享。

    打通醫廢收運“最后一公里”

    15時許,西藏南路上的上海簡恩口腔門診部門外響起喇叭聲,身穿白色防護服的收運員走到前臺,和門診部工作人員核對了單號、醫療廢物種類、重量等信息后,這家診所兩天內產生的針頭、針筒等醫療廢物被轉移到一輛迷你的醫廢處置密閉箱型車上。

    半小時后,這輛小車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在醫療廢物臨時交接點,代表們看到,小車上的醫療廢物被有序轉移到醫廢處置專用大車上。在全程監控下,這輛專用大車駛向終點——位于嘉定的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

    代表們所目睹的正是“短駁轉運、定點交接”的黃浦模式。為打通醫廢收運的“最后一公里”,本市建立了小型醫療機構醫廢收運體系,集中收運后通過車車對接、醫廢不落地的方式送至醫廢集中處置設施進行安全處置,實現“每48小時收運一次”的全覆蓋。

    “以前打完電話,一個月來清運兩三次已經算是高效的了,這讓小型醫療機構管理者很頭疼。”黃浦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彭鑫說,有些醫療機構位于交通并不便捷的犄角旮旯、貨車禁行路段,嚴重影響收運效率,也加大了防疫風險,比如要新添容量更大、制冷效果更好的冰柜來暫存醫療廢物,還要設專崗專人進行消毒、打包。

    醫廢收運“最后一公里”打通后,這些困擾都消除了。結合疫情防控經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委托第三方機構等多種方式,集中收集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如此一來,收運頻率大大增強,也減少了防疫風險。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全市醫療廢物達到5.69萬噸,比2015年增加了近四成。

    不僅如此,借助技術手段,上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信息統一納入了監管平臺,實現了全覆蓋、全過程和可追溯。(記者 王海燕)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富裕县| 波密县| 石屏县| 荥阳市| 平湖市| 保亭| 井冈山市| 屏东县| 穆棱市| 蓬莱市| 新化县| 平舆县| 六枝特区| 克什克腾旗| 潮州市| 广州市| 含山县| 清流县| 大连市| 景泰县| 西盟| 长寿区| 绥芬河市| 定襄县| 仙桃市| 凤城市| 东兰县| 正蓝旗| 松溪县| 唐河县| 宜兴市| 大理市| 准格尔旗| 扶绥县| 岳普湖县| 和平县| 渝北区| 临沧市| 南充市| 德庆县|